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静,曾丽珍,徐 玲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0)
重症烧伤患者的机体处于超高分解代谢状态,当务之急是对其进行营养支持,为机体创伤的修复补充必须的热能和营养物质,而增强机体免疫力。肠内营养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重症烧伤患者是最佳的营养方式,可以改善肠道微循环能力,而肠内营养时期的选择关系到机体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耐受性[1-3]。本研究旨在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研究对象是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重症烧伤患者,运用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16例、观察组17例。
观察组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63±2.15)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0~57岁,平均(38.54±2.2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休克治疗,对照组于烧伤后72 h开始鼻饲,观察组于烧伤后6 h开始鼻饲营养。具体如下:第1 d,营养液以米汤为主,营养液量为40~60 mL,每2~3 h喂1次;若无异常,则第2 d给予全营养液、米汤、菜汁交替喂食,每次100~200 mL;第3d持续泵入营养液,泵入速度为每小时70~110 mL,每日输入1000~1500 mL。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以及术后身体状况,采用图片、视频、宣传手册等方式宣教,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清晰,在宣教的过程中配合系统知识的讲解,讲解的语言通俗易懂。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保持微笑,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心理动态进行及时的评估和了解,鼓励患者要勇于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计量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2周的肠内营养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
计数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比较两组的腹痛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腹胀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
运用SPSS 18.0分析,计数指标表示为例数/百分率,检验方法为卡方;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t。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的肠内营养指标()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的肠内营养指标()
组别 血糖(mmol/L) 总蛋白(g/L) 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观察组(n=17) 6.02±1.23 61.28±2.33 34.56±2.11 122.53±3.26对照组(n=16) 6.89±1.11 56.87±2.45 30.28±2.16 114.78±3.52 t 2.128 5.300 5.757 6.566 P 0.041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n(%)]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50.23±2.18)d,对照组为(62.51±2.48)d,两组对比,t=15.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有显著差异。
重症烧伤患者创面恢复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而得当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治疗的耐受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加速创面的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6]。在给予营养支持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更好的满足患者对于营养和康复的需求[7-8]。
本研究过程中对比烧伤后72h肠内营养,经研究发现早期(烧伤后6 h)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价值显著,一方面,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指标,患者的血糖指标明显降低,且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可降低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患者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提高了胃肠道的耐受性,并且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利于机体康复,充分体现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应用优势。
对重症烧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改善机体的营养指标,同时可提高胃肠道的耐受性,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