杨 旭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是时代的精华,产生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造成了我国内部的分裂,中国逐渐轮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因此,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尤为尖锐激烈。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也因此互相交错,互相影响而被构成。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结合现实实际,形成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在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过程中,将自己的朴素辩证法转变为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既是马克思、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革命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一个矛盾学说的理论体系,解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深入地作出了许多新的结论,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毛译东辩证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包括把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总结出系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的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崭新的概括,不论在理沦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1]根据毛译东同志的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二者互相联结。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窝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没有的。另一方面是,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个性与共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个性,在另一种条件下就可能是共性。同一种类事物中的共性,相对它内部的一切具体事物是共性,而相对于其他任何一种类或一切种类事物而言,它又是一种个性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个性都同时是共性,一切共性都同时是个性,任何一般都同时是个别,任何个别也都同时是一般。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这种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两手抓”的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阐述上需要我们“两手抓”。“两手抓”哲学依据是矛盾分析法或两分法,也就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比如: 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间题上,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在关于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强调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间题上,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打击经济犯罪;在两个文明建设间题上,既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又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可见,“两手抓”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运用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需要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地研究和掌握毛泽东辩证法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即是毛泽东的矛盾论。有些矛盾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后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有些过程可能正好相反。矛盾斗争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促使矛盾向积极方面转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重视这方面。和谐社会依然是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社会的和谐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而在于存在的矛盾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