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读写课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0-12-06 10:40魏立李春姬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魏立 李春姬

摘要:高校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把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外语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培养目标的新挑战。文章简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必要性,并以《水中人》一课为例,探讨在翻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英语读写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英语读写;课程思政;路径

英语读写课是我院翻译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有一定深度的文本材料,提高精读与文本赏析能力的同时以读促写,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锤炼深度思辨能力。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也是其他所有专业课应该始终贯彻的教育目标。英语读写课因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特点,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是将思政融入到教学实践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类课程应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教育理念,即“大思政”理念。其核心是围绕“思辨能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创新精神”。因此,凡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正能量的内容,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之有机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即一种如盐在水的“隐性思政”。由此可见,“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理念是统一的、一致的。

二、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本专业培养具有英汉双语语言基础和翻译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笔译和口译技能,具备较强的逻辑、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外事、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翻译工作,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通用型、复合型、创新性翻译专业人才”。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英语翻译人才,看似是旧的命题,其实也是新的挑战,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在教学中兼顾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自身价值塑造,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三、英语读写课中“课程思政”的路径

作为我院翻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主干课程,英语读写课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2册。有人认为课本中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家作品,很难成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课本中这些优秀文章主题深刻,题材广泛,文章语言地道、优美,恰恰是“课程思政”急需汲取的养分,是真正需要认真挖掘的。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一点三面”。“一点”就是要结合阅读的文本挖掘相关的思政点,不能勉强或生拉硬拽,否则很难起到“育人”效果。“三面”是指教学环节要注重思政点与文章主题、语言知识、现实社会相关联的三个层面的结合。下面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水中人》这篇课文为例,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阐释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一)挖掘思政点

《水中人》一文出自《时代周刊》,主要讲述1982年发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次空难中所涌现出的四名英雄。课文主题鲜明,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深深感动于“水中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其实英雄精神从来不是美国文化独有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英雄辈出。新时代的当下,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2015年,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敌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基于此,英雄精神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有正确的认识。

在探讨英雄主义思政元素的同时,文中引用的艾默生的一句话“自然界的万物都拥有自然的力量”,也可以作为本课的另一个思政闪光点,即人类自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何种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根本,人类与自然的命运紧密联系,对自然应多些敬畏,善待自然,合理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共享幸福生活。

(二)教学环节中思政要点的融入

具体到教学实施层面,教师可以从思政点与课文主题、语言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思政环节的课堂活动设计。在课前预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查找这起空难的背景知识。在课文导读阶段,可向学生展示图片,比如马云,孙悟空,姚明,李佳琪,李文亮等,就Who do you think is a hero and why?Do you want to be a hero?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观点。通过引导启发式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英雄不等于体格强壮,或是像神话故事中孙悟空一类的人物那般神通广大,也不一定是马云一样家喻户晓的名人,每个普通人只要在生命的征途中不畏艰险,在关键时刻,愿意为民族或人民大众利益作出重大贡献或牺牲自我,都可以成为英雄。课文中讲述的四个英雄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角色扮演,重现这四名英雄的事迹,再次体会这些英雄关键时刻的所思所想。

针对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应心存敬畏之心这一思政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温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这些国学经典名言,體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智慧。也可以结合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的力量。在人类科技飞速发展到多数人以为可以对外界予取予求的背景下,疫情肆虐的现实在提醒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要懂得敬畏大自然,敬畏世间万物,人类并不能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繁衍生息。

语言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可从词汇短语的表达,修辞的使用方面入手。举例时可选取政府工作报告或官方出版物中的相关语料。如在讲解词组rise to the occasion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翻译这一小段话“Viruses are a common enemy of humanity. It falls on all of us to rise to the occasion and meet this challenge with solidarity and concerted action. Working together in partnership is the right way forward”。这段话出自李克强总理在东盟与中日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上的讲话,译为“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疫情,团结一致、共迎挑战,是大义;通力合作、和衷共济,是正道。”通过练习,学生既了解了该词组的使用语境,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理解。讲解课文里“immovable,impersonal enemy”中押头韵这一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分享英国海军上将佩恩的非常励志的一段话:No pain, no palm; no thorns, no throne;no gall, no glory; no cross, no crown.(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翻译,并投票选举出班级最佳译文。在循循善诱中,使他们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凡成大事者,都要具备超强的抗挫能力。

思政元素的导入要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课堂效用最大化。例如,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雄奇伟大的同时,也从片中学习如何预测自然灾害并为其做准备,将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抗疫宣传口号,也可以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身边抗疫中许许多多的普通英雄,培養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本课的写作练习要点是描写段落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思政要点,利用网络视频资源,从中选取某一个片段进行生动的描述。例如,让学生观看近来抗洪救灾的视频,描写洪水肆虐的场面,展现大自然的威力,或是描写奋战在一线的武警官兵和普通的人民群众。这样的写作训练,既践行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

四、总结

本文以英语读写课《水中人》一文为例,提出了“一点三面”的原则,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润物无声而为人自然吸收。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融思政元素于英语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安琪,隗雪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2020,(7):48—50.

[2]王佳煦.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冶金管理,2020 ,(7):171—172.

[3]闫晓红.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9):55.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