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

2020-12-06 12:56张瑞元
华夏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儒林道统宋史

□张瑞元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因为两宋道学盛行,并开创宋元明清道学源流,所以后来的儒学史书写特别重视道学史或者广义的理学史,可以说是扩大了的道学传。从朱子《伊洛渊源录》到明代胡广《性理大全》,再到清代熊赐履《学统》、李光地《性理精义》、张夏《洛闽渊源录》、张伯行《伊洛渊源续录》等,根深蒂固的道统观念贯穿于儒学史撰写的全过程。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虽然取材较广,包罗人物较多,但仍未脱离以道学家为主的窠臼。

近代以来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书写宋代时同样也以道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主。民国期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钟泰《中国哲学史》、吕思勉《理学纲要》、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寿康《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书涉及宋代儒学时,均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李锦全、萧萐夫《中国哲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蒙培元《理学的演变》,陈来《宋明理学》,对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思想研究更为全面、更趋深入,但对宋代人物取裁以道学家为主的局面并未改变。同一时期港台新儒家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等著作,同样如此。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理学家探讨的问题和西方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及使用的范畴更为接近。

改革开放以来,从赵吉惠等著《中国儒学史》开始,出现了一批儒学史著作。刘蔚华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姜林祥主编的《中国儒学史》宋元卷,晚近由汤一介主编、由陈来等撰写的多卷本《中国儒学史》宋元卷,这些著作都为宋代儒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成果中的宋代儒学史部分,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这些哲学史、儒学史著作的人物取裁,或多或少都受到《宋史·道学传》和道统观念的影响。这些涉及到宋代哲学史、儒学史的写作,没有把《宋史·儒林传》中的大量儒者纳入研究视野。第二,这些儒学史,尤其是哲学史的写作,大都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过于偏重哲学思想和范畴的逻辑分析,对儒者的道德人格和行谊研究较少。事实上,《道学传》、《儒林传》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除了学者身份以外,儒者大都同时具有“兼济天下”的社会和政治角色。在儒学思想学术支撑下的宋代儒者的道德气象、政治参与、社会建设、人际交往,通过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都有巨大的感染力。

基于以上原因,撰写新的宋代儒学史显然有其必要性,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写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将为两宋儒学的研究提供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已有的宋代儒学史和宋代理学著作,人物选择以道学传为主。新的儒学史著作应该转换视角,以儒林传为主,加上道学传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儒者。这样新的宋代儒学史著作中的人物会远多于以往著作,内容也会更为丰富。

第二,走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道统论”的宋代道学研究范式。在更为宽广的儒学史视域下来审视宋代道学的意义与价值,不采取道统说的标准,也就是不以宋代儒者形而上学思想的深刻性与否,作为评判儒者的标准。而是以更多元的视角评判儒者的地位与贡献,照顾到一些以注经为业的儒者,例如思想不深刻但注经贡献很大的儒者邢昺。此外,儒林传中儒者在政治等外王方面的贡献,也不能忽略。

第三,在坚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力求通俗,兼顾大众阅读的需求。和此前已有的宋代儒学史只研究道学家的哲学思想不同,应该用一定篇幅叙述儒者生平,融学术于生平事业之中。首先,用宋代儒者以学术淑世的精神,丰富国人的精神世界。其次,用宋儒立朝为政的担当气魄,为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物提供精神支持。最后,用宋代儒者所坚持的传统优良价值观滋养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传统优秀文化的智力支撑。

撰写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宋代儒学史著作,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我们的基本文献是《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另外,增加《宋史》中的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从政的重要儒者。在此基础上,有几个前提性的问题需要说明。第一,写哪些内容和人物?第二,怎么写?第三,体系和线索是什么?下面的论述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而展开。

第一,宋代儒学史研究的内容。宋代儒学史的研究,主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中的儒者为研究对象,以这两传之外的其他儒者为补充。在撰写中,以人物个案研究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到儒学发展的阶段性,儒学发展潮流和儒学思想传承的系统等。《道学传》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一般被称为北宋五子;二程弟子刘绚、李吁、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昞、尹焞、杨时,杨时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道学至此而集大成。与朱熹同时的有张栻,朱熹的弟子有黄幹、李燔、张洽、陈淳、李方子、黄灏。这种北宋以二程为核心、南宋以朱子为核心的程朱理学道统,并不能涵盖两宋儒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史实。《宋史》和之前的正史不同,它从儒学传中分出一部分人单列为道学传,主要是受朱熹《伊洛渊源录》所建构道统的影响。只有加入儒林传的所有人物,把道学传人物还原为儒者的一份子,才能够了解宋代儒学发展的真相。当然,在道学传和儒林传之外,还有些儒者在列传的其他地方,也应该一并纳入宋代儒学史研究的范围。例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等。以上所说主要是宋代儒学史的人物,因为儒者是儒学史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应该兼顾儒学发展的的潮流,在深入研究后划分出一定的儒学发展阶段。

第二,建构符合史实的儒学观。《宋史·道学传》构建了这样的一个道学传承系统:以周敦颐为北宋道学开山,以程颢、程颐兄弟为大宗,以张载、邵雍为辅翼,经过二程弟子的传承,最终到南宋由朱熹集大成。这实际上是以道统观念来看待宋代儒学的发展,当然不够实事求是。邓广铭、冯友兰都有文章指出,周敦颐作为道学开山与历史史实不符。《宋元学案》所收的宋代儒者明显更多,可是主体上仍然以道统观念为主。我们现代不少的宋代理学史著作、宋代儒学史著作,虽然没有明确的道统观念,可是人物的选取却仍局限在这些道学传的人物里。如果说宋代理学史,由于要比照西方哲学而注重形而上学层面,所以注重哲学性、思想性更强的道学家的话,这可以给予同情性的理解。但宋代儒学史的写作,则不应该再沿袭宋代理学史的写法,应该跳出道统观念的范围。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辨析清楚宋代儒学史的概念,建立一个更符合史实的儒学观。漆侠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中“宋学”的概念就可以借鉴,但宋学宽泛地包括了儒学以外的大量人物,如晁迥等,宋代儒学史范围较小,应该是研究宋学视野下的宋代儒学。

第三,宋代儒学史的分期。宋代儒学史的分期,按北宋、南宋的更迭可以分为两期。这是一般的做法,不过两个朝代之间的延续性也要考虑到。每个朝代内部的具体细分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道统观念主导下的宋代道学史模式应该被突破。北宋时期,宋初有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接着是欧阳修的庆历新政与学术风气的变化。在以往的道学史人物北宋五子以外,范仲淹、李觏、司马光、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应该被纳入这一范围,这一时期是北宋儒学的兴盛期。以道学史为参照的二程弟子辈,亲传弟子刘绚、李吁、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昞、尹焞、杨时是一辈人,罗从彦是一辈人,李侗是一辈人。以此为标准,加入儒林传中同一时期的人物,形成北宋儒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南宋也是如此。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具体的分期将会更为精细,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第四,宋代儒学史的体系与线索。儒学史研究不能只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单个的儒学人物研究,要有一个儒学在两宋发展传承的体系和线索。具体来说,应该以一段时间内的社会风气、政治改革等重大事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为线索,为宋代儒学史的发展提供一条历史性的发展脉络。至于宋代儒学史发展的整体框架和体系,则需要在深入研究后再来建构。相比于此前宋代理学史重视理气、心性等哲学概念的研究,儒学史的整体框架则包容性更为广泛,评价标准更为多元化、多样化。例如邢昺、孙奭等以注经为业的大儒,此前没有被纳入宋代理学史的范围,在宋代儒学史的研究中,则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此前对儒者的研究不甚重视其立朝为政的气节与风骨等,自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对朱子作个案研究以来,此种风气有所转变。但就整个宋代儒学史的研究而言,尚未有一部能够完全兼顾儒者立朝的宋代儒学史。实际上,自孔子以来的历代儒者从来都是以内圣外王为目标,通经致用不仅是学术事业,更是将来为政的准备。道学家程颐、尹焞、朱熹、陆九渊等儒者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儒林传中不少儒者的气节风骨也值得表彰。相较于历史上其他朝代,宋代是士大夫精神更为昂扬向上的一个朝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影响深远,儒者的从政更为积极,对政治的介入也更为深入。宋代儒者的政治参与,实际上也是贯穿宋代儒学史的一条线索。

总之,我们应该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本文献,再加上此二传之外的宋代重要儒者,作为宋代儒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儒者存世的个人著作、年谱等相关资料的考察,勾画出一个个宋代儒者的精确生平经历和简略凝练的思想概况。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注意儒者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注重学派的研究,关注儒学思潮以及儒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对于以往宋代理学史、儒学史研究只侧重研究儒者的哲学思想,应该有一部突出儒者为人处世、立朝为政的铮铮风骨和通经致用精神的儒学史。

猜你喜欢
儒林道统宋史
孝母
管窥《儒林列传》中司马迁的儒学观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唐宋道统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