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 (信阳学院)
古往今来在众多声乐艺术形式中,展示个人技巧和扎实基本功的独唱形式,一直都是为声乐艺术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而对于合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则相对的给人存在一些误区。有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被老师告知不要去参加合唱,因为会对独唱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合唱就等于是众多独唱者加在一起的总和。殊不知如果这样去理解合唱和进行合唱表演的话,是会出现许多问题的。那么合唱与独唱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合唱(Chorus)是指以集体的形式演唱由多个声部组合的声乐作品,一般由四个声部组成,即: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女高音声部和女低音声部。也可以根据声乐作品的不同要求再增加多个声部。合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时期的戏剧表演中。从最初的齐唱逐步转化为多声部的合唱。到了近代,西方的合唱形式则多运用于基督教教会的唱诗班。主要演唱教堂音乐,也出现了有伴奏或无伴奏的多种表演形式。而我国的合唱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由于维新运动在我国的展开,在新式学堂里出现了学堂乐歌,即集体歌咏的形式,也就是合唱的前身。
独唱(Vocal Solo)顾名思义是由一个人来进行声乐作品的演唱的艺术形式。作品类型丰富,对演唱者的个人基本功要求很高,特别是气息、方法的运用、共鸣腔体的运用等诸多方面。独唱是与合唱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演效果。独唱是可以自由的把自己的声音特色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绎出来的,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对所演唱作品的理解。相对于合唱,更加自由,更加突出个性。
众所周知的不论是学习独唱还是合唱,气息的训练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独唱的气息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最常见的:“打嘟”练习和“狗喘气”的练习方法,都可以在我们学习独唱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相对于合唱来说,独唱时的气息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声乐艺术作品来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演唱艺术歌曲和演唱咏叹调所运用的呼吸方法和对气息的运用力度都是由演唱者自己控制它们的强弱,以达到演唱的最佳效果,更加方便的突出独唱的个性。同样的,合唱也是需要科学的气息训练方法的。在有一定的声乐学习基础后再来参加合唱则会有更好的演唱效果。在合唱中,我们区别于独唱的呼吸方法通常有三种类型:整体式呼吸、分声部式呼吸和循环式呼吸。
1、整体式呼吸法:是指在谱面上指定的换气点或在指挥要求的换气点上统一换气。以完成乐曲要求的艺术效果。运用整体式呼吸法需要合唱队员与指挥配合默契,任何一位队员的失误都会破坏掉乐曲的艺术性,因此要求队员与指挥之间要不断地训练、磨合。
2、分声部式呼吸法:是指在合唱作品中某部分需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交错演唱,因此不同声部的呼吸点也不相同。这种呼吸方法也需要合唱队员与指挥有默契的进行配合,声部之间的交错演唱要有层次,要有互相倾听的感觉,不能冒进更不能被其他声部干扰。由于换气点的不同,这就要求合唱队员不但要与指挥配合默契,更要具备边唱边听的能力。
3、循环式呼吸法:循环呼吸法是合唱艺术里最具特色的一个技法,能使听众感觉音乐无限的被延长但是找不到合唱队员的换气点。这是因为指挥在排练的时候会根据每位队员的气息量的不同,在乐句内(一般为结束句)要求合唱队员先后进行呼吸、换气,并且要求呼吸的个人不能有明显的起声和收声,必须与各自的声部保持一致。在此过程中最忌讳进声太明显,太突兀,还有就是气息不足时,声音的稳定性不够以及换气前突然地断音。这三点是循环呼吸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要运用科学的气息支持,保证每个队员在循环呼吸时都能避免这些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可以无限延长乐音的演唱状态。
我们人类在发声时,都是通过气息经过声带产生震动而完成发声的。只是在发音时存在“真声”和“假声”两种发声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前者的发声状态是声带的完全震动,而后者是利用局部声带的震动。在演唱中,不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都是需要我们利用这两种发声状态来完成歌曲演唱的,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当然在发声方面合唱与独唱也有所不同。在独唱中,独唱歌手的发声技巧以及声音的训练方式都应该遵循自身的声音条件来进行训练和演唱。当然还要根据所演唱的曲目类型来合理的进行表演。比如在演唱艺术歌曲时,特别是唱以德、奥、意为主的艺术歌曲时,要严格按照作曲家在谱面上的规定来进行演唱,一般不得自由发挥,破坏原作要求的艺术效果;而在演唱咏叹调时,则又是一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因为不同的剧种所要求的戏剧性效果不同,因此独唱演员必须把自身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演唱中,充分进入角色,营造出一定的戏剧性效果,并且利用自身个性化的演唱来阐述咏叹调所表达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种突出自我、个性化的演唱方法,才使得每一位歌唱家在演唱同一首咏叹调作品时,都能给听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独唱的魅力所在。而合唱的发声与独唱的发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合唱的发声要严格控制每一位合唱队员的个性化声音。甚至是要把个性化的声音磨合掉,要求在统一的高位置上,起声要整齐。但是这里的起声并不是“喊”或者“虚”着唱,而是要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训练,让每一位合唱队员的声音都可以在气息的控制上完成全声和半声的发音。这需要强化合唱队员腰腹部肌肉的灵活性与控制力,当然关于合唱的起声一般有两种,第一是硬起,也就是利用气息有力的冲击声带,发出有弹性、有爆发力的声音;第二是软起,顾名思义是利用气息将声音徐缓的唱出去,保持声音的通畅与圆润。除此之外,在合唱中发声还要保持直声状态,也就是在合唱演唱中,每一位合唱队员都要减少颤音,或者是因为气息的不稳导致的声音颤抖。非直声的演唱不但会使团队演唱的整体性大打折扣,更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合唱与独唱的发声有其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综合起来一句话,合唱讲究的是“合”,而独唱更加自由。
我们在歌唱中,只要是利用科学的发声技巧,那么都会充分的使我们的共鸣腔体配合声音一起运作。目的是让我们的声音在共鸣器官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响亮和丰富。可以说共鸣就是我们歌者的音响和扩音器。在独唱中,每一位歌者都会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共鸣腔体,用来保持声音在位置上的统一和音量上的饱满。在共鸣方面,不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都是每一位歌者所要追求的一种歌唱的状态。尤其是独唱演员,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都要保持统一状态,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独特而个性的声音,来吸引听众,展示自己的声音。合唱也是一样,只不过在保证高位置统一的前提下,还要找“合”的状态,不能有太多个性化的声音,比如颤音等。共鸣质量的优劣直接会影响作品的演唱和合唱的效果,因此在合唱中不但要充分使用我们的共鸣腔体,更要懂得控制和与团队的配合,这一点也是合唱与独唱的区别所在。
语言是歌唱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咬字上,我们讲究字正腔圆。不论是唱歌还是练声,都应该围绕着正确的咬字吐音来进行,比如在练习发声时选择一个或多个“母音”开展训练,增强我们的机能对某个或某些个字的咬字发音的统一状态,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对我们的歌唱有所提高。在独唱中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声音,即咬字的准确、发音的集中和利用头腔的共鸣让声音更具有穿透力。独唱歌者一般在表演之前都会开声,让自己的机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在歌唱中除了遵循原曲要求的艺术处理之外,更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进行再一次的艺术处理,这就是独唱的特点所在。而合唱注重的是共性,在演唱一首歌时,每一个声部要求音色接近,位置统一,咬字要松弛,但不能垮。在唱词时不能把字咬扁,而是要打开口腔,用后牙去咬字,使声音饱满通畅且圆润。语言的训练是把我们的气息、位置、共鸣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贯穿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一首作品都离不开规范的咬字吐音。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咬字吐音的训练,不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都要围绕着咬字发音为中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会使声音更加动听,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通过对气息的训练、发声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以及歌唱时咬字的方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合唱与独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独唱是单声部的,个性的,而合唱是多声部的,共性的。我们在学习声乐中,不应该分割开,只是单独的去学习声乐独唱或者是合唱。应该把两者联合在一起,相互学习。钻研独唱,追求完美的、极致的好声音能够帮助歌者提高自信心和审美能力,更能通过优秀的专业能力获得幸福感;而学习合唱是对歌者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综合能力素养的一种提升,因为合唱不单单要求合唱队员会唱,更要会听,可以帮助合唱队员从对独唱的横向单声部的演唱与审美,变成对纵向多声部的和声效果的学习。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独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声乐演唱能力;学习合唱则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例如音准、节奏等基础性的综合能力素养。由此可见,合唱与独唱是有所区别但又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应该两者兼顾,只有这样的不断学习,才能全面的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