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慧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北张乡初级中学校,山西 吕梁 032100)
顾名思义,探究性就是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某一项问题。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加深了对问题的了解,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深度。
学生在探究某一项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会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加的全面之外,也有可能发现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知识。比如孟德尔在发现遗传定理之前知识在观察自己种的豌豆而已,但是就因为他有着探究的精神,通过日常的观察和自己记录的数据最终他才得以发现遗传定理这一世纪性的发现。这一科学原理的发现并不时偶然的,是因为发现者怀着一颗探究的心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当学生具备了探究性的能力之后,在他们学习知识的时候就会抱着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保持自己爱好的情况下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这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就是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其他个人基本能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同时,学生需要不断的去动手实践去互相交流去独立思考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些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勇于发现的能努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探究性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多的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孩子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或者是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有更多的方法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现今的许多生物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探究性能力的重要性,他们仅仅教会了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而忽视了对探究性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有可能对生物失去兴趣。
由于初中生物中实验的内容不多再加上某些学校的设备条件比较差,所以有很多的学校在实验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物的实验都集中在初三的生物课上,而且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课程安排明显是不正确的。实验不仅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白生物学中的某些现象以及生物原理还可以帮学生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问题,这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进行探究。
现在的很多学校并没有非常出色的实验室也缺少很多实验器材,在一些发展差的地区就更是如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想要锻炼自己的探究性能力是很困难的。在没有合适的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有很多生物课本上面附带的动手活动很多学生都没有做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学生们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这门学科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探究性能力。老师可以重新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是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变得活泼有趣。这样学生会很乐意的听老师讲课进而增加了对生物课的兴趣。还可以把生物知识与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体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的了解也会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当同学们主动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讲课的时候有意识的去锻炼学生的探究性能力。
老师在课程的安排上面要合理的安排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把情景教学这一环节很好的融入进去而不至于延缓课程的进度。老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多提出问题来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是书本上面的也可以是更加复杂的知识。老师不但要多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多去发现问题,老师要擅于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出他们探索的欲望。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验体验,学校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去提供实验器材以及适用的实验室。只有在这些条件满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试验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老师要尽可能的去完成课本上要求的没有个实验,并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去思考。比如在做显微镜这一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把看到的不同的细胞的特征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发现细胞的外面都细胞壁,然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细胞壁的作用。当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后一定会为自己的努力感到快乐。
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所以老师一定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探究性能力以便给学生更好的教育。
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听起来比较难,但是只要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取得很大的成果。而探究性能力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师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