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宇 于丹丹 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在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流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不可囿于现状,自成一体,交流、整合和扩展是必然的。视唱练耳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对于视唱练耳课程而言,其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言,其缺少整体课程结构。为了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健全的课程体系。至于如何构建学科专业相辅相成的课程群,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形成视唱练耳的课程标准等,是音乐教师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科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全球视野下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及我国的教学现状,探索和研究视唱练耳的课程建设。
目前,国内视唱练耳训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课程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科学知识完善的意义上讲,它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模型。但是,跨学科知识整合下的综合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1]。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从视唱练耳训练的各个学科的交汇处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视唱练耳训练相结合,将技术培训与艺术表演及分析和研究相结合,从而获得更高的音乐视唱练耳训练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使其真正为音乐服务。
与视唱练耳课程有知识点相交的音乐理论科目主要是美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声学、符号学、音乐复习、旋律、和声、音乐形式、对位和编排,音乐练习科目主要是创作、指挥、唱歌和表演。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及视唱练耳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加强自身学科的理论建构,创设具有广泛跨学科视角的许多综合课程,那么研究成果将对该学科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综合课程应侧重于学生的视唱练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师,我们可以促进学习的整合,使视唱练耳训练班的学生所学的技能与音乐实践中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面的音乐感知,从而使其全方位聆听、理解、解释和创作音乐。
视唱练耳课程的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三点:第一,课程内容应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以及其对音乐元素的不同认知方式;第二,教师要坚持多元文化和历史观,通过各种学科理论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阐释音乐元素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核心课程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可证明的教学能力。
任何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提纲。为了使流行音乐中的视唱练耳教学顺利进行,并使学生具有更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能力,首先,教师有必要制定完善的课程提纲,并制定评估音乐课程的标准,科学评估该学科的教学水平。视唱练耳课程纲要应明确规定如何在流行音乐中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材,制定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中选择合适的教材。最后,将视唱练耳训练应用于流行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的基本能力,教师应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和应用空间,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在视唱练耳和流行音乐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角度的方式。在流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典型风格的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接触不同形式的音乐来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交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视唱练耳是一门基础专业,贯穿整个音乐教学,学生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随着我国优质教育环境的发展,音乐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汲取更多的国内外经验和教训,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音乐元素融为一体,使音乐多元化。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外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为了建立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价体系,教师首先要明确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觉记忆及乐谱谱阅读和唱歌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初步了解各种元素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演的常规,积累音乐语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从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时代对基础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视唱练耳课程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应与视唱练耳训练的质量保持一致[2]。目前,受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流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训练的评估结果是非常单一的:只评估学生的考试结果,不重视考试过程及全面的学生素质;只注重评价者(教师)的评价,而不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不重视教师的教学。对于评估对象,我们过多地关注学生,而忽略了其他综合主体。因此,对高视唱练耳课程和耳朵训练课程的评价,我们应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个方面进行。
1.学生评价
第一,感知。在学习视唱练耳和耳朵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最初是基于感知。例如,当我们听音乐时,我们会以感性的方式欣赏音乐。虽然初听可能无法立即确定作品的音调、和谐分布、纹理方向和音乐结构,也无法立即了解作品背后更深的意境,但是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感和享受。除此之外,人们还主要依靠听觉来感受音乐。
第二,音乐记忆。当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和练习时,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属于音乐记忆的范畴。音乐记忆既是从事音乐学习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音乐记忆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音乐风格的特征。
第三,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基于图像处理形成新图像的心理过程,因此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在音乐实践中尤为重要。学生在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上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音乐想象力上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
第四,音乐思维。人脑对音乐对象的反射和泛化称为音乐思维。当学生具有独特的音乐思维能力时,其对音乐的理解不会仅停留在“感觉”阶段,而是会从风格、内容、形式、含义和感受本质等各个方面理解作品。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将音乐理论、听力或视唱练耳成绩作为评标准,还应将学生对音乐的知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思维能力四个方面作为评价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音乐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基础是否牢固与视唱练耳教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师能否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能否帮助学生澄清和消除误解,取决于他是否真正掌握了音乐专业知识。这里的音乐文化素养形成的关键在于音乐知识的组织。只有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时,学生才能学习并对音乐有很好的理解。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3.课程评价
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其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二,课程体系;其三,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视唱练耳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课程本身的特征。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并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学实施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和规划每门视唱练耳课程,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方法和策略,如此才能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