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器乐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更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大对学生美育的培养。葫芦丝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瑰宝,因其具有音色亮丽、旋律优美、造型美观、简单易学、价格便宜等诸多因素,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纵观学校开展葫芦丝音乐校本课程以来发现学生吹奏葫芦丝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化日益加大。优秀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能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打跳欢歌》等独奏曲目,水平中等的学生也能吹奏出《映山红》《美丽的神话》等曲目,但发现一部分学生基本音阶、单音转换和手指按孔等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都未能达到,这部分学生后期出现了上课不带乐器、故意搞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严重影响课堂效果与进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追溯问题根源:一方面学生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存在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品质水平定会形成不同层面,葫芦丝的吹奏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对于一个班45 个左右的学生,一周一节葫芦丝校本课程不可能做到一对一辅导的效果,有的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能力与速度非常敏捷,而有的学生需要反复讲解与练习才能吸收,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难以面面俱到的服务于各层次的学生,满足大家的需求。
传统器乐教学模式一般以老师为主导地位,一张掌控全局的嘴推动着整堂课的发展。一讲一练,一招一式地按部就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严格推进教学进度。采用传统器乐教学模式将会呈现以下现象:
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号学生,讲授的知识高度统一,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够吃、还有的学生不想吃,课后的复习与消化就得看个人。努力自律的学生能加强巩固练习,并做到自我延伸与拓展。
一个声部的吹奏常常出现了多声部合奏的效果,这种自发式的交响曲暴露出学生掌握乐曲程度的差异性,吹奏与识谱等能力开始分层。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性别搭配、音乐学科水平与合作意识形态等多方维度来分组,一般以五至六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们围绕葫芦丝乐器等相关元素开展小组文化建设,组名、组牌、座右铭、组员分工、职责安排表等相关建组信息。
积极互助和思想共享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合作必须以自己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个体的思考无法有他人或小组来替代,只有个体通过深入探究或较好地完成了个人承担的任务,才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每一个学生对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独立学习,一要有时间保证,防止刚开始有点思路就被老师叫停,教师可通过巡视学生学习的状况确立到底给多少时间。一般来说,一部分学生均已完成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虽没有完成学习,但即便再延续下去估计也不会有新的进展,这个时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才是合适的。器乐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室内,校园里的操场、树荫下、礼堂、乐音长廊、微笑小舞台,校外公园、社创中心、社区居委的舞台每一处都留下孩子们吹奏葫芦丝的身影。
艺术是追求美的学科,器乐教学课堂里应有美妙的旋律、悦耳的声音、动人的演绎、深情的感染。整合资源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体验与分析,帮助学生在演绎音乐作品与实践展示的过程中更好诠释作品内涵与表达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整合资源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量化管理、明晰细则,做到有数据的支撑。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器乐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良现象,对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判断能力;有利于体现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自我积累学习经验,提高自我修养;更有利于营造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