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翠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不同于传统的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是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并愈演愈烈的社会思潮和实际的政治运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这是促使民粹主义产生的土壤,信息技术的变革是推动其发展的“培育剂”。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民粹主义有其积极之处,借助网络的确可以表达平等、公平、正义等正面的诉求,是我国民主化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其中的极端化的言论和采取的非理性化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播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治理和积极地引导,放任自流,其负面影响将无限扩大,后患无穷。因此必须加深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明晰其特点和成因,以便于找出治理措施,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只有对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二者的内涵加以了解,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特点和产生原因,方能找出治理办法,“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民粹主义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始对民粹主义的探讨,试图定义和把握民粹主义,然而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见解,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同,时至今日学界对民粹主义仍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著名学者保罗·塔格特认为民粹主义是一个棘手的无法捉摸的概念,缺乏具体明确的特征。“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或作为一种政治运动,都很难对其进行归纳描述”,对其下一个普遍性的共识性的定义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否意味着民粹主义不可知呢?是否意味着这个难题就无法解决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民粹主义的特征反向了解这个语词所具有的内涵。例如我国学者林红认为“人们多是在贬义上使用民粹主义的概念,是作为消除合法性的存在。”
俞可平对于民粹主义作出了经典的论述,其结论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从三个维度论述了民粹主义的特征:第一个维度是将民粹主义视作一种社会思潮,该思潮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平民的价值和理想,忽视或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二个维度是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只依靠平民的力量对社会进行激烈改革的政治运动;第三个维度是将民粹主义看做一种政治策略,倾向于一种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
因此,民粹主义可以理解为是伴随着现代化出现,由一系列危机引发,具有极端的、平民化特征,目标是表达平民阶层利益诉求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民粹主义者主要依靠杂志、期刊、宣传册等纸媒进行宣传,但传统媒介存在地域、沟通方式等上的限制,最终极端言行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因此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进入 20 世纪末期,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和全面普及,这一变革性的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民粹主义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有学者断言“我国的民粹主义主要是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中人际交往频繁密切,人们意见在自由地分享之后能够快速地形成“网络意见洪流。”人们的参与力度更为彻底、参与方式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大。而且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也会与其他的思潮相结合,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综上所述,网络民粹主义是后现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和传播工具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一方面,仍坚持传统民粹主义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存在打着自由民主旗号,通过网络表达极端且非合理的民意诉求,批判社会、宣泄负面情绪的情况。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应当持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是意见观点自由表达的呈现,有利于官方对各方面意见的听取和慎重考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民主决策,但其群体极易在有心人的煽动下产生影响颇大的公共舆论,会给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稳定造成极大伤害。
网络民粹主义具有参与主体的平民化、草根化、非理性化等传统特征,同时,在互联网语境下,又衍生出许多新的特征,并给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人们总是会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医疗、教育、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如果在这些方面感觉到不满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会直接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是批判。在这些方面处于明显优势的精英阶层也往往是底层人们的不满之对象。所以只要网上出现关于关于底层人民的不公正遭遇的新闻,便会引起此类群体的高度关注,长期积攒下不满的情绪,当不满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在应激情绪下极容易催生网络民粹主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可以说已经步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如今,网络空间内的每一位个体都能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人公,摆脱过去被主导的状态。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面向的主体都是开放性和平等性,在其中信息交流能达到交互性和即时性,资源可以共享,传播方式也更加自由、多样等,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网络民粹主义主要是以网络为阵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采取行动,并且凭借媒体的作用,迅速传播,取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和扩散力。例如2015年5月,“成都路怒”就是一起典型的案例。当事件曝光后,成都男司机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上疯传,随后被讨伐对象的私人信息在网上受到了大范围、公开的搜集和传博,侵犯了当事人私人空间,牵连了家属的生活。正是互联网的巨大威力,使得网络民粹主义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以裂变的速度传播,造成比传统民粹主义更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国长时间接触网络,并且积极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主要是青年群体。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份,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8.54亿。这个庞大的数据表明网民已成为一支非常大规模的队伍,在这个高度异质化的群体中,极易产生随波逐流从众效应。其中,青年是生理心理发展均为成熟的群体,因而也是最容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成为了主力军。因而,“民粹主义的呼声可以更快更广泛地传导。”
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前,若发现自己的意见与他人相同,就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人们意见不一致,“大众传播通过把某种意见提示为主流意见,对受众施加必须和主流保持一致的心理压力,舆论压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借助互联网发挥作用的网络民粹主义往往形成强大的、高关注度的舆论,推动受众快速传播,造成极强的破坏力。
纵观近些年反对日本侵占钓鱼岛事件、帝吧出征事件、南海争议事件等大型事件,在舆论中内生了网络民粹主义。例如,2016年1月,因某些人的不当言论,百度某贴吧迅速集结了2000多万人,有组织地采取行动,用各种表情包刷爆Facebook,这场“集体狂欢”不仅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国人素质问题的热议。又比如,因日本钓鱼岛事件,引起全国民众的不满,相当一部分民众到街上打砸日系进口车、日系商店等,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宏观上转型期社会矛盾复杂、大众利益诉求渠道受阻、互联网的发展是产生网络民粹主义的重要原因;微观上部分网民的素质过低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是兴起的直接原因。
第一,转型期社会矛盾重重,这是网络民粹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最现实的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扶贫攻坚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以及地域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的增大等造成社会压力”我们必须面对民粹主义这一现实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关键时期,力求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大众表达话语的意识及实际参与程度得到增强和提高,而利益诉求渠道有限且受阻。现实因素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利益关系复杂。但是,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冲突,这是正常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矛盾、疏导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也深入人心,公平、公正意识等已基本成为主流价值观。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不仅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日渐关注社会事、国家大事的发展进程和处理结果。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但实际操作层面还不够便捷有效,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程序繁琐、民众不知道该向什么部门反映问题,寻求帮助、部门效率低下或互相推卸责任,造成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维权意识受挫,于是成本低、传播广、承担责任少、关注度高的网络成了替代选择。”
第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寻求话语权的平等机会”,任何群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和拥有信息资源,但这把双刃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满足对现实社会不公平现象愤懑不平,但因为表达渠道有限,或是出于恐惧现实中的后果,不敢真正行动,但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可匿名性为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便肆意借助网络公共平台表达出一些现实世界中不敢表达的意见,其中不乏谩骂、侮辱等形式,反对官方权威,“进行民粹主义的狂欢”。
第一,部分网民素质过低。网民自身素养是影响网络环境的重要因素,人们在面对媒介提供的大量信息时的理解、判断、评估和思辨的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网络表现。]当今我国使用互联网的受众极广,但人们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各异,其中部分网民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不高,可能就在未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肆意谩骂、侮辱与事者,写黑贴、人肉搜索其个人和亲属信息,严重者会质疑一切官方的声明,甚至反党反社会。在这类网络参与及现实事件中,即使有时出发点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和维权,最后也会演变恶性事件。既没有切实地实现民众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保障,还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于己、于他人、于社会皆不利。
第二,从众心理作用的结果。数量众多、毫无主见的网民群体是网络民粹主义的力量来源。在一些网络民粹主义及由此引发的非直接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群众根本不完全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只是因为“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而参与其中。如此人数越来越多,达到一定数目后,便形成一个临时的集体,可用“乌合之众”来形容。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庞曾详细地分析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是有理性的,有自己判断力的,但当个体融入集体之后,并非是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会消失个性,陷入集体无意识无理性的状态,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听命于一切外界指令,“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按照勒庞的理论,这种群体思想会被个体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及行为准则,参与其中的成员会自觉按照集体的意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这可以部分解释网络民粹主义的主体之广和极端不理性化行为。
作为一种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复杂多变。从辩证的科学的视角看,其影响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底层人们和少数群体的心声和利益诉求,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能倒灌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促成了一些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是社会愈加民主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夹杂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实走向往往发展成网络暴力,扰乱民心,破坏稳定,影响了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
本文先从概念上厘清民粹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接着分析当前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呈现出的特点,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层次研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对于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今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治理网络风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及保障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