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婷
2020年1月1日,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及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全新改版。1月5日,“融合创新再出发——《江苏新时空》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改版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相关负责人、传媒学界大咖学者一同对本次改版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高度评价了此次改版,并围绕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如何“创新再出发”提出真知灼见,其观点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架飞机穿屏而出,滂沱大雨从棚顶倾泻而下,主持人瞬间穿越新闻场景,甚至可以隔空取物、跨时空穿屏……酷炫的画面,新颖的播报方式,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新版《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广受观众好评。此次改版中,《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及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引领电视新闻视觉新表达,在播报方式、语态变革、互联网思维、大数据运用、新技术实践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尝试,在带给观众重要新闻信息的同时又给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
作为“江苏第一新闻栏目”,新版《江苏新时空》进一步发挥全媒体新闻演播室的特点,放大电视新闻的内容优势,配以全新的包装呈现,力求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效果。持续内容创新,改进会议新闻报道,强化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和政策解读类报道;改变播报方式,打破以往时政新闻双坐播开场的方式,采用一坐一站、走入播报区开场的方式;版式包装全面升级,采用庄重且具有国际范的“墨绿+白”色搭配,别具一格;增强沉浸感和互动性,充分挖掘600平方米全媒体新闻演播室的潜能,引入5G和VR技术。
《新闻眼》曾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定位“看天下、知冷暖”。新版《新闻眼》充分挖掘全新改造的250平方米全虚拟演播室的功能,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节目形态,根据内容设计了隔空取物、穿屏等多个虚拟互动场景,让主持人与新闻现场加强互动。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是一个24小时的地面专业新闻频道,自制节目量11个小时以上,其中日均直播节目量5.5小时以上。此次改版以品牌节目《新闻360》《新闻空间站》为代表,全面提档升级,增加主持人说与评的分量,增强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品牌评论节目《通天下》《看头条》《评新而论》强化评论深度、广度、锐度;《政风热线》《黄金时间》致力于架起党委政府与百姓间的连心桥;《游遍江苏》等新生态生活服务类节目,使得专业新闻频道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同时,频道所有节目还和“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实现全媒体联动,内容互通、相互推介,增加电视观众及网络用户的互动环节,改变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格局,打造全新的全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节目定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卜宇在座谈会上指出:
这次改版是在媒体融合这样一个大的传播环境下进行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是我们力度最大的一次改版,全方位地对《江苏新时空》《新闻眼》,以及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上的各个新闻栏目进行改版,不断地打磨,一直到1月1日推出。
这次改版我们在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把正方向不走偏。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定传播党的声音。
二是坚守品质不走低。新闻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作为舆论主阵地,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靠品质赢得受众,引领受众,温暖受众,感染受众。
三是融合创新不僵化。一方面广播电视稿件用媒体融合的理念大力创新,另一方面大力度策划推出原创新媒体作品,推动我们的传播力、影响力再一次升级。
四是追求极致不打折。总台一直倡导极致化做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新一轮《江苏新时空》改版,大到整体包装、版面设计、播报方式,小到字幕、角标、配音、主持人着装等,都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在今后的新闻报道工作中,我们将坚持这种极致追求,不断提升融合传播的整体效应。
此次改版,是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从全网、全平台传播效果出发,进行的一次全面创新改革,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板块的一次融合再出发。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在2019年初完成了总台所有广播电视新媒体采编力量的整合和重组,这也是江苏广电总台大力度地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战略部署。现在融媒体新闻中心负责全台各平台所有新闻节目的采制和播出,同时为电视频道、新闻频率、“荔枝新闻”及“我苏”两网两端以及IPTV等提供新闻制播的内容。
除了此次改版涉及的在江苏卫视播出的两档新闻节目《江苏新时空》《新闻眼》,以及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融媒体新闻中心还有一个横跨电视端和网络端的融合创新产品——荔直播,它集电视直播、移动直播、短视频为一体,实现多屏互动,提升传播有效性。总点击量也是一个直线上升的一个状态,正在冲刺100亿点击量。
以上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品牌节目为核心,以全天候的直播节目为架构,以“荔枝新闻”“我苏”为新媒体平台,以重大媒体行动为引领,以公益、服务活动为亮点,以舆论监督和深度报道为特色的全媒体、全平台的传播格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陈辉在座谈会上表示:
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围绕提升整体传播力和复合影响力,在全面探索的基础上重点突破,推动媒体融合、节目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和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改版后的各档节目,强化传统电视新闻内容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的节目形态,强化评说功能,增加电视观众及网络用户的互动环节,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格局,以适应新闻态、直播态、互动态的多样式业务需求,提升新闻节目的互动性、鲜活性、可看性,这是我们的初衷。
在具体改版中,根据“把正方向不走偏,坚守品质不走低,融合创新不僵化,追求极致不打折”的改版总基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季建南介绍了改版工作中五个方面的强化:
第一,强化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我们强化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把立场和担当体现在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全要素。同时,注重创新,卜宇台长常说,新闻要“常变常新”,“哪怕在创新的路上犯点错,也不能犯不创新的错”。我们在改版中,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九大创新”要求,强化理念创新、内容和形式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业态体制创新。
第二,强化融合传播。抓住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是本次改版的一大诉求。此次改版,不能就电视平台改版而改版,这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向全网、全媒体传播、突破的一个转型契机。所以,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思考,一个是短视频化的生产转型,一个是全媒体化交互式的节目样态打造,还有一个是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同时加速各板块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三,强化舆论引导。一方面,监督类报道是媒体必须坚守的功能和职责,要让监督类的报道发挥和起到正面效果,放大媒体的监督职能,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力量同步来推动。另一方面,强化观点的引领,丰富评论的形式。
第四,强化服务性。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做好服务,用帮助类节目、公益类节目以及群众性的活动来增加用户黏性。另外,利用直播,如“荔直播·我为你而来”公益扶贫直播,也是强化用户思维、增加用户黏性的思路。
第五,强化技术赋能。这次改版,《新闻眼》配合新落成的250平方米全虚拟演播室,设计推出了一个超大全景的虚拟空间,利用5G等新技术,实现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必须将内容优势和新技术成果相结合,尤其是5G时代,要瞄准技术发展新趋势,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地研究开发5G技术的媒体融合应用,以赢得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希望通过改版解决时政新闻的两个诉求:一是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二是如何抢抓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机遇,提升主流传播的有效性。
关于此次《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及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在国内电视新闻界具有引领性的改版动作和取得成绩,学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围绕“主流新闻的融合创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陈昌凤:
媒体融合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做,中国跟西方的媒体融合包括市场开拓和媒体行业的目标定位,都有显著的不同。因为中国是在国家战略和政治战略层面来定位媒体融合的目标,来推动媒体发展的。
传播技术进入数据化、智能化、移动化,这三大技术也被称作改变世界一百年的三大技术,信息传播也在向个人化、分享式、互动式变革。智能技术正在提出新的命题,尤其像算法结构中,因为数字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影响,现在人类信息生产者,开始调整自己的生产逻辑,驾驭技术的分发。技术在不断地改造着新闻传播的格局,同时也改造着新闻传播的理念、业务、内容以及它背后的文化。
最近有西方研究认为,算法技术已经不只是一个技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时代的传播文化,这种传播文化背后有很多的意义,甚至于很多研究发现,算法技术它在很多方面取代了人类的主体性,机器和算法这类技术会对传播有非常大的颠覆性影响。在这个领域,国内传统媒体的动作还比较少。
结合这些背景,我简要地说一说对改版的感受:
第一,这次江苏台的改版体现了战略的创新思维,适应了新技术时代媒体融合的潮流。我说战略的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一个通盘考虑的体系性创新,不是一个栏目一个技术的小动作,是整体的一个战略性的考虑,可以看出是大思维、大创新。《江苏新时空》《新闻眼》虚拟演播室的沉浸感和互动性非常吸引人,发掘的故事也非常珍贵,很多报道用图数说话,有图、有数,有动态、有方向。《评新而论》体现了创新思维,不光是善于评论,还插入丰富的动漫、网络视频素材,及时性的同时做到深度化,这确实挺不容易。“荔直播”以内容的重要性和服务性与用户互动,包括与电子商务的合作,这样的服务通道体现了新技术的潮流,就是媒体融合时代要突破媒介的介质,将媒介作为用户生活一部分的介质,而不应该只是信息的媒介,还应该是一个服务的媒介、生活的媒介。所以,用这种方式,打通了原来的信息到内容的使用,到用户的生活化服务方面,体现媒体融合的创新思维。
第二,内容守正、持续创新。新版《江苏新时空》在会议报道里,简练、洋气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也强化了一些民生化以及解读类的报道。新版《新闻眼》的一些内容特别真情、真实、感动人,这种正能量的宣传,没有宣传味,完全是人情化、人性化的打动。这种守正创新,就是用直达人心的人情、真情去传播正能量。《新闻360》中的新闻追踪、记者调查,用守正的方式做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内容守正就是能够创新地守正。
第三,体现新闻人的主体性和新闻人的情怀。比如白鲟新闻中,主持人说“长江禁渔赶快实行”,这种由衷的急迫的感觉,赢得受众共鸣。节目中能感受到新闻人代入感的情怀,在主持人语言里面也体现出来。
我再简要地说几点我的感受,就是如何继续创新,还有可能具备什么样的创新。
第一,充分挖掘技术的潜力,媒体人要具备一种前瞻意识,这种前瞻意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素养。目前节目中有的数据还是用传统的线性化的表达方法,无法突出在信息环境里面的优势和特点。
二是加强智能技术算法的使用。把智能技术特别是算法在新闻业务中用起来,包括分发,目前在传统媒体里,缺少创新者、引领者,希望江苏台能够做一个创新和引领。比如说跟抖音深度合作,不是把节目内容给他们播,而是在制作环节,请他们介入,在分发方面,请他们指点,把算法用到我们这里。
三是前端的意识体现在工作中。Facebook、Netflix等,他们的短视频正在中短化,因为短视频没有办法变现。国内的一些新技术公司也在布局5G做中短视频,而不是短视频,他们希望快速地站到一个风口上,就像当年最早站到短视频的风口上。我发现美国在这方面比我们提前三两年,我们的技术完全跟他们一样,我们的意识却滞后三两年,如果我们把意识也提前三两年的话,会有很大的帮助,要具备前瞻性。
第二,融合方面要更全面、多元。比如电子商务,互动还没有达成真正的互动,互动意识还是要体现得更多一点。
第三,形态创新方面,可以加入更多的网络化、社交化手段,比如弹幕、UGC小视频,用户会觉得更有互动感和代入感。
总而言之此次改版已经非常创新了,我说的前瞻性是希望江苏台新闻能够引领国内传媒,因为现在引领性的传媒还是缺少。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陆地:
从全国整体的电视竞争的重心转移来看,现在全国的电视台有一种从电视娱乐到电视新闻回归的态势,新闻又重新在各台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江苏台在全国电视第一方阵里,做新闻也是超一流的。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无论是从量还是质,在国内都是罕见的。一个省级电视台,新闻的生产量,日播能达到11个小时以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生产能力,代表着江苏电视台的综合实力。
对于此次改版,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应该说是气象万千、气势恢宏,关键词就是“气”。
第一是更大气。无论是节目的片头、片花还是主持人的出场,演播室的布置,颜色的搭配,音乐的配合以及高科技元素的广泛应用,都能够感觉到,江苏台新闻节目呈现出了大视野、大格局、大信息量,而且是各种题材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整个内容、风格、气质都表现出了一种大台的风格和气势。
第二是更锐气。电视新闻节目要靠节目的质量,包括观点、主持人的风格。几档新闻节目不仅仅是在新闻的量和表达方式上追求更多、更好、更优,而且在观点上也追求更深、更高、更有锐气。主持人明显比改版前更年轻、阳光,不光是造型,还有精气神,更时尚,更有生气。
第三是接地气。新闻如果要想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必须更多地反映老百姓的故事,如果新闻人眼中没有老百姓,老百姓心中也肯定没有媒体。此次改版,比以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民心,更多的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寻找新闻点、新闻眼和新闻中心,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像《新闻眼》口号就是“看天下、知冷暖”,把民生作为主打的内容和报道的中心,这就是一种新闻的理念,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第四是有正气、树正气。此次改版从顶层设计上树立了一个方向,就是服务大局、贴近民心、守正创新、提升品质、追求卓越的新闻理念,这种正气传达的是正能量,也反映了江苏台的办台理念和新闻理念。
这次改版,达到了以下几个传播效果:第一,提高了新闻的数量、质量和价值量。如果新闻没有信息、没有价值,传播的能力就会大受限制。第二,丰富了看新闻的感受和体验,沉浸感、互动感、现场感大大增强,5G、VR、Vlog、动漫、虚拟、穿屏、多屏互动包括一些短视频,虚拟演播室让观众有在电影院看大片的感受,非常新鲜。第三,提高新闻传播的综合效果,让观众感受到江苏台高品质、高价值的新闻;感受到江苏台新闻人的精神状态、人文追求;感受到江苏台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气质风格、理想追求,和作为中国大台的这种底气、才气、生气和正气。
作为一档新闻节目,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频道,怎么提高新闻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这其中是有逻辑关系的。
第一,找到共通点,才能够提高公信力。这个共通点包括政府与老百姓的共同点,不同阶层的共同点,有的是利益的共同点,有的是文化的共同点,共通点越多,观众就越多;共通点越少,观众就越少。公信力是建立在有大量观众的基础上。
第二,挖掘闪光点,才能够提高传播力。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报道,新闻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挖掘到最能打动人心或者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要点、焦点和难点,这些就是闪光点,能提高媒体的传播力。
第三,占领制高点,才能够提高引导力。要想提高引导力,必须政治站位要高,文化品位要高,新闻价值要高,只有站在这些高点上,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才能够提高引导力,达到导航的效果。
第四,找准关键点,才能够提高影响力。抓住事物的关键就能影响这个事物,这里面的关键点,既有时间的考量,也有空间的考量。从时间上来说,每个新闻事件都有报道时效的问题,时效好,不一定时机是最合适的,时效和时机的耦合,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点。从空间上来说,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均衡的,价值点的分布也不是平均的,一定有最关键的部位,找到了关键点就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导,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周勇:
作为一个前电视工作者和现在的电视研究者,我特别高兴江苏台能够有这样大的气魄在新闻领域里做这样的一个突破。 我很高兴看到在国内终于再有一家高举着新闻频道、高举着新闻旗帜的电视台,并且有这么好的战术上的执行力。
改版的第一个感受是新闻立台的战略定力还有战术上极强的执行力。新闻立台的理念,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倡导,并且被多次地提出来,但是最近的5到10年时间,这个口号喊得有点弱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大家开始寻求战术层面上短期的突破、突围,在战略的层面上有方向的迷失,出现大量的综艺节目,整个电视业出现了娱乐化和新闻娱乐化的转向。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了这点,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媒体,娱乐一定是不能够承担所有的任务的,新闻才是让电视真正获得灵魂和气质的重要方面。
第二个感受是现在新闻的娱乐化,新闻在追求语态创新的同时,内在的气质是有一定的损失的。新闻娱乐化凸显的是,电视在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找到新闻如何达成效果的路径。因为这样的一种困惑,电视新闻要么躲避开严肃性,要么在严肃新闻的外衣上包上一层娱乐化、轻松化的外衣。在这个方面,江苏广电总台现在做的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试图在破局,如何把守正创新,落实到新闻层面上,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此次改版是初步见到了这方面的效果。
今天信息传播业的竞争,由于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得激烈,面对这种竞争,新闻有特殊的价值。一方面是对媒体气质的塑造,对品牌、社会影响力的达成。另一方面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即使今天有大量的自媒体新闻出现,但是真正有品质的新闻,真正能够匡正社会信息的迷雾、匡正社会发展方向的有品质的硬新闻,还是专业媒体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所以我觉得从战略上,江苏广电总台选择了正确的路径。
江苏台有多年积累的传统优势,这次的创新并不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对过去传统还有优势的接续的强化。我从1995年到2008年在央视做新闻节目,我们对接的地方台很多,有几个台是最好合作、最令人放心的,江苏台就是其中之一。江苏台在跟中央台的对接上,基本上可以做到品质和理念的无缝衔接。江苏台这些传统的优势在这次的改版中得到了接续和强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传统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以及舆论监督两个板块的叠加,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在这一实践层面上,江苏台走在了前面。今天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简单呈现民生问题的民生新闻,或者说简单的舆论监督已经不够了,我们现在从暴露问题出发,最终落点是解决问题,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这就是国内现在引入的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江苏广电总台在实践层面上走在了全国媒体前面。
第二,重大新闻报道继续保持品质。《江苏新时空》过去一年的重大新闻行动,彰显出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视听信息传播中体现出的集群效应和专业化生产能力。通过创新,把传统优势进行整合盘整,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继续引领新闻变革,改版体现了强烈的新技术趋向。从历史的角度讲,广电最注意和新媒体技术的衔接,广电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新媒体,互联网带来很多视听传播的新技术,广电把新媒体的基因继续拾回来,通过技术引领语态创新,并且走向全媒体的生产机制,这也是让广电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产生引领力、引导力的一个举措。5G、4K、VR等新技术出现以后,视听传播文本出现了新的形态,此次改版把这些概念引入进来,并且初步地实现它们。因此,江苏台新闻节目此次改版最核心的一点是,抓住视听传播的未来趋向,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改版,很值得肯定。
从建议的角度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让技术产生的引领力进一步地变为内生动力。技术首先改变的是形态,过去很多的改版,只是用技术改变外在的面貌,并没有深入到内在去。技术改变形态、形态改变内容,这是非常难的一点。从江苏台的新闻改版中看到了这种端倪。但有一些具体的点,比如演播室主持人站和坐的分工,这个区分是挺好的,改变了传统凝重的方式,变得灵活起来,但可以更自然些,让技术形态和内容表达更自然地融合起来。比如新技术带来的互动性,演播室内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主持人和演播室场景道具的互动,主持人和场外各种场景之间的互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还可以产生更多的互动。再比如数据可视化,把数据用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比较简单的可视化。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是挖掘数据背后的内在意义和逻辑,比如和过去的比对,呈现出来的内在因素的影响,把数据可视化做得更足一点。
另外,关于短视频,我一直在呼吁,不可忽视了中长视频。电视台这样一个专业机构,最强有力的优势,就体现在中长视频上,这是需要我们投入的,不可借力的。精品化的中长视频不在于多,但是是我们实力顶级的呈现,我也很高兴看到江苏台有很多这样的新闻报道。
最后,新技术对生产逻辑的改变。信息传播中,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去中心化的生产方式,通过聚合信息,把传统媒体中心化的地位动摇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再中心化,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传统媒体要发挥主流引导力,不能走过去的老路,通过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精品化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的特点和特色,进一步地提高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这个过程是有分工的,过去广播电视是广谱式的生产,我用我的生产取代了所有的供给,但是现在供给不一定由我来生产,我聚焦式地生产精品内容,通过这样的精品来引爆传播的氛围,发动议题提供平台,把来自外部世界的资源更好地聚集在我的旗下。如果把传统媒体聚焦时的生产和传统媒体对议题发动平台的提供,两者结合起来,来实现资源的汇聚,会大大地提高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的一点,就是它的生产量级。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一天生产的短篇有上万部,但这样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可能对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也是一个大的提升,在这个里面,传统媒体怎么发挥力量,发挥原创性新闻的生产力还有平台的汇聚能力,就像互联网做的是一个隐性的中心化的平台,不冲在前面去做太多的生态。
实现从聚焦式的精品生产到对议题和平台的引领,来实现传统媒体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内部生产逻辑的一个转换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的资源优势。我特别振奋地看到,江苏台拥有一批好的主持人和记者,这支队伍是最宝贵的资源。在全媒体时代,记者和主持人需要再次地转型升级,江苏台用这样的改版,用这样的生产方式变革,去进一步提升记者和主持人的能力,这也是一个特别正确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
首先,特别致敬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在南京包括江苏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里,收视率赢了央视新闻频道。
其次,在区域地面媒体当中,常态化做虚拟演播室,是非常不容易的。提升虚拟演播,这是一个科研的攻关,需要记者、主播、导播、摄像、直播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这样的使用,一周用两三次都是很难得的,江苏台一直坚持用是相当不容易的。
此次江苏公共·新闻频道的改版集中于四个亮点:
第一,让消息类的新闻做到身临其境、深入人心。
《江苏新时空》在形式感和炫酷感上做足做透,背后是内容生产和特效技术团队匠心融合,彻底击碎新闻创作与技术设计之间的割裂感。现在的趋势是小屏看互动,大屏看奇观。江苏台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中,能感知万千世界,营造时空场景变换,大国重器、雨雪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复原等场景下,打通播报的演播室和户外现场的界限,为大屏端观众制造新闻“视觉盛宴”。
时政新闻不等于“只给领导看的新闻”,而应该是“与我有关的新闻”,《江苏新时空》做到时政类新闻的“贴地飞行”与“可触可感”。首先话语方式去宣教化、去报道化、开放性解读。其次是宏观政策的微观解读、个案化、差异化解读。再次是将沉浸式的体验、群众化的参与,纳入系列化新闻采访。
高品质的时政新闻,应该让多方找到一个共情的需求。比如,一条领导视察基层的新闻,正常报道是几个镜头配解说词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可以做到,让政府干部看政策看风向,让市政单位看管理看行风,让创业企业看商机看市场,让百姓群众看民生看情感,让青年圈层看就业看未来,让老龄退休看生活看休闲……多元的解读,共情的效果。
第二,跟市民阶层维持高频次交互,系列活动长年不断。
做到日日有议题、周周有专题、月月有主题、事事解难题,这是很不容易的。《沿着公路看乡村》《优化营商环境再行动》《最美退役军人》《诚信建设万里行》《和你在一起》等新闻专题都维持了一个高频次的交互。《江苏新时空》系列主题分四个层面——发现江苏的好、致敬江苏人的好、监督江苏各方面做得更好、让百姓参与到江苏未来的好,这四个“好”起到了正面宣传效果。
第三,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全面网络化转型。
一是塑造“思辰、王沛、馨尹”为首的人格IP,注重个性培养、亲民人设、差异魅力,退出照本宣科、减少宣教语态。二是后真相时代,延伸权威性资讯的公信力。三是舆论监督的持之以恒与“武器”强化,记者自拍+主播遥控,执法仪记录+群众爆料。四是法制资讯的生活服务落点与警示性延伸。
媒体融合背景下,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和主持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者不再仅仅是记者,而是发生四个“员”的变化:观察员——现象发现,侦查员——真相追踪,实验员——社会测试,调研员——分析反思。主持人的姿态从坐播到站播,语态从念稿到讲述,心态从客观到情绪,角色从登台到体验。会表演+会评论的主持人,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已经胜过了传统的播音专业出身,提高了新闻播报的门槛。
第四,民生热点背后的真相调查,科学视觉的测试式切入。
《新闻360》揭示了民生新闻收视规律,生命安全>饮食安全>财产安全>情感安全。“360实验室”是我最关注的,比如说儿童食品是含糖的高地,如果短视频做得好的话,可以牵动老人、孩子、家长、超市、监管执法部门和校方的关注。以后可以做素材的增值,跨地域、跨媒体的组合,利用民生新闻协作体,可将近期同类问题横向汇编整合。
我觉得新时代的新闻频道是以速度为基础,态度为武器,技术为驱动,沉浸为感召,人设为魅力,真相为目标,帮扶为延伸,活动造影响,这八点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已经做到了。
对于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培训组建一个基于江苏各市县的“360拍客联盟”,记者可以做拍客联盟组织者角色,组织选题、短视频征集、内容审核、渠道推广、奖励付费。UGC虽然蓬勃发展,但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浅表性的阅读,缺乏深刻性的思考,最关键的是审核的成本无限地提升,今日头条有15000人在审核。而培训以后的UPGC和PUGC是竞争的优势。构建“专业+市民+学者+学生”的省级“拍客体系”,无论是融媒体的建设还是新闻频道的新闻源都会多很多。
二是实现帮忙类节目的移动化、场景化、效率化升级。《帮忙巴士》有望成为全国的新闻品牌,但是形式感及应用性有待提升。记者的经验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目前停留在信息的告知和事件的督促层面,这是帮忙类节目1.0的版本,2.0的版本应该是选题上升为命运关联式的帮扶和普适性放大。优秀调查记者应有国情调研和田野调查属性的,是脚下有民、心中有光。
三是针对突发性、重大新闻持续跟踪,建立新闻的多级分析体系。FOX的融媒体新闻演播室有参照的价值,全景信息的榜单式预告,不确定信息的辟谣,动态信息跟踪,责编与主持人即时互动。
四是打造基于江苏省内“学者型记者”MCN体系。比如,食品安全教授、医生、情感专家、人民调解员、防诈骗律师、防身警察、育儿师,形成“颜值+言值+研值”三合一。
B站弹幕关键词当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真实,青年人追求真实,老年人渴求真相,消费升级是追求品质,权威性、公信力、正义性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所以新闻频道是大有可为的,我也坚信大屏端精品内容的持续生产,小屏才有高品质的短视频传播。
新闻频道要打造内容转型的“天下粮仓”,如果短视频是“酒”,电视媒体便是“天下粮仓”,不来粮仓,哪有精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国新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组长孟建:
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创新型守正,以创新促守正,以创新强守正。这次的改版,创新、价值引领,是真正瞄准了更高起点上的创新和价值来做的,这一点无论如何要肯定。创新发展、价值引领也好,都标志着我们从把关人正在向议程设置的引领发展。第一代的议程设计理论,是基于二战以后到1968年发现这个理论,对传媒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就是大众传播的成熟。第三个阶段是站在网络的起点上,怎么设置议程。现在第三代议程设置的信息矩阵的传播,是后现代的拼接理论在信息拼图当中的显示。江苏台通过整体的新闻节目,给受众一个很好的信息拼图,而且这种拼图是瞄准后网络时代的人群。江苏台的创新守正和价值引领,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的。
我们讲不忘初心、回归本原、创新守正,此次改版就是体现这样的含义。今天衡量一个电视媒体做得好不好,新闻应该是头位的,给改革开放的人提供了哪些新闻思想,或者是透过了新闻,揭示了哪些符合时代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二个是体系性建构,我们以前叫集成性创新。江苏台《江苏新时空》《新闻眼》,整个公共·新闻频道,是一个构成体系。研究这次改版,实际上研究两个体系,一个是时政体或者叫三大新闻体的体系,《江苏新时空》《新闻眼》和公共频道整体的构建。在这个里面,比如《江苏新时空》怎么做,整体的公共·新闻频道怎么做?另一个是每一个节目创新都可圈可点。在这个里面,比如《新闻眼》比较活跃的新闻板块怎么做?这是体系性的建构。
第三个是场域性问题。体现了节目的单元性和节目要素。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个方面是场景的营造,演播室能不能营造各种各样的场景。第二个方面是叙事的方式,一种是记者线上的沟通和表达,一种是调查和评论的深度。第三个方面是元素问题,音乐、图表,等等。
下面有三条建议:
第一个是树立好谱系,当每天11.5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来了的时候,哪些新闻可以延伸,哪些新闻可以做专题,如果梳理不好谱系,会乱掉的。
第二个是深度点化。现在老百姓看了很多的金句,普通人都能做点评,所以只拍普通老百姓的事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穿透力,有思想性。普通老百姓的事也要有金句穿透、点化,体现思想性。
第三个是构筑体系,央视要建立一个拍客体系,利用各地的电视台形成媒体工作室,可以借鉴。
最后,我觉得此次改版要有理论呈现,江苏台新闻创新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又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创造了这么多鲜活的东西,应该有一个理论呈现,这次的座谈会很可能就是一个理论呈现的开端。我们学者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吸引更多的人,让大家把江苏电视台新闻改革作为论文、案例、研究等等。
《传媒》杂志社长、主编杨驰原:
江苏台新闻节目改版能做到这种程度,确实让人感觉到很震撼,也很振奋,终于看到了国内电视新闻大幅度的改革。
第一个感受,这是电视媒体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融合创新的典型例子,在全国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媒体使命和系列讲话五年来,做了非常明晰的设计,江苏台这次的改版,是一个很好的贯彻,是一个融合创新的力作。
第二个感受,在形式上是传媒新技术在电视新闻领域全面创新的应用。传媒新技术在商业的新媒体平台应用得比较火,在传统的电视平台应用得很少。这么全面的应用还是第一次,VR、全景虚拟演播室、景随心动、百变穿屏区,等等,很多的新概念在里面,值得总结和在行业中推广。
第三个感受,从内容上充分展现了采编队伍的“四力”,实现了节目内容亲民、接地气。比如,“360实验室”,我在去年、前年参加总局和中宣部的国外媒体考察,在国外看到了这种能极大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实验室,我当时想,国内这么多媒体怎么就没有做的?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我国现在有媒体来做了,我觉得这个潜力特别大。
第四个感受,从传播上利用全媒体融合传播,提升了媒体的“四力”,真正实现了一次生产、N次传播。一次生产、N次传播,一直是一个努力方向,但是我在此次的改版里面看到了,我们的实践已经实现了,这个是很难得的。
现在媒体面临着两大巨变,第一个是媒体生态正在经历从经济效益为先到社会效益为先的巨变。五年前我去某个媒体,谈的是怎么做大做强,做好产业发展,五年后我再去,谈的是怎么引领舆论,占领舆论阵地。这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说明我国的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变,我们作为党的媒体,应该直面这个巨变,适应这个巨变。第二个是媒体的传播格局正经历着从移动优先到移动唯一的巨变。5G已经到了,美国已经喊“移动唯一”的口号了。面对这两大巨变,我的发展建议是:
第一,重拾新闻立台的理念,勇于担当,做电视新闻的创新引领者。电视新闻自《东方时空》之后,缺少创新者、引领者,缺少有担当,打造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江苏台可以站出来承担这个担当,打造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新闻媒体。
第二,拓展融合领域,实现大中小屏多屏融合。往上可以跟大幕融合,往下可以跟小屏融合,我们现在是往下了,往上的地方想得少一些,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可能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针对移动唯一的趋势,打造精品中短视频业务。美国现在做的短视频,不像我国20秒、30秒这样的短视频,他们做得更长一点,据他们的调查是5~7分钟的视频最受欢迎,学者称之为中短视频。随着5G的到来,中短视频还会适当加强至7~10分钟。我们可以针对这种趋势,打造中短视频。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张晓锋:
江苏广电总台有一个理念叫“责任塑造形象、品质成就未来”,此次改版,包括很多的创新,始终是围绕责任的驱动力来发力的。
江苏台舆论监督类节目有特色有亮点,解惑能力强是传统优势,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与过去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的怨气、闷气、堵气在自媒体平台有了很多的发泄通道,在这个基础上,江苏台舆论监督类节目此次的改版既解惑又解气,有四个轨迹的发展。
第一,理气。有一个说法,今天网上的舆论有三种状态,一种叫暴脾气,断章取义;一种是急脾气,真相不清楚,先站队再说;还有一种是大惊小怪的各式各样的怪脾气。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江苏台舆论监督类节目延续了江苏台的情感优势,更好地发挥协调、整合的力量,做到了理气有温度,很好地回应了网民的关切,理顺了大众的情绪,做有温度的传播。
第二,解气。所谓的解气我觉得是主流媒体深化舆论的引导,助推了社会治理,做有高度的传播。主流媒体不仅用事实说话,更重要的是用观点引领,建构导向正、能量足还要主旋律的传播,这点是改版中间特别强调的。
第三,解困。无论是帮忙类的节目,还是维权类的节目,把解纷排难的工作,从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了通过节目回应了政府落实的责任清单。
第四,解决有力度。能够充分地回应百姓利益的诉求,改善民生议题,做有力度的传播。
这次改版给我印象特别深,无论是新闻链接还是今日锐评,既发声又引领,非常有张力。从建议的角度,我用了一个词叫“法”,就是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规则:
第一要合法,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互联网传播的规律。节目改版之后,不仅要做可看的节目,还要做耐看的节目,更要做必看的节目。这还是挺有难度的,过去曾经说电视的约会意识,随着新媒体的传播,这种约会的意识是大大下降的,我们如何通过主流媒体,尤其是全媒体矩阵建构,来引领这种约会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有一个能力对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个挑战,就是编评能力。过去我们讲采编的能力,但是我们现在要引领,未来这方面需要更好地发力。
第二要得法,江苏台在媒体融合的生产方面有实力,有成效,未来在媒体融合的传播方面要发力,要增效。现在江苏台的移动传播矩阵,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等,都有一定的粉丝量。但是点击率也好,传达率也好,都还有努力的空间。要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次改版中间,全程、全系、全效、全员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有改善的空间。
第三要守法,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则,包括民生的议题也好,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强化数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未来可以用技术赋能的手段把新闻做得更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省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李晓愚:
这次改版是江苏台新闻创新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现在各个媒体时时刻刻感受到创新的紧迫性,什么是当代新闻业唯一不变的特点?就是它始终处于变革当中。但是,我觉得我们这次的变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改版亮点是避免了新闻创新可能落入的陷阱,成功地绕开了“闪亮事物综合征”的坑,就是看上去非常好看,但是不实用,一味地追求华而不实的事物,不再注重新闻本身,会面临忘记我是谁的风险甚至陷入创新的疲劳,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没有落入这个坑,一方面从改版的各个节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5G或者VR,但是都是更好地为观众、受众的新闻体验来服务。另一方面也把握住了内容品质的升级,改版后的节目很会讲故事,并且不断地插入了各种各样的点评,让内容更加透彻,起到了一个点化、穿透的作用。把情感的因素引入进去,
第二个改版亮点是成功地采用了一种渐进式的方式,比如墨绿和白的颜色搭配,男女主播一站一坐的搭配,这些渐进式的创新,可以解决新闻人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是降低内心的焦虑感,一个是可以激发我们不苟且的做事精神。
第三个改版亮点是创新焦点始终没有偏离用户的体验。现在学者,更多地采用新闻使用者这样一个词来代替过去的观众,当我们用新闻使用者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是谁在使用?第二问为何使用?第三个问如何使用?现在的媒介使用,不管是从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我们看新闻,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但是现在时空都被打破了,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接受新闻,填满了我们所有的时间。用户,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节目观看者,而成为一个新闻的使用者,意义的创造者。新闻的使用体现了使用者的品位、价值观。用户转发一条新闻,不一定根据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是对于新闻对他的价值,能体现出他什么样的看世界的角度,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新闻如何嵌入当下的生活。江苏台新闻节目重视用户,根据用户的体验去做新闻。光看还不够,怎样让他有欲望去转发,才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什么样才是好的创新?新闻媒体的创新,要追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是干什么的?第三我为谁干?第四别人需要我干吗?第五在更高的层面上,我做的事情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好的价值?新闻媒体除了知道自己干什么,为谁干之外,还要想新闻使用者需要我们干吗,需要我们怎么干,以及所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更美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