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歌在中职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2020-12-07 17:54:02周智艺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艺术评鉴 2020年14期
关键词:侗族声部民歌

周智艺 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多年来一直采用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各个阶段,融入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副教授龙晓匀老师,长期致力于视唱练耳教学中中国民族音乐的应用,出版有《视唱作品中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应用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视唱作品集》等视唱教材。中国音乐学院的孙虹教授也出版有《首调版视唱教程》。

长期以来,广西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也和全国一样,一直采用西方的大小调体系,视唱的方法主要是固定唱名法。在西方的音乐理论中,音高具有“固定性”。很多人从一开始学习音乐时,所接触的音乐理论体系为“固定音高”体系。在视唱练耳课程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一般是采用在钢琴上弹奏音符,以学生听“准”音高或唱“准”音高为标准的方式进行练习。钢琴这个西方流传而来的乐器,秉承了西方“固定性”音高的音乐理念。学生从小就认为,唱的“准”和听的“准”,就是衡量好坏与否的标准。但是在中国的许多音乐作品中,某个音符是可以“游移”的,著名学者杜亚雄教授称之为“腔音”,即“在发音的持续过程中频率有所变化,音高不固定的单个乐音称为腔音”[1]。众多中国音乐作品都采用首调唱名法。广西素来有“歌海”之称,十二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京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民歌都很有特色,把当中那些优秀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堂中,构建广西本土的音乐体系,使中西两种音乐体系一同运用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是我们广西本土的视唱练耳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广西民歌在广西中职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融入广西民歌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

广西民间歌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各地方的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开展广西民歌的艺术研究,能在学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吸收融合本土音乐传统文化,较大地提高学生对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自信;积极融入民歌原生态演唱方法,提高学生对广西民间音乐的表演技能,逐渐形成具有广西民歌演唱个性的演唱队伍,为继承弘扬广西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极具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广西的中等职业院校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传承广西音乐文化知识的责任重大。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融入广西民歌是新课改对中职音乐专业的要求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职业教育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中注重专业发展,因此音乐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民歌等本土文化的渗透,在教育指导过程中将地区音乐元素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做好职业教育整合工作,将民歌元素纳入其中,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创新元素。

(三)《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融入广西民歌是中职院校办学治学方略的需要

地域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了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学校都要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责任。结合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特征,在音乐专业中应做好民歌的渗透,发挥广西民歌的价值,积极做好继承与发展。

(四)《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融入广西民歌是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以来,围绕教学改革的内容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视唱练耳作为中职音乐学校的基础课,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做好教学改革工作。目前传统文化进学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将民族传统五声纳入其中,积极做好音乐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避免以西方模式为导引的固定学习方式,形成符合本民族调式调性音感的教学模式。

二、广西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广西民歌要素融入视唱练耳课程体系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把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点,从本质上与西方视唱练耳音乐语法相分离,确定民族音乐语境的教学主体地位,西方的大小调体系和广西的本土音乐元素一同运用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阶段。

在当今的音乐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欢迎。当代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都在为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贡献力量。例如,笔者的同学、钢琴家李运贺,在国外演出时,经常演奏中国作品。他在爱尔兰、新加坡等地演出时,为观众弹奏《茉莉花》《五哥放羊》《小放牛》等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的乐曲,深受国外听众的喜爱。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是推动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广大音乐工作者除了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收集、整理,还要更多的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着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水族等十二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演变和优胜劣汰,积累了丰富的民歌资源,各民族的民歌旋律在世代传承中经过不断润色、积累,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性的固定歌调。

目前广西境内有近十所中职学校开设了视唱练耳课程,其中,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了广西民歌元素,该校所使用的教材有邱玉兰、李洪汇两位老师于2017 年编著的《广西民歌单声部视唱教材》,教材中的视唱曲全部取材于广西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十一个章节按照民歌的地域和民族划分,依次融入了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水族等各民族民歌,以五声音阶基本音级、音高、音准、唱名以及基本的节奏、节拍为起点,循序渐进地进入复杂节奏、混合拍子、多调号、变化音、转调等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广西民歌浓郁的音调风格与个性鲜明的节拍、节奏特征,有部分歌乐、戏乐题例词曲并列,锻炼学生看谱唱词的能力。

(二)融入广西民歌的音乐元素,重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

广西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曲、叙事曲、儿歌、灯调、歌舞调等多种民歌体裁,将音程、调式调性、旋律、节奏节拍等教学内容中融入广西本土音乐元素,打破长久以来对西方大小调教学内容的依赖,使得广西本土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这方面,广西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范西姆老师堪称典范,自1966年起,40 多年间,他足迹踏遍广西各地的上千个自然村屯,采录到2000 多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人,范西姆老师最先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培养出了黄春艳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歌手。对保存广西原生态民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调式调性方面:广西有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曲、叙事曲、儿歌、灯调、歌舞调等多种民歌体裁,其中山歌的数量最多、应用最广且覆盖面最大。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山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和四音音列,三音列也常见。其四音列主要为三种:宫、商、角、徵、(羽):强调宫、角和角、徵的三度进行;(徵)、羽、(变宫)、宫、商、角:强调羽、宫、角三度进行,落音为羽或宫。添加徵成五声音阶,但徵仅为经过或者辅助音;加变宫只为增加色彩;(变徵)、徵、羽、宫、商、(角):强调商、徵、羽,多结束于徵,也可结束于商。加变徵为加强徵的稳定和倾向:加角常为商的辅音。通过音阶的构唱练习让学生熟悉各宫系统的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音阶的结构及音级的固定唱名,从而增强学生的调性感,提高读谱的连贯性、流畅性和音调的准确性。

广西京族民歌根据演唱场合和曲调特点分为海哥、小调、叙事曲、风俗歌等。广西水族民歌有大歌、小歌、酒歌、陪伴歌等。京族、水族民歌广泛运用民族调式的各种转调手法,通过演唱京族、水族民歌,培养学生对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旋律的识谱能力、听觉分析能力以及对调式音级的音准控制能力。

节拍、节奏方面:在西方大小调式的视唱作品中,由于西方音乐具有乐音音高固定、节奏节拍均分律动等特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谱面上所写的音符和音乐符号来演唱,不能够擅自改变速度自由的添加装饰音、颤音、滑音等演唱记号。在广西民歌风格的视唱作品中,由于乐音音符的带腔性、节奏节拍的自由灵活性等特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在唱出谱面中音符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添加一些装饰音、滑音等等,以增加视唱作品的韵律。

广西瑶族民歌包含的民歌体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等,其中山歌多为四五拍子和四六拍、拍子;小调、风俗歌多为八五拍子、八七拍子、八十二拍子,学生可以通过练习瑶族民歌,了解混合拍子的基本节拍组合规律,锻炼以指挥图式进行混合拍子的划拍练习。

多声部视唱训练:广西的壮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民歌中,有众多二声部、三声部的民歌。其中瑶族、壮族的二声部民歌就具有鲜明的多声部音乐特色,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瑶族的《蝴蝶歌》主要采用二度音程关系。在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中,三全音、大小二度音程被归纳为不协和音程,而壮族、瑶族的原生态二声部民歌中有许多是以二度音程关系为基础的,各声部之间紧紧围绕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其中的二度音程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协和感,音乐显得自然优美。笔者在高年级视唱练耳班级中融入瑶族、壮族、侗族的多声部民歌,学生普遍对广西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三)探索具有广西民歌要素的“传统+现代”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性原则,教学指导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广西民歌的理解。从音乐学习的实际来看,广西民歌的传承模式比较传统,一般都流落在老艺人的手中,如果在学校教学广西民歌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传承价值与文化内容。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外出去采风,直接向老艺人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和乐理,通过与老艺人的沟通了解每一个音乐背后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节奏当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特有的魅力。笔者2018 年就和学生一起拜侗族民歌手为师,学唱侗族民歌。侗族民歌分为“耶”和“嘎”,又称“多耶”和“多嘎”,其中侗族大歌就是融入视唱练耳课堂的理想素材,侗族大歌由多人多声部演唱,其音域大多在一个八度内,学生演唱高音部分不会感觉困难。节拍节奏方面,侗族大歌节奏较为简单,多为四分音符、二八、四个十六、大附点等节奏型,学生容易掌握,课堂效果也很好。

(四)建立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融通的考核方式

建立融入广西本土音乐元素的多媒体题库。在视唱考试中加入广西民歌视唱曲作为考题,听觉考试中增加民族乐器的音色听辨等内容。笔者多年以前在广西防城港市第一次听到京族的独弦琴演奏,其独特的音色和音乐的表现力使笔者久久不能忘怀。独弦琴是京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被广泛运用于京族的海哥、小调、叙事曲、风俗歌中,音色柔和优美,曲调委婉动人,民歌手在演唱京族民歌时,琴声与歌声水乳交融。将独弦琴音乐、侗族大歌等广西本土音乐元素作为考题,努力构建一套融入广西民歌的听觉训练系统,探索具有广西民歌要素的“传统+现代”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广西本土的视唱练耳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发挥民歌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的优势,提升学生对民歌的认同度。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民歌教育必须要结合现有的职业教学特点进行整合,将自身的节奏、乐理等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积极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掌握民歌的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将民歌融入到自身的学习体系当中,认同民歌并在学习中积极实践民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民歌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到广西本土音乐学习的情景当中,真正认同民歌、学习民歌、继承和发扬民歌。

猜你喜欢
侗族声部民歌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乐府新声(2023年1期)2023-06-29 06:45:18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8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黄河之声(2018年20期)2018-01-24 12:04:48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