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玲/杨文慧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正是时下世界所正在经历的,同时在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这样复杂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可避免传统文化会受到影响,无论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不可否认民族文化正在经受着挑战。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空间性与时间性)。上林壮族师公舞作为上林地区的文化符号之一,于2012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行,社会的不断变迁,上林师公舞也面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挑战。对于上林壮族师公舞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工作十分重视,且在国家层面采取了相对应的治理模式,且采取了相关举措应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制定实行保护制度、建立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保护。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非遗活态传承及创新发展,亟需着力破解碎片化、条块化和分散化保护的难题,从理论上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式保护模式,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上林师公舞又称上林“古筛”,即通过歌舞来扮演神灵,通过歌舞来与神灵沟通。主要在大型的社祭、祀新婚还愿,生子还花、丧葬等活动中表演。上林地区地处山区,与大多山地民间舞一样,因为其地貌形态,侧身过山崖、侧身拔草成为生活常态,顺边的常态从影响到师公舞的一些舞蹈动作发展。再者,在山区中,陡峭的地势,人们在骑马,走路,挑担等劳动生活中会有晃颤的习惯动作,舞蹈来源于生活,人们将这种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师公舞中。顺边,晃颤,也发展为上林师公舞的特色。常伴有打击乐作为伴奏,蜂鼓、锣、中釵、小釵是师公舞中主要用到的乐器,舞蹈通常伴随这些乐器而起舞。具有十分宝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相互交流,师公舞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上林地区地处崎岖山区,境内有瑶族、壮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现象,是典型的多族交互的地区,各族发展过程中其文化也在发生着交融。在其他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在历史的长河里,师公舞深受中原舞与道教文化的影响,譬如罡步与禹步,就是受到巫舞与道教文化的影响。
1、文化空间减少
上林师公舞又称上林“古筛”,广西上林县壮族民间祭祀歌舞。“古”在壮语中有“做”、“跳”之意,“筛”为“尸”,即通过歌舞来扮演神灵,通过歌舞来与神灵沟通。流传于上林县镇圩、三里、大丰等乡镇,主要在大型的社祭、祀新婚还愿,生子还花、丧葬等文化空间表演。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下的主流,人们开始追寻简单,对一些繁琐的仪式已经摒弃,师公舞的一些文化空间随之减少。作为文化的生存空间减少必定会影响其文化的生存发展。
2、传承人的流失
上林壮族师公舞作为民间一种祭祀歌舞,其文化空间如丧葬,生子还花等有很大的随机且不确定性,从经济收入角度看很难满足师公的生活需求。再者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业得到大幅度普及,人们技能的学习、工作选择也在不断丰富增多,地处山地的上林地区大多数年轻人更向往走出大山的生活;现有的师公大多是农民除闲暇之时还需以务农为主业,师公事业并不能支撑他们的生活,会选择高收入的外出打工等其他经济收入高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现有师公的流失,传承人也随之流失减少。
3、他者的干扰
随着近几年的非遗热,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游客、学者等“他者”身份的人员走进上林师公舞“文化空间”,为了旅游经济来源迎合“他者”,上林壮族师公舞也在做着改变,某些改变开始失去其文化本体的原始意味。
以上只是举出的个别案例,作为文化层面来说,上林壮族师公舞是多元的、多模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他的多种角度、多种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要想解决好保护问题,就应该以宏观的角度,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去谈及对他的保护。
任何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伴随着多元性的因素存在的,无论是自身结构还是生存方式、环境都是复杂多元的。有关整体性,刘魁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单独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然而,我们更要关注的并非这一遗产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
他还提出:“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有六个方面的认识对保护十分重要:1.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原则,不仅是就空间向度而言,也表现在时间向度上。3.既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价值观,又不能忽视其背景和环境。4.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5.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6.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始终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且凝聚着这个民族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成为我们所重视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视角,环顾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挑战,以整体性的原则对其展开保护。
即整体性视角出发,于文化主体内部而言,构建立体保护模式,从横向纵向、历时共时的双重视角去对文化的历时渊源、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了解。
保护应该是共时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视野下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上林师公舞在表现方式上是集舞蹈、音乐、唱词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师公舞的文化符号,从物理存在层面来看我们能看到其存在形式,但在仪式语境中其能指与所指是不一样的,《舞蹈身体语言学》中提到:就其本质而言,中国民间舞不过是包括世俗生活和信仰生活在内的日常身体絮语。对于这些符号在仪式中含义无非是符号制造者创造的,追其源头文化的创造者无非是历时过程中族群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要想了解文化符号的能指、所指,我们必须站在历时性视角去分析,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对其的文化得到理解后才能更好保护文化的发展。
佩里·希克斯为代表的英国公共管理学者在《迈向整体性治理:新改革议程》(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一书中详尽论述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并阐明将纵向层级结构、深向功能结构与横向部门结构有机联结,以实现整体性治理的新观点。上林师公舞作为一种信仰下的舞蹈文化,分布情况比较散乱,存在壮族、瑶族中,政府作为资源的分配者、规划者,处于权力中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在对治理层级进行整合,协商治理避免资源浪费。再者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将各个领域的力量协调起来,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联合起来多元一体化为非遗保护服务。
对上林师公舞的保护,以整体性的原则出发是合理的有效的,我们可以:
1、关注上林师公舞文化事项本身时,也要关注他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了解保护其根基,确保其自我更新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面对现代化的影响,上林师公舞为了自我生存必定自我进行文化再生产,面对文化的自我革新,我们不能一刀切,尊重其发展规律,历时性共时性结合的视角去看待它。
2、政府层面,建立联动的治理机制,整合各层级的资源,协调各个领域的利益,在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同时,也要确保上林师公舞的活态传承发展;政府要大力鼓励资助传承人,某种层面,传承人能够更好地确保师公舞的活态性;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非遗价值观,切莫让传统文化沦为经济商品,要宣传上林师公舞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3、关注其文化生态环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因素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其文化的发展。重视与师公舞有关的各层面因素,尤其上林师公舞的文化空间,这是他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文化对于师公舞的影响。
民族文化始终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且凝聚着这个民族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成为我们所重视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视角,环顾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挑战,以整体性的原则对其展开保护,力求达到实际有效的保护。
一种文化现象,除文化本体外其外部因素也属于其中,它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单独存在,在涉及其保护的问题时,从单一的层面对他的保护进行实施的话是达不到整正意义的保护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经济不断互相交流,万物都有着隐形的联系。看待万物理应就整体的视角。对于上林师公舞的保护来说,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是正确的,只有从整体的原则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所谓整理性的保护,就保护者来说也应该是多方力量的整体配合,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一体跨部门协同格局,整合多方资源,真实有效的保护。当然还要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录像共享于网络让更多人了解。而对于文化主体来说,对他们唤起文化认同,鼓励他们对文化的自信,推动他们的自我发展,营造全社会的保护非遗氛围。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