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岚兰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的现状首先是教学体系单一,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的学科设置相似度高,大多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变化,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的设立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不仅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还造成了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恶意竞争和人才浪费。而高校的教学环节薄弱,使艺术设计专业这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欠缺适当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许多艺术院校不具有实习和实验条件,其专业教学欠缺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同时师资队伍的规划受限。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除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授之外,还有刚刚进入大学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部分老教授的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年轻教师欠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在高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融合有关的课程内容,同时压缩一、二学年教学过程之中的基础课程,按照专业基础平台进行建设。在第三学年的学习阶段,该专业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而导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分制相匹配。例如,在教学中,本专业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相关考核方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导师教学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学分制,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下,导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任务并以学分作为奖励,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能力。学分制教学给导师的教学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控专业知识的总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选拔。在选拔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达不到学分制的要求,就需要重新学习,直到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企业项目、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达到彻底了解学生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在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改进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完备的教师队伍,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过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是从西方引入的,主要被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把理论和实践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培育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高校的教学情况,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我国独有的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这更有助于现阶段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教师结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不仅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更要担负起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角色;二是从社会上聘用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教学岗位培训之后担任艺术设计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克服“理论重于实务”的问题,将更加优秀的设计理念带入课堂。地方高校除采取新型的教师队伍调整策略之外,还可实行“两部制”教师队伍的组建模式,即在特定教师结构的基础之上,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其中,特定教师承担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按规定为两年轮换一次;而专家、学者等非特定教师可使用长周期教学模式,在非固定时间、非固定地点展开项目实践和专业的操作教学,在此基础上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对如何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展开探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将优质的社会资源引入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