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雨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山东省民政部提出了“四社联动”的新模式,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四部分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资源,构建新的社会治理格局。相应的,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成为推动社区营造的重要力量。在广义上社会工作是指促进和谐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一切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发展之下,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全国各地开始尝试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联合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两者同时处于前期阶段,不够成熟,所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发展新方法和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居民群众的治理能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打造相应的治理格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更加释放社区志愿者的发展活力,引领居民参与进来,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社区营造强调“人、文、地、景、产”的五大要素,强调社区赋权和自治力,注重资源的调动,将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营造良好的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模式,通过自下而上的改变,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更好的发展,让社区志愿者和居民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产生新的启发。
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开展更好的工作方式,促进社区的全面治理;发展壮大属于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发挥不同的专业优势,形成志愿者规范,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唤醒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发动居民自己的力量,自下而上的提出建议,改进社区结构,构建政府与居民的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
我国吸取国外先进社区服务的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摸索中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不难发现,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发现解决途径,完善相应的理论,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因此,此项研究有助于社区志愿服务理论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数量和质量发展十分迅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是居民发展的平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来促进社区的发展。志愿服务是社工服务的重点内容,培养志愿者骨干,发展志愿者队伍,推进进一步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队伍,促进运作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倡导志愿者精神。社区志愿者既是社会工作者的联合者又是社工的案主,两者形成了互补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项目的调研,以及策划方案,开展相应的活动;志愿者负责协助开展,发挥群众优势,促进更好地开展,成为桥梁,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从服务的方式上,“一对一”服务少,主要是集中志愿服务,例如社会工作在开展服务时,志愿者帮助社会工作者进行文娱活动、知识讲座等社区工作。从服务的专业性上来讲,专业性差,普通服务多,主要是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是简单的技能服务,心理咨询、医务治疗等专业性服务少。从服务时间上来讲,短期服务多,活动的不连贯性,导致服务过程断断续续,这也是社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整体性引领不足
目前来看,在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服务时,志愿者主要起着配合的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志愿者来说,起着引导作用。据分析来看,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因为社会工作者人才流失严重。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崭新的职业,有着较短的发展历史,目前存在工资较低、专业认同感不足、社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引起了人才的流失;第二是因为项目的碎片化和不连接性,项目的资金短缺以及人员的更换,使得社区社工人员也经常性更换,不利于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发展,制约了志愿队伍的系统性发展。
2.行政化风气严重
由于目前社会工作的项目大多数来源于政府购买,所以导致了行政化风气比较严重,社区志愿者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政府拥有所有资源,居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居民的意识较为单薄,依赖于政府,行政化色彩浓重。另一个原因,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社区志愿者发展也较晚,居民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志愿者认识度不够,甚至有时候不认可,因此大大打击了志愿者的自治性。
3.志愿精神不足
据目前看来,志愿者参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参与志愿者服务感受到快乐,助人乃快乐之本,希望自己得到提升;另一个是促进关系的维护,认为可以增进同事或者邻居之间的亲密感,或者希望交到新的朋友;再一个是迫于机构或者组织的压力,不得已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社区志愿精神不足,志愿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真正的把社区当做自己的家,促进社区更好地发展。目前志愿精神不足,志愿服务意识淡薄,而对于“学雷锋”的中国传统志愿精神有所淡化,“各扫门前雪”的现状是普遍存在于群众中的,大部分居民没有意识到社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众责任。
4.志愿者能力不足
志愿者大多数人认为,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此导致了大多数志愿者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服务,缺乏专业性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志愿者目前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面临一些社区养老等问题,则无从下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志愿服务提供者、志愿服务管理者专业人才,对于志愿者,相关机构很少进行长期的培训,只是简单的进行介绍,甚至有些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志愿者也需要成为一支队伍,形成常态化以及长效机制。
5.社区公民参与度较差
社区内居民既是服务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也十分重要,社区内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有限,所以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来源于社区内的居民,协助社会工作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群体较为单一,志愿者大多为老年人以及妇女,缺乏服务的多样性。在目前的社区中,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较差,并且对于社会工作者不了解,甚至对社会工作者有所误解。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接触中,才能加深居民对我们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发展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社会工作者在动员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主要是动员者和领导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以及策划,带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要主动寻求居委会的支持,发挥领导真正的带头作用,促进领导对于社区营造的认可;在社区层面,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现社区领袖,链接社区内外资源,发展社区,服务社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居民共同生活,融入居民的团体之中,了解居民关注的问题,同时全面了解社区中的文化、生态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居民建立联系,获得相应的支持,被居民认同与了解,为以后工作打下稳固的基础。
我国近年来,志愿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发展也是十分迅速,但是无论从志愿者比例还有服务的质量上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志愿服务精神不足,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理念,鼓励群众不断地参与和支持志愿服务,建立相应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这需要法律方面的支持,社会的认可,物质激励的保障,社会人员的广泛支持,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积极、科学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是志愿服务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
社会工作者要把居民热心群众联合起来,不断发掘他们本身的潜能,与社区居民达成共识,促进志愿队伍的形成。通过各种社区、小组活动,发现其中的热心人士,激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社区居民寻找共同的话题,建立起感情上的亲密感,挖掘社区文化与环境保护,引起居民的共鸣,促进居民之间的关联性;定期组织座谈会,让居民积极发言,提升居民对社区事件的关注,让居民发言,进行组织,提高居民的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以社区公共事件为领导,促进居民的共同参与与行动,尝试解决座谈会提出的问题,居民协商自行解决,让居民广泛参与进来。
社会工作者要链接社区内外资源以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成立与发展,与志愿者协同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尊重社区志愿者自决,注重培养社区志愿者的独立性与敏锐性,使其真正做到为居民服务。挖掘社区内优质资源,整合社区内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在了解社区文化与历史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内资源,结合居民生活经验,引起居民的关注,成为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链接资源,为社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同时面向社会,寻找多样的支持方式,解决社区内的公共问题;澄清居民的位置,增强主人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社区志愿者规划自己的服务方向,搭建起完善的服务平台。
根据社区营造的专业方法,调查和挖掘社区内的传统文化,社区的传统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拥有的回忆和情感,社会工作者利用文化凝聚力促进居民的认同感和团结力,并且根据文化基础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社区文化传递出去,让居民共同见证社区的文化活动和仪式,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打造居民的情感共识和联结。在关注社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促进文化的创新,可以通过现在媒体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这样不但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满足了居民精神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