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花棍舞进校园探究

2020-12-06 10:39黄丽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遗舞蹈校园

【摘要】本文论述广西瑶族“非遗”花棍舞进入校园的途径,提出引导学生了解花棍舞、将花棍舞引入课堂、组建校园“非遗”舞蹈团、完善“非遗”舞蹈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等教学建议,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花棍舞 “非遗”舞蹈 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54-02

花棍舞主要流传于广西瑶族地区(集中在河池市东兰县三弄乡一带),瑶族语言称之为“侬阿吉”。花棍舞一般为多人表演,主要的伴奏乐器是铜鼓、皮鼓以及花棍铃铛,最初是瑶族群众在农作时用棍子击打身体,用于消灭害虫,而后演变为在欢庆节日“祝著节”及春节中表演,意为祈愿五谷丰登。在三弄乡流传下来的花棍舞仍有五种传统套路打法,分别为:打肋、打肩、打腰、打脚、双人对打,动作原始古朴、顿挫有力。花棍舞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产物。我校近年来致力于“非遗”花棍舞的传承和保护,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做法,以期為推动花棍舞进校园提供新的思路。

一、认识“非遗”花棍舞

“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被多所学校纳入教学任务。我校充分利用本地区的“非遗”舞蹈作为教学资源,教师采用面授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同伴互助教学法等,向学生详细介绍花棍舞及其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向学生讲述瑶族花棍舞的来源及传说,一一讲解动作的名称及规范的位置;每次排练时,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讲解、示范花棍舞的每一个动作,播放一些有关花棍舞的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参与学习,领会花棍舞的舞蹈精髓。当学生熟悉基本的动作以后,教师还会告知学生打花棍时的唱词,让学生跟着教师边唱边打花棍,体会民间群众打花棍舞承载的激情。学校还邀请花棍舞传承人走进小学校园,为学生与教师讲述“非遗”花棍舞的特点,加深学生对“非遗”花棍舞的了解,学生学习花棍舞的过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花棍舞的文化内涵。

二、将花棍舞引入课堂

我校创设学生学习“非遗”舞蹈的环境,形成更适合学生学习“非遗”的模式,开展以“西南地区小学非遗舞蹈文化传承的行动研究——以花棍舞走进南宁市锦华小学为例”的课题研究,让师生深入“非遗”舞蹈的教学活动,对花棍舞的相关文化认识更深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面,我校通过编排“非遗”花棍舞队形、花样、动作等,把“非遗”花棍舞文化带入课堂,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多示范、多实践、多纠错、“我来当小老师”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审美、舞美等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了解历史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领会“非遗”花棍舞文化的“根”,同时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自信。最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由专业型转向研究型,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积淀,有效促进“非遗”花棍舞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及合理开发运用,例如采用展演或比赛等形式,检测舞蹈教学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非遗”花棍舞的文化底蕴,形成教案、微视频、教学反思、图片等资料,填补理论学习的空缺。我校将“非遗”花棍舞文化深入学校特色办学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对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组建“非遗”舞蹈团队

将“非遗”民间舞蹈引入小学校园,可以有效增进师生、生生的情感沟通,增强综合文化素养,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花棍舞,我校选派4名教师到广西艺术学院学习“非遗”舞蹈,回校后于2019年9月创建了由100名学生组成的“非遗”舞蹈团队。根据学校排练的方案,“非遗”舞蹈成员积极参与排练,不怕苦、不怕累,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动作跟着教师做练习。期间,学生提高了手脚协调能力,养成活泼开朗、吃苦耐劳的性格,树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价值观。学习花棍舞期间,学生掌握了花棍打肋、打肩、打腰、打脚、双人对打等动作。很快,我校的百人舞蹈团成员增加到了300人,参加了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千人娃娃跳广西非遗舞蹈——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成果展演”,300名舞蹈团员在教师的组织下排着整齐方阵,以铜鼓击打声以及花棍铃铛声为伴奏,时而跟着鼓声打肋,时而完美转身打肩,时而整齐有序地打腰,时而顿挫有力打脚,此外还有默契的双人对打,动作原始古朴、队形变化无穷。欢乐的舞蹈场面,让师生和家长近距离体验到了“非遗”舞蹈的魅力。

我校通过“非遗”舞蹈进校园这一艺术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接受“非遗”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普遍认可,这将让更多的学生亲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切身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完善“非遗”花棍舞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我校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非遗”花棍舞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与教学过程研究的教案、教学反思等资料整理成册,在学校文化长廊进行循环播放,让更多学生直观认识和初步了解“非遗”花棍舞。例如播放学生学习“非遗”花棍舞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播放学生互相指导、探究“非遗”花棍舞的过程;播放学生的单个动作和组合、展演视频片段等。在完善“非遗”花棍舞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我校尊重“非遗”花棍舞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利用信息技术之“云”教学协助“非遗”花棍舞的有效传承,实现“非遗”花棍舞的线上教学和展演,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舞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我校还运用数字和信息化的方法,将所有的资料进行有效保管,使“非遗”花棍舞以更为先进的方式流传下去。

“非遗”花棍舞进入小学校园,让学生学习花棍舞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文化等内容,并初步了解瑶族的历史内涵、劳动生活、民俗民风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海滨.山东菏泽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2]梁霞.太原市传统武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2

[3]柳倩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9(11)

[4]汪以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J].艺术百家,2009(S2)

[5]郭建平.民族舞蹈走进小学课堂的研究——以张家口市宣化区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7

[6]高敏.彝族地区小学民族文化传承的行动研究——以烟盒舞进桃园小学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声乐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A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丽艳(1985— ),女,壮族,广西武鸣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与舞蹈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非遗舞蹈校园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和舞蹈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