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黑龙江省美术馆典藏研究部
本文主要介绍黑龙江艺术家杨渝光《松山问道》和《听雨声》两个系列的水墨画作品的创作背景,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分析作品的风格样式和创作手法,从而向大众推介杨渝光先生的中国水墨画作品。
杨渝光先生是黑龙江萝北人,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2009年任北大荒版画院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四至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北大荒版画四十年优秀作品回顾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回顾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大荒青年版画家十人展(昆明)、北大荒青年版画家八人作品展、“东北风”东北三省版画展、中韩版画交流展、“黑土颂”黑龙江版画赴英国十城市巡回展,获“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黑龙江省庆祝香港回归“地矿杯”艺术系列大展三等奖、“三精杯”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版画展银奖、黑龙江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佳作奖、黑龙江省“群星奖”第九届和第十届铜奖、黑龙江·香港版画作品交流展优秀奖,以及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五十周年、北大荒版画五十周年美展金奖,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银奖。多件作品由广东美术馆、贵阳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北京德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收藏,作品及艺事曾由黑龙江卫视进行专题报道。
杨渝光先生自幼学习中国画,钻研书法,颇通诗文。近年来,他创作了《松山问道》与《听雨声》两个系列的水墨画,前者为山水画,后者为花鸟画。二者无论在笔墨形制上,还是题材内容和风格样式方面,都颇具元、明以来文人画的传统及遗风。
此系列多达20余幅,作品以水墨为主,以“浅绛山水”技法为辅。作品的主体山石以饱满的大墨粗笔直取,偶尔施加浅褐,或运用水味儿浓重的酞青蓝涂出影影绰绰的远山;留白处似雪,烘托出山林雪景的清冷意境;松林的刻画别有特色,其松不似人们通常印象中的骨坚奇高、笔直挺拔,其形多清瘦、扭曲;松针的画法最奇,用短墨线交叉而成,形似满天星。此种造型独特的松树在《松山问道》的每幅画面中独有三两株矗立于山林之中。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画者的主观意兴,或别有寓意,具有“士人画”“文人画”的品性。另外,造型更简、相向而立的两个人物与草亭的组景形成《松山问道》系列点题的部分。松林、草亭边,一对志同道合的友人于僻静山林坐而论道,此情此景恰似一个脱离尘世的玄远世界,令人神往。杨渝光先生认为,宋人钱仲鼎为赵鸥波的《高士图》所作画跋:“在昔洛阳,雪深丈余。士也高卧,来令尹车。今年吴淞,雪复何如?积素一色,鸥鹭有无。之子江臯,修亭是居。有琴有书,有酒有鱼。赏静独眺,聊以自娱。挹兹清风,凛凛起予。此景此图,再卷再舒。”与《松山问道》系列异曲同工。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也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为林黛玉所推崇。只不过,在黛玉口中,“枯荷”变成了“残荷”。这就是《听雨声》系列的画题。“枯荷”“残荷”不适合艳丽的设色,画者多以水墨晕染和墨色的浓淡向背造就荷叶淡雅的墨分五色效果,其中也另有几幅作品运用浅赭、秋香色表现残荷、枯荷。而无论墨色的或设色的残荷,均无线条勾勒,而以粗笔水墨及没骨画法造型,潇洒自如地将残荷、败叶晕染得体态慵懒且优雅脱俗。对于雨声、雨趣的表达,画者采用了一些嫩绿色的胎点表示水面上的浮萍,赋予画中的水面以动感。画中的几条小鱼或两三只小雀都神情喜人,似与画外赏画之人一同听雨。“枯荷”“残荷”入画,本应有些凄凉的意味,但整个《听雨声》系列却生动而富有天趣,淡雅而富于文人情致,引观者借赏画体会天人合一的遐想与乐趣。
如果说《松山问道》系列的创作是画者受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影响,借画探问生存奥义,富有一定的理性思考,那么《听雨声》系列则显得更富有怡情和审美愉悦的感性气氛。冷眼看去,《听雨声》系列的部分作品还特别具有传统墨花墨禽的风貌。这种错觉来源于画者对“枯荷”“残荷”在设色上的雅化选择,而传统墨花墨禽原兴于元代,正是元画家为去宋元体花鸟画富丽设色,而运用墨色加以雅化的产物。
总而言之,“问道”又“听雨”,如此闲雅、优游的“画题”折射出杨渝光先生尚古、尚士的处世原则,并于其创作中欣然和自信地流露出来。杨渝光先生的中国画创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衷心希望他的艺术之路能够走得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