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 情意绵绵
——延安时期周恩来的家国情怀

2020-12-06 12:56赵若彤
华夏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邓颖超题词

赵若彤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 编著:《周恩来画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这是1917年时年19岁的周恩来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所写下抒发其少年救国抱负的诗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立志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历经了50多年的革命生涯,26年的革命任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的大国情怀为众人称道的同时,其人格魅力亦可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本文所谓“延安时期”,是指自193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即中共中央“落户”陕北起,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的13年。这一时期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是周恩来辗转多地为革命事业奔波的13年,同时也是能够真实体现周恩来严于律己、关心青年、心系各方、小家大国精神的13年。

一、严于律己、关心亲人

存世照片画像中的周恩来形象,是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也是儒雅智慧、和蔼可亲的。可工作生活中的他,却又实在是一位严于律己、严肃且有原则的人。

1941年春至1943年夏,周恩来在重庆主持南方局,领导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工作,并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继续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红岩整风学习时期,周恩来写下《我的修身要则》一文,对自己做出全面的自我要求。他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工作之余,应该“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不仅要不断学习,更要学扎实、学透彻。同时,要求自己要做到“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以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作为一名党员,他强调要“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他要求自己“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5页)周恩来的修身要则并不是一纸空谈,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准则。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对自己提出如此客观又严格的修身准则,与他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都密不可分。

对周恩来性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人,无疑是他的两位母亲——生母万氏以及嗣母陈氏。“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五岁时就时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画传》,第7页)周恩来敬重这两位母亲,两位母亲的教育与呵护,使得周恩来成长为踏实好学、严谨认真的青年。两位母亲离世后,周恩来跟随三堂伯周贻谦前往东北,后搬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是百年前青年周恩来的中国梦。他在胸怀大国的同时也心系小家,不忘根本。

周恩来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周氏一族虽不是世家大族,却也人丁兴旺。1939年3月底,周恩来回到绍兴探亲扫墓,看望家乡父老。在他回到绍兴的当日下午,便去拜访了姑父王世裕,商讨次日扫墓祭祖之事,并在姑母周桂珍遗像前默哀致礼。周恩来的姑父王世裕,字子余,是清末的秀才,思想进步。清末,王世裕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曾任嵊县知事,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周恩来对王世裕十分敬重,王世裕也十分尊重他这位身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内侄。在绍兴扫墓祭祖期间,周恩来不仅给姑父题录岳飞的《满江红》,后又先后给王家三代十一人题词十三幅。其内容有如“埋头苦干,只要抗战胜利,定必苦尽甜来”的加油打气之词;也有如“青年是学习时代,从课堂中学习,从服务中学习,从师友中学习,要认识学无止境!”的鼓励后辈上进之语;亦有如“生聚教训廿年犹未为晚,愿吾叔老当益壮。”引用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破吴复仇的史事来祝愿长辈老当益壮之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周恩来题词集解》,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3页-44页)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致信其表兄周恩夔与表嫂陆淑珍,他告诉兄嫂要珍惜当下,“旧社会日趋没落,吾家亦同此命运,理有固然,宁庸回恋”,家族没落而人尚在,“人生赖奋斗而存”;他鼓励兄嫂“作生产计也”,并将自己的补助金作为归途费用赠予兄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周恩来将亲人放在心上,并冀图他们努力奋斗、好好生活、好好学习、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

二、对革命同志及革命烈士家属的关照

除了与周恩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外,妻子邓颖超是他一生的伴侣、是他最亲近的人。周恩来与邓颖超是一对“经受得了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周恩来画传》,第42页),两人虽没有子女,但夫妻俩对革命后代的爱护与教育就如同父母对待子女那般无私与真挚,也如同师长对待学生那般孜孜不倦。

1937年12月,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武汉同蒋介石就两党合作和国共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同时作为长江局副书记领导、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他在武汉这一时期,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938年8月底,周恩来等人由武汉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随后,又辗转皖南云岭,视察新四军。他不断奔波忙碌,为革命事业打拼,不浪费一分一秒,积极投身工作,同时又关注革命后方,将烈士之子记挂在心上。曹渊同志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5日在攻占武昌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1938年3月,周恩来致信曹渊之子曹云屏,肯定其父曹渊的牺牲是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并表达敬意。信中,周恩来亲切地称曹云屏为贤弟,得知其家境贫苦以致无法升学而求深造之心甚切,表示“若云屏能离开家庭则望来汉口,以便转往陕北延安抗大或陕公受训”,并且愿提供路费。(《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45页)而后,周恩来坠马受伤,右臂粉碎性骨折,无法及时回信,他仍专门写信告知曹云屏兄弟自己因伤不能答复他们的问题,并且鼓励他们不断学习进步。(《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76页)

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地下工作者钱壮飞之子钱江兄弟在外流浪多年,终于在重庆被找到。周恩来亲切地爱抚他们说:“以后,你们就叫我周伯伯。”后来,周恩来送钱江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随后,钱江进入延安电影团工作。周恩来每次从重庆回到延安,都要叫钱江去看他,并把带来的物理、无线电等书籍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有一次,周恩来在送他的一本小说上亲笔题词:“这本书我看过,现在送给你。一个青年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革命的理想,要把一生的精力献给革命。”(《周恩来题词集解》,第69页)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各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周恩来在关心战事的同时不忘关心党内同志。12月29日,他致信时任陕西省米脂县印斗区区长的林彬同志,告知其妹的生活状况,“她在大后方情况尚好”。(《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55页)短短不到十字,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保障,家人安好,同志尚可放心,使前方奋战的革命战士无后顾之忧。

对于地下工作者,周恩来更是挂心。被称为熊老板的熊瑾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上海以商人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其女熊耕午当时在延安中学学习,患有心脏病。周恩来十分关心此事,专门致信时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的蒋南翔托付熊老板女儿养病一事。(《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58页)

对待革命战士的后代,周恩来与邓颖超更是给予全面的照拂。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战斗指挥部,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同时也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集体。1942年春天,办事处在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下办起了一个托儿互助组,以便照顾办事处人员的孩子们,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当中。某天,邓颖超外出归来,荣高棠的小孩迎上去,童小鹏拍下了邓颖超抱着小孩的场景。后来,周恩来为照片题词:“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随后,照片和题词被登在办事处的墙报上,为人们传诵一时。(《周恩来题词集解》,第59页-60页)“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言语中透露着夫妻俩对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是纷乱战事中的光明,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留住他们的欢声笑语,周恩来与邓颖超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

三、对青年的关照与教导

“救国,建国,我想‘任重道远’这四个字,加在中国青年的身上是十分恰当的。”(《周恩来选集》,第89页)“救国,建国”是青年周恩来的理想与志愿。他怀揣着这样的志向前行,并将“救国建国”的种子洒向新一代青年的沃土中。

1937年12月中旬,周恩来从山西战场出发抵达武汉。12月31日,他应邀前往武汉大学演讲。当时,时代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时代里的青年所占的地位是“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他鼓励青年学生“要在这时代里学习得充实起来,锻炼得强健起来。”青年不仅仅有今天,更有远大的未来。周恩来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着最光荣的传统”,当今青年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未来,更是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使命是伟大的,前程是光明和远大的。“青年朋友们,努力去争取抗战的最后的胜利,努力去争取独立的自由的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周恩来选集》,第88-第91页)周恩来的话语掷地有声,真挚热切,勉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积极进取,开拓未来。

1938年5月4日正值五四运动十九周年之际,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十九年后,周恩来为五四运动题词,并刊登于《新华日报》。他指出,五四运动,给予全中国学生的光荣传统为抗日运动与文化革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愿全中国学生保持并发扬这一历史传统,贯彻抗战到底,勉为文化先锋。(《周恩来题词集解》,第22页)周恩来始终强调青年人的重要性,始终勉励鼓舞青年人,激发青年人的斗志,发挥青年人的力量。

不单是注重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关注、重视中小学教育亦是周恩来经常强调的工作之一。1939年1月,周恩来为浙江青田东源小学的创立题词:”东源小学创立纪念,中华民族新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把培养新型的少年儿童看作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重庆育才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是一所为抗日战争培养小战士,为新中国培育建设人才的新型学校。周恩来与陶行知有着深厚的友情,1940年9月23日,周恩来、邓颖超亲赴学校参观,并留宿过夜。第二天,周恩来为学校师生讲话,会后在绘画组的伍必端和戏剧组的赵国英等同学的笔记本上留下了题词:一代胜似一代!回到重庆后,周恩来派人给陶行知送去四百元钱,捐给育才学校添置运动器具用。(《周恩来题词集解》,第33页)

周恩来在教导青少年一代时,总是先强调学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利用环境中的动荡因素,体会局势的纷乱,用学习解放民族,用学习创造未来。周恩来身体力行,做演讲。1939年1月7日,周恩来在经历一场空袭后,仍坚持应邀到重庆联立中学作报告,讲述八路军敌后抗战形势。侯遇福是该校的一名二年级学生,报告结束后,周恩来为其题词:“伟大的抗战时代,不要使他空空过去。青年们,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题词集解》,第31页)周恩来将青年人看作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并不断呵护与灌溉这颗承载希望与未来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四、包容与胸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周恩来胸怀博大,胸中装有天下事,胸中装有天下人。对于在中国处于危难时期来华援助的外国人,周恩来始终抱有一份感激之情,他所传达出的感激与敬意,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代表的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代表的是中国人。1939年2月印度援华医疗队突破国民党的阻拦到达延安,柯棣华便是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印度人之一,同年十二月他赴晋东南抗日前线。1941年1月就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并于1942年7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9日在河北逝世。柯棣华逝世后,周恩来致信柯棣华家属,表达悲悼之情的同时高度肯定了柯棣华给予华北敌后五台区最需要帮助军民的援助。他在信中写道“我们受惠于他的极多,使我们永不能忘”,柯棣华大夫是中印两大民族友爱的象征,“他的名字将永存于他所服务终生的两大民族之间”。(《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26页-227页)

1946年初,正值国共双方谈判时期,为方便共产党代表团与北平联系,美国驻中国第312飞行联队帮助共产党代表团安装无线电台。事后,周恩来致信联队司令兰道尔将军表示感谢,在信中还特别感谢了彼沃特和斯王克军士。(《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74页)

翻开周恩来总理的书信集,家书甚少,多的是写给青年的,写给革命后代的,写给援华友人的书信。他的心中装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心系祖国,情意绵绵”,他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人。2020年1月8日,是周总理逝世四十三周年的纪念日。他生前,曾多次嘱咐妻子不保留他的骨灰,这是他与妻子的约定。海棠花开花落花又开,周恩来的绵长情意、“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愿望永远留存在这世间,教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心系人民、心系祖国,教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学无止境、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双手复兴民族。

邓颖超回忆周恩来:“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海棠花虽无香味却有形,春天,海棠花瓣飘散着,点缀着世间。(《周恩来画传》,第428页)

猜你喜欢
邓颖超题词
题词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首页题词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题词照片
周恩来邓颖超参加何香凝的寿庆活动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
题词(一)
题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