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芬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逐步成熟,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策略时,应当重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充分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参与感,才能够真正优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故而,教师为学生设计大量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时,便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兴趣,并提升其语文知识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教法研究
在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初中阶段的教学策略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展开深入有效的知识研究,从而找准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语文知识学习质量。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大量故事性教学情境,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演绎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流,并提升其知识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设计大量实践性活动内容,由此强化学生们的语文活动参与意识。
一、故事性知识拓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需要教师立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策略设计,以此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系统性的教学方法研究后,决定为学生们设计大量故事性教学内容,希望能够使之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逐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之所以选取故事性教学策略,是因为当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于故事性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教学策略时,决定为其拓展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学故事,使学生能够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整体学习兴趣。通过教师设计大量知识性故事内容,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全面,对应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实质性提升。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汪曾祺先生名篇《昆明的雨》时,便可为学生们设计大量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以此能够拓宽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认知视野。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们首先讲解为什么作者会出现在昆明,以及其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相关趣事。有了相应的历史背景基础,便可使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相关写作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则可为学生们推荐其经典小说内容《黄油烙饼》,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直接地感受文学大师的语言驾驭能力,从而切实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通过教师设计大量故事性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切实提升其学习质量。
二、演绎性情境设计,促进学生知识交流
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时,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动态化的情境内容深感兴趣,同时对应的学习效率也会有明显提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内容时,便可为学生们设计大量演绎性的教学情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知识交流,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知识内容时,便可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演绎性教学策略,使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情境剧本的设计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展开深入有效的信息交流,并切实优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便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演绎性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以此文章为基础,进行有效的剧本独立设计,并进行综合性的内容演绎。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演绎任务引导,可以使学生的表现兴趣得到提升,并积极参与到相关课本剧的剧本创编过程中来,极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基于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兴趣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剧本设计的过程中,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信息交流,并不断打磨剧本和翻译之间的关联性,无形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所以,教師为学生们设计演绎性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得到综合性的优化提升。
三、实践性综合活动,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策略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更具实践特点的内容设计。为此,教师在系统性的教学研究后,决定为学生们设计“知识比拼”的竞赛性活动,使之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竞争性学习氛围,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力。
为此,学生们在进行相应的“知识比拼”活动时,需要由教师为其创编相关的语文生活知识性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问题回答和争抢,从而切实强化学生的语文活动参与意识。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综合实践性活动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活动期间获得更多更新鲜的知识理解,从而有效丰富学生们的头脑,并且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期间,应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兴趣点,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赖长斌.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初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17.
[2]温春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造初中语文有效课堂[J].亚太教育,2016(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