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之逻辑理路与方法论探析

2020-12-06 10:40宁晓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方法论高校

宁晓菊

摘要:从逻辑理路而言,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引导青年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四个自信”,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要求高校“讲好中国故事”。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在内涵上可从五方面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和主阵地,重大纪念日是富有成效的特色主题活动抓手,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必须加强掌控。只有多方着力、全员参与,才能构筑以生为本、师生共参与的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大格局。

关键词:高校;“讲好中国故事”;逻辑理路;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诸多重要场合,从多个层面对“讲好中国故事”作了重要论述,并身体力行地做“讲好中国故事”的表率。“讲好中国故事”诚然包括面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包括对内“讲好中国故事”,系统总结中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提炼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为新时代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强大思想动力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所以,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必须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理路与方法论进行深入探析,有思想理论和路径方法论指导的讲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达到“讲好”的要求。因为讲故事、摆事实能说服人,讲道理、顺逻辑才能影响人。

一、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之逻辑理路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讲故事不是目的,只是载体。中国故事承载的是思想真理、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坚定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促进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学说。但要让青年学生“信马”,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让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姓马”固然重要,但“姓马”和“信马”之间是外在要求和内在信仰的关系,二者并不完全同步,甚至可能存在巨大差距。“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描述日新月异的发展事实和诠释鲜活生动的改革实践,证明规律、总结规律、发展规律,进而引导青年学生认同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通过中国故事具体化、形象化的描述和阐释,让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内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在此基础上,再外化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解决问题。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青年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首先是理论素养提升的过程。要求他们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和思想内涵。要求他们潜心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仰望星空、放眼社会,关注我国的内政外交、国防、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各领域改革之重大突破。作为辉煌新时代的接班人,青年学生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见证者、亲历者、引领者,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担当使命,讲好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一个个真切直观、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记录的或是国家与个人经历的发展进步足迹、生活变迁印记,或是思想观念变革、理想责任坚守。通过讲好各个角度、层面、领域的中国故事,才能汇成坚强有力的论据,去印证“党的十八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三)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是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需要

青年学生是新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奋斗者和创造者。他们对“四个自信”的坚定程度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和地位。“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文化基础、承载形式和着力点。今天,无论是国内国际,绝大部分人都认同:当代中国崛起之路,绝非天上掉馅饼的偶然好运,更不是简单模仿西方发展模式的捷径超越。而是因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都有一套不同于西方甚至是优于西方的制度。这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加上来源于个体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就是今日国人自信的底气和源泉。真切感受带来个体的生活满意和人生自信,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对未来发展的自信,汇聚而成民族群体的自信,进而升华为国家层面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在理论认知基础上,带领青年学生看见、触摸他们没有完全经历但足以震撼心灵的典型事例,从而获得情感认同,进而加强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这是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四)高校“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仅建立在对外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上,更有赖于其国民对本国文化的由衷热爱和深沉眷念;也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有形样态,更需深深融入其国民的日常生活。所以,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故事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故事发挥国家文化的魅力征服人心,这些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从这个逻辑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所以,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应该是中国故事的阐释者、讲述者和传播者,更应该成为精彩中国故事的挖掘者、整理者和提炼者。而中国故事要讲好,要讲得深入人心,发挥中国文化的征服力和感染力,就不能只是教育者的自話自说,一定要提炼一些标识性概念,打造一些为青年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新表述。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其中一定是包含个人真挚感情和对岁月的由衷感慨的,这是思想感情、精神信念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把中国故事讲述好,就是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就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之科学内涵

中国故事讲什么?素材是丰富多彩而日新月异的,但核心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巨变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立足现实方位,讲好发展成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的就是现实的中国,尤其是现实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判断定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方位。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好建国7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伟大发展的故事。具体包括讲好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故事;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从实践维度与世界共鉴共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故事。讲好现实中国发展巨大成就的故事是讲好中国其它故事的前提和基础。

(二)明确国情方位,讲清发展趋势

今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人民继续前行的信心所在。现实成就必须讲足讲透。但是,在讲好中国发展伟大成就的故事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加之外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叠加,发展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在讲中国故事时一方面不能回避这些困难和矛盾,否则中国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受到质疑,影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更不能片面夸大这些矛盾和困难,进而无视甚至抹黑发展成就,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动摇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就要求讲中国故事时必须明确国情方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对国情有了深入理解后,就能理性而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有坚定决心和必胜勇气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明确国情方位,就是明确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讲述中国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才能令人信服,才能让引领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青年学生对中国未来前景保持乐观和信心,并身体力行、坚定从容地投身中国梦。

(三)坚定历史方位,讲透发展规律

“讲好中国故事”,核心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透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的风雨征程。今日之世界,当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入中国时,正是希望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探寻规律,从规律中提炼出可供借鉴参考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智慧。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强大的制度自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国人和世人读懂、理解创造“中国奇迹”的奥秘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讲透中国发展规律,要求在立足现实方位的同时,要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人到九千多万人的近百年风雨征程,从历史维度挖掘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永立时代潮头的生动故事,总结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扛起历史使命的悲壮故事。回溯历史才能探本清源,追根溯源才能看透规律。一部恢弘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国家发展史。将党史与国家发展史相结合,坚定历史方位,在深刻理解中共党史历史发展脉络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规律的透徹把握和清醒认识,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政治信仰和时代使命,正确定位自身的时代责任和理想信念。无论走得多远,也不要忘记来路,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当如此。

(四)认清世界方位,讲准时代大势

今日世界波诡云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破了过往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以超越国界和党派的强有力实践向世界证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无比光明的前途。同时,基于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时代现状与趋势,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必须清醒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曲折的道路,决不可能在敲锣打鼓中实现。今日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就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定位了今日中国所处的世界方位,指明了未来中国之时代大势。这个世界方位和时代大势就是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的“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对比今日之中国与今日之世界,在对比中认清世界方位,在对比中看清时代大势。解读中国实践而定位世界方位,构建中国理论而把握时代大势,把握时代大势而谋划内政外交,都是中国人自己最有发言权。这些都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涵。

(五)引领人生方位,讲明价值选择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青年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价值选择关系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希望。青年学生只有保持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才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要求内化为自觉担当,再外化为坚定行动。在任何时候,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所以,对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讲好他们的同龄人中抓紧大学时光潜心钻研、专注问道、勇攀学业高峰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基层、赴主流,把个人青春书写在祖国最需要地方的故事;讲好汗水练就真功,大国锻造工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引领大学生将个人事业与国家民族复兴事业相统一,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引领大学生既胸怀天下又扎根基层,将满腔报国情怀融入平凡工作中,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之方法论

中国人有本事做好中国事情,就一定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定位了科学内涵后,路径方法同样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和主阵地,重大纪念日是富有成效的特色主题活动抓手,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必须加强掌控。只有多方着力、全员参与,才能构筑以生为本、师生共参与的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大格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是融中国故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各个章节与中国故事的融通、契合关系,结合理论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开放中发生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把相对感性、零星、动态的中国故事融入理性、系统、相对静态的教材理论体系中,赋予中国故事更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说服力。二是通过中国故事的加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阐释的事实论据,赋予理论讲授“活泼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当然,在课程体系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在高校专业教学和授課中,也要挖掘专业背后蕴藏的精神文化,如工匠精神等,并通过专业领域杰出人物的事迹让精神具体化,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这些中国故事因为凝聚了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往往比之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国故事对学生更有触动,更能感染他们,形成榜样和带动力。

(二)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发挥纪念日主题教育功能

节日和纪念日是国家软实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将历史回望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将纪念缅怀与传承习得融为一体。抓住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举行主题教育活动,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时空场所和氛围。青年节里的爱国精神,端午节里的传统文化,国庆节里的家国情怀,建党节里的理想信念,等等,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节点和主题。抓住节日、纪念日重要节点“讲好中国故事”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诗词朗诵,文字形式的征文大赛;可以是音乐、绘画、表演等主题活动,还可以是参观实践、三下乡等方式。贴近青年学生实际、发挥青年学子专业所学的活动,都会赢得更多启迪共鸣,从而让“讲好中国故事”活起来、实起来、行起来。

(三)用中国故事正能量掌控虚拟空间话语权

面对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中国故事讲述者要顺势而为,善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全媒体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机遇。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媒体,全媒体可以同时对场景、人物、情节等进行图文与声像的丰富设置,见人见事见情;全媒体可以依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开展场景式、空间化故事讲述,赋予中国故事新意与活力、情感与温度,在故事讲述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共鸣、实现对话交流、促成理解共识,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不断提升传播效果。但始终要清醒的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中国故事的形式固然非常重要,但持久影响力和话语把控权最终还要依靠内容。所以高校育人者必须坚定地用中国故事正能量掌控虚拟空间话语权。国家故事,应该展示国家风格和气派;时代文风,应该体现时代风貌和气质。在网络虚空间传播的中国故事,更需要集生动细节、感人描述、立体人物、简明情节、丰富声像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传递文明开放、昂扬奋进的真实中国形象。越是虚拟信息环境,越需要讲述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符合时代规律、符合青年期待的叙事作品,才是好的中国故事,才能弘扬社会正能量,才能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四)以生为本,师生共参与

诚然,媒体平台有海量的讲中国故事宣传纪录片,内容涉及发展成就、深化改革、外交战略及威武之师等等。但必须承认的是,大量的讲中国故事还是较侧重于讲述顶层设计,重视宏观叙述而轻视微观叙事。在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固然要利用好这些中国故事宏大叙述的素材,但要引发大学生共鸣,还是需要更多直击一线的生产场景,需要更多鲜活丰富的人物呈现,需要聚焦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图景与生活变迁,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需要用适合大学生表达习惯的话语体系。只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期待感,传播才有效果。因为真实,所以动人;因为熟悉,更加亲近。中国故事讲得好的高校,无一例外是坚持以生为本,时刻倾听学生心声,汲取青年的创意智慧,营造了师生共参与的讲故事平台。

总之,青年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塑造者,他们不仅仅是中国故事的受众和接收者,更应该是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人。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才会让他们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以国家复兴、匹夫有责的姿态,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义桅.“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28(9).

[2]袁舒婕.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N].人民日报,2019-06-28(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66.

[4]孙瑞雪,赵培举.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方法论高校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