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山之舞》

2020-12-07 15:14陈凤明中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全曲乐句琵琶

◎ 陈凤明 (中北大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琵琶在音乐上的造就极大的体现出它生机勃勃的一面,不同演奏方法的更新,在音乐上的创新,还有大量新作品的推陈出新,都体现了琵琶在技术和创作上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陈音教授出生于1963年,出生是于四川成都的一个音乐世家。9岁的时候开始练习钢琴和琵琶,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于1985年本科生毕业,毕业后就分配工作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就职。1999年到2001两年间在音乐学院“民族声乐、器乐研究生班”学习,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拜师无数,例如陈济略教授和潘凤鸣教授以及著名琵琶大家王范地教授等,当时还受作家俞良模等先生的教导和指点。现是我国广播艺术团的首席琵琶演奏家,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中国琵琶研究会副主席等席位。

《山之舞》是陈音教授历时四年的时间于2010年完成。此作品主要描写的是我国西南方的山水,表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作家对当地民俗和习性的赞美,感慨质朴的人儿热情又能歌善舞,《山之舞》的问世在广大师生中获得很好的评价,其不仅表达出琵琶的民族特色,而且还融合了西方的音乐理念,因此《山之舞》同时拥有传统的韵味和现代感,该音乐在演奏上多数引用传统的演奏技巧,比如:拉音,轮指,弹、挑、推音等技巧。可是在部分音乐片段的处理上为了突出曲子的特点,在力度、角度上做了调整,又恰当的在乐曲的衔接处加上人工泛音、勺等特色技法作为过渡。

引 子

贵州苗族音乐中的“飞歌”是引子部分材料的主要来源,前后分为两句。泛音演奏出现在全曲的开头,营造出一种轻灵,空悠的清晨大山,万物都还在睡梦之中,仿佛两个泛音轻轻的,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山精灵们,他们回应着,带着轻轻的呢喃。我仿佛从中听到了鸟儿们的鸣叫,飒飒的风声告诉我她的到来,大树们轻轻点头的时候树叶掉了一地,泉水欢快嬉戏的声音,薄雾暗涌的山林,似纱似歌,如梦如幻。

1-6小节为第一句,弱奏开始,富有浓郁的异族风情。短短几个长音,好像让人们来到了贵州山水之中,令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3小节中的do音和偏音升do,4小节中的la音和偏音降la二者相互陪衬,交替出现的非常规律,仿佛一幅鸟儿们嬉戏打闹欢歌笑语的动人画面。第2句乍一听像第一句的再现,但出现了降mi偏音,这便就是是苗族音乐中非常显著的特点,而我们演奏处理这一节的时候,音乐的呼吸语气可以又一些变化,例如节奏紧致一点,由慢到快,呼吸顺畅一气呵成,到最后一个小节拉宽、拉长语句,让音乐张力拉开,为后段的欢快热烈做好铺垫。

第一段

这一段初始速度达到了152,音乐活泼,风格新颖。让贵州地区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览无余,是对当地人们的质朴热情、能歌善舞的赞美。演奏的时候应把握住心里的节奏,既要把握好快板速度,且不能越演奏越快,需要给后面更加快速的乐段留有余地,要显得轻盈、游刃有余。此段的节奏复杂多样,交替频繁,不常见的5/4、7/8节拍与4/4、3/8、2/4的组合,让这段乐曲节奏显得丰富多变,生动的展现了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因节奏的复杂多变,我们在演奏时,需看清谱面标记,注意节拍重音记号以及速度的控制,不可随心所欲,胡乱改变节奏或者越弹越快,一定要严格按照谱面要求。此段开头一共8小节,结构工整对称。mi音是前面4小节的主要音,后四小节又转为降mi偏音为主要音,这种偏音就是苗族“飞歌”的主要特点。这就正好与引子部分形成前后呼应。但在此时全曲主题的音调还没有出现。在2,3句的铺垫完成后,在第4乐句上出现了主题音调,这种的写法充满了层次感和少数民族音乐的神秘感,所以弹奏时音色力度与节奏的把握尤为重要,注意好音色的处理,减少杂音并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强弱对比需要更加鲜明才能烘托出主题。

第一段一共分为4个层次,按照“起承转合”的原则安排,每个层次都有三个大乐句,第一个层次是31-49小节,第四个层次是主题完全再现(71-93小节),这样的写作构思既尊重了传统写作审美,又在乐曲结构小节上有创新之处。例如乐句的安排,每小节的个数不都是规整的,有些乐句8小节,也有些乐句6小节,例如第一个层次,就是这种不规则的安排,给人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使这首乐曲充满了与传统乐曲不一样的、独特的音乐个性,使得人们在欣赏时感受到乐曲表现力十足,音乐紧凑有趣。而在此段结尾,又由快而渐慢,这样就为下一段的慢板做好了铺垫。

第二段

到了乐曲慢板部分,不同于上段的热烈开场,曲子回归到贵州山水人情的柔美之中,不同调性的转变使得乐曲过渡自然,带给人不一样的音乐感受,有快有慢,有急有缓。8个乐句组成了此段,但乐句小节布局也像上一段一样不太规整,陈音教授取材于布依族民歌音调,把少数民族音乐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特性音从上段偏音降mi音和sol音转变为la音,do音,re音,mi音,使人听之感觉柔情似水,正如这段描写的是云贵地区青年男女情歌对唱的场面,旋律优美抓耳。此段音乐的主题是95-96小节,使用了全新的音乐材料,我们在演奏此段音乐时,因注意右手弹挑的音色,可通过上下移动弹挑的位置而形成不同的音色,同时通过左右推拉揉弦技法,左右手共同搭配,才能展现出布依族名额音调的特色,右手弹挑的发音要干净,左手使用推拉技法时应该要把握好推拉力度,强调弦推拉后的站稳,不可随意晃动。音乐形象的表达就在左右手技法配的分寸之中。慢板音乐主题为107-110,应展现出音乐宽阔明亮的感觉,右手在弹挑的时候注意音色,速度上略有提升。而到了128-132小节,在演奏上可放松,结尾部分采用泛音,节奏散板,可根据自己理解发挥,泛音要清脆响亮。泛音的余音正好为上下段形成缓冲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三段达到全曲的高潮部分做好铺垫。

第三段

这是全曲的高潮乐段,速度标记更是达到了168,一共分为了16个乐句,在此段的第二句出现了主题音乐,随后音乐主题多次反复出现,达到5次,而第3次是主题音乐的变奏形式,第2次是主题音乐的属方向转调变奏。第141-191小节是a羽调,第192-236小节是d羽调。作曲家陈音巧妙的构思,运用转调变奏使得主题音乐的反复再现也充满了乐趣,使人听觉时不会用啰嗦繁杂之感,而达到目的的关键点共两点,一是可以适当增加材料,例如中间增加了一些过渡乐句,这些不同的乐句带来的音响效果;二是主题音乐变奏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是缩小了主题音乐,有的是扩大了主题音乐,有的则采用了不同的调性转变,有的是节奏节拍的变奏等,音乐主题和过渡乐句鲜明差异,使得演奏者演奏时有了更多的表演余地和发挥的空间,也给了观众们不一样的音乐听觉。高潮乐段的快速、激情,整段一气呵成,大量的三连阴和16分音符的节奏转变,使得音乐充满爆发力且富有动感。特别是在第4次转调变奏结束后,音乐要达到向最高潮最顶端的冲击,198-221小节,在长达24小节的连续快速16分音符演奏,使音乐情绪爆发激情热烈。而198到210小节,两个小节都采用了相同的音型小组,而211-221小节每小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组,采用了连音线条流动的音型组,为最后音乐主题的再现提供了一个充满激情,灵动的音乐背景,但因为这些快速十六分音,并且篇符长达24小节,使得对演奏着的演奏技术造成了不小难度,这些持续性的快速弹奏,密集的音型结构,需要在合理分配指法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右手手型需固定,左手触弦需要敏捷且指尖不能坍塌,随手做好积应对的准备状态,左右手独立性的训练,以及双手大小的臂运动轨迹,手腕的幅度,都是达到此段最后需要颗粒感十足,清晰,一气呵成。结尾231-237小节起着过渡作用,连接上下两段,为尾声做好铺垫。一段从上至下的音阶,由慢到快,音域跨度的宽广,使音乐张力达到顶点,为尾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二者衔接自然,安排巧妙,无一不体现出作者深厚功底和巧思。

尾声

尾声与引子部分收尾呼应,一段长轮仿佛使一切又回归到平静,作者又一次使用了贵州苗族音乐中“飞歌”的音调的音乐特性,一共分为两句,仿佛使人又回到全曲一开始云舞飘渺,神秘慵懒的贵州苗寨中,仿佛中间的欢歌乐舞,热烈激情像一场梦,又好像激情迸发后回归了平静。我们在演奏时虽要弱奏却不能断了音色的清透感,对轮指技术的要求尤为高,力度的轻却充满颗粒感的音色,表达悠远,轻灵,神秘而飘渺的深邃意境中,使人遐想无限,充满韵味。全曲的最后一个乐句,作曲家陈音没有采用弱音的处理手法,而是渐行渐远,用渐强的手法由弱到最强音,最后收尾在一个简短却充满爆发力的三连音扫弦上,扫弦以后捂弦使得音乐戛然而止,简短利落,却张力十足。这样的收尾方法,使人意犹未尽,音乐的自信,灵气充分展现,全曲酣畅淋漓,畅快十足,高潮后的尾声使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琵琶曲《山之舞》展现了当代作曲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随着该曲的广泛流传,当代琵琶学者弹奏这首作品的人数增多,该乐曲广泛运用于各大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大学音乐系的老师的教学中以及学生的音乐会中,还成为全国性比赛的指定参赛曲目。

这首乐曲流传开来的原因一方面与作者深厚的音乐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陈音教授将现代新型的谱曲理念融入进了传统琵琶乐曲的创作,使得这首乐曲既充满了底蕴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赋予了作品现代感。《山之舞》这首琵琶乐曲的灵魂就是想向人们展现出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人杰地灵、飒爽开朗以及自然和谐的美好画面。旨在突出琵琶独特的传统民族之美。

猜你喜欢
全曲乐句琵琶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琵琶老店琵琶声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琵琶”和“枇杷”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