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以“学书为乐”为主导,而“学书为乐”思想又能通过书法创作和书法鉴赏两个方向进行分析。
首先,将“学书为乐”思想贯彻于书法创作中,即全身心投入书法创作,感受笔墨乐趣,使自身心情愉悦,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一思想在《笔说》中就有所提及:书者沉溺于书法世界中,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同时,欧阳修也认为在书法创作时,不应计较笔画的工与拙,只要不知厌烦地有目的地书写,就能享受书写过程带来的愉悦,将书法变为自身的乐趣,点画也就会越来越细腻与精到。
其次,欧阳修喜赏玩收藏字帖,这也是其书法精进的途径之一。他在《集古录跋尾》中明确提到,学书重在体会名家字帖中的字之意趣,而不是其外在形态,更不能为“外物”所影响。他曾言:“吾有集古录一千卷,晚又得此法帖,归老之计足矣。寓心于此,其乐可涯。”这说明欧阳修极其喜爱书法,并“寄心”于所藏法帖。
宋代的科举制度为了防止“关系户”的出现,制定了“誊录制”,一方面,这个制度能够很好地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士子们开始不注重书写,为宋初书法的衰败埋下了伏笔。而欧阳修身为宋代文坛领袖,对这一风气大感忧患,由于自身喜唐人书,故将其作为复古对象,呼吁宋人重视古法。另外,欧阳修书法的进步也是在编撰《集古录》的过程中不断阅读古帖的结果。
欧阳修的复古理念要求人们在复古中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抄写大家的书法作品,那样只会成为法帖的“奴隶”,欧阳修认为二王的书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懂得“穷则思变”,即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在符合书法变化范围内求变。苏轼书法自成风格,形成自己的面貌,就是勇于创新,从中也能够看出其是对欧公书学思想的继承。
“学书为乐”思想引导了北宋的“尚意”书风,欧阳修指出要将书法作为乐事,而不应为达到学习书法而追求功利性,以免使自己身心疲惫。对于此,欧阳修是批判反对的。北宋的书法发展中的“尚意书风”成为主导思想,掀起一股“尚意”的书法新潮流,从而延伸出“尚趣”书风,让人不由自主地去体悟“趣”的含义。
至于“趣”的含义,袁宏道也曾说过:“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就只有趣而已。”趣就如同是山上五光十色的颜色,花里映射而出的光影,只有内心真正能体会的人才能够了解何为趣。关于“趣”的论述还有“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些都说明“趣”的难得性和虚无缥缈性。而书法创作中“趣”的表达,则要通过书家将自我的情感注入作品,并通过笔墨效应呈现书法的形象,隐含于其中,被欣赏者所认可和接受,并激发出欣喜之感,就是书法中的“趣”。
欧公将书法作为娱乐心性的工具,他认为“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南名手后做”,不受功利的引诱及对技法的追求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以一种“自适”的心态作书,注重内涵。书家不为外物而转移,寄情于书法之中的情感抒发,可以说,欧阳修是宋“尚意”书法的奠基者。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来学习书法,而忽略了书法艺术中真实的美。欧阳修“学书为乐”思想则能够端正现代人的学书态度。
第一,以一种非功利心态学习书法。现代书坛书家片面追求功利的心态成为一种主导趋势,盲目地跟风与借鉴使得作品中缺少内在的涵养,忽略了对传统书法的学习。因此,我们应以正常的心态参与书法的学习,摒弃其功利性,以免消磨对书法的兴趣,更不能走入非书法本质的误区,应如“学书为乐”思想一般,追求其书中之乐,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
第二,我们要大力弘扬不媚世俗的创新精神。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就是欧阳修在书学思想方面进行创新的结果,书家之所以被人所推崇,是因为其继承传统,继而创新,不为外物所扰。这启发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书法创作中。只有摆脱了以功利、世俗心态作书,注重自由的情感,在书法中融入自身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书者内心最真实、最自由的感人的书法作品,从而得到心灵的安慰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