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演奏与教学
——持琴

2020-12-05 04:51袁子洋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运弓中提琴支点

袁子洋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交响乐逐渐走入寻常人们的生活,各地中小学、高校在不断推进各自管弦交响的建设与严肃音乐的推广普及。中提琴作为交响乐团极其重要的成员,其温暖、略带沙哑的音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培养好的中提琴演奏者成为必要和必须。在我国,学中提琴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小提琴过渡过来的。表面上看,中提琴与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差不多,但是中提琴更大的尺寸、更重的重量,决定其给予左右手的负担比小提琴要大一些。很多学生在刚开始转入中提琴学习时,因乐器的体积及重量增大,会遇到发音迟钝等困扰,正确的持琴是解决这些困扰的第一关。持琴作为演奏中提琴最基本的一项基本功,是很多转入中提琴学习的学生的第一课。正确科学的持琴方法,对于把左右手从紧张中完全解放出来,更好的专注于音准、节奏、颤音、拨弦以及右手的持弓发音等一系列演奏技术,具有不可逾越的、实际的意义。

一、演奏姿势

好的左手持琴姿态,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身体良好放松的姿态。好的身体姿态能避免身体在演奏中不必要的肌肉紧张,给乐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力,让演奏者在演出或练习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舒适感,对缓解演出时演奏者紧张的状态也有良好的帮助。

持琴的演奏姿势基本分为:站姿和坐姿。

(一)站姿

站姿是我们平常练习、上课、演出、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演奏姿势。对于站姿,众说纷纭。通过这些年笔者的学习与实践,在此归纳整理三种观点:(1)俄罗斯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尤里.巴什梅特(Yuri Bashmet)曾经提到过,在站姿的时候身体需呈自然直立的状态,身体不需要去做任何的发力。如挺肚子:重心卡在了腰部;弯腰:重心卡在后腰以及臀部;下蹲:则重心卡在了膝盖处。演奏时,身体在自然放松的同时,身体角度微微前倾斜,左右手发力的同时,下压力作用到身体底部的重心,然后呈循环发力的状态。(2)笔者在俄留学时的导师、俄罗斯格林卡音乐学院玛拉卡琳达’耶夫瑟卡娃(Margarita Evsikova)教授认为,持琴时双脚应自然分开,身体挺直,身体的重心落在后脊柱上,用后背脊柱的支撑力去支撑琴身的重量。(3)上海音乐学院的沈西蒂老师,她主张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处自然挺直状,用身体自然向上的支撑力去支撑住琴身。三种姿态,一种微微向前,一种向后挺直,脊柱支撑,一种自然直立。到底哪一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最适合于初学掌握的。通过比较实践,笔者更偏向沈西蒂教授的观点。因为这样的站姿重心可以很自然地落在两脚之间,符合人体平时最自然的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找到身体的平衡点。但是需注意,因为中提琴的体积尺寸、重量要大小提琴很多,很多初学中提琴的学生容易造成驼背,肩膀一高一低,或者为了使琴头保证一个相对的高度,而过分顶高自己的左肩;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在拉琴的时候吸肚子憋气,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做到了挺拔笔直。这些不良的姿势都会导致在上课或演出时身体紧张,使演奏的准确性下降,声音质量下降,整个身体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放松。

我们可以在持琴前想象我们笔直站立的姿态,拉直脊柱,深呼吸几口,感受每一次吐气时身体挺直的状态,同时,肌肉完全放松,然后再拿起琴做持琴演奏的动作。在演奏中,当弓子的力量作用于不同琴弦,作用力量大小不同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可以有略微的变化调整,如有的人喜欢重心向左脚偏移,有的则向右脚偏移,这个可以根据自我个体对于平衡舒适度的习惯找到相对于适合自己的偏移姿势。但是,这一系列的调整需在琴身稳定、身体自然放松的前提下进行。

(二)坐姿

坐姿是我们平时重奏和乐团演奏排练时最常用到的姿势,特别是在排练的时候,一坐往往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一个不好的坐姿体态,会增加我们肌肉紧张,带来肌肉过劳的风险。

坐着演奏,特别是排练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演奏者靠在椅背上,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省力,但是无法很好地找到一个稳定的重心,这时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会更多地使用肩颈及腰部去维持平衡,长时间这样,会带动左右手肌肉的紧张,降低左右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1]笔者认为,坐姿的原理其实和站姿一样,区别在于,坐着演奏,过于直立的身体,其整体的重心不好传导到地面,这时需要身体微微向前倾斜,使身体的重心与站姿一样能够很好地传导到地面,使身体的其他各部位肌肉保持在一个相对松弛的状态。

二、持琴

(一)持琴支点

在建立了良好的身体姿态后,就到了持琴的部分。中提琴和小提琴一样,是放在肩部的左侧进行演奏。但在绝大多数的中提琴学习者中,都会使用到垫肩这一辅助工具。在使用垫肩后,琴身下侧对于身体的接触点就成了三个。上侧位于肩部范围,中部位于锁骨,下部则位于上胸,而琴身的上侧是利用腮部放置于腮托处形成上支点。这一点与小提琴是一样的。上海音乐学院盛利教授在他的《中提琴艺术与探索》中谈到,除了位于肩部的支点外,还有一个支点是位于持琴时左手食指的根部,形成前部的一个移动支点,这样能更加放松左肩。[2]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有效解决因琴身过重,导致耸肩、肩部紧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推荐这样的方法,让他们更好地做到“放松”。尤其是在一到三把的时候,利用肩部及食指根部的支点,就像把琴身当作一个桥面,左肩是桥墩的一侧,食指根位是桥墩的另一侧,这样可以使琴身一直保持很高的稳定性。但是,对于需要演奏快速不断换把的片段时,过于把注意力放到食指根部,会对左手的灵活性造成一定的阻碍。笔者的解决办法是,在建立好左手食指支点的概念后,有意识地去淡化这一概念。通过改变左手手肘角度,使肘部与手呈一个自然垂直向上的支撑力,这个时候会给琴身提供一个自然的向上支撑力。这样不仅能保持琴身的稳定性,又能满足不同作品在演奏时,左手始终保持应有的放松及灵活度。

(二)持琴角度

关于持琴的角度,其实每个人的持琴角度根据自己身体构造的不同都会有些许差异。中央音乐学院王昌海教授曾谈到过,中提琴演奏时应该具备三个45度角:(1)琴身与地面呈45度角,这样的角度更方便我们运弓与换线;(2)琴身与身体呈45度角。这样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拉满全弓;(3)手指按弦与弦呈45度角,这样能保证手指指肚完全贴合琴弦,从而获得更好的声音。这三个45度角,关于第一个45度(琴身与地面的角度),如果持琴过于水平,会导致演奏的时候c弦无法做到良好的发音,而角度过于偏向地面,会导致演奏a弦的时候运弓的障碍。第二个45度(琴头与身体的角度)在初学阶段,有很多学生有把持琴琴头与身体的角度过于靠近身体的左边或者过于偏向身体左一侧的情况存在。过于偏向身体,会导致右手运弓的时候完全不能做到右手及右臂完全放松地运弓,感觉像是在“夹”着身体拉琴,左手按弦的时候手肘也无法根据不同的弦作出相应角度的调整。在国外,其实有很多演奏者喜欢把琴与身体的角度更偏向左肩,虽然这样的持琴方式对于左臂手肘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也对于我们使用传统的腮托来说持琴上相对于更舒适一些。但是,这样的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臂长,需要根据每位演奏者个体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如果我们手臂没有达到一定的长度,而持琴又过于靠近左肩,这样会使我们运弓的时候不能使弓子顺利自然地运行到弓尖,会造成发音运弓不自然顺畅,弓子走不直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在运弓保证不受阻碍、自然通畅、能拉满全弓的情况下,对于持琴的角度,在大约45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持琴的舒适度偏左(偏左肩)或一点点偏右(偏身体),作出微调。

需要强调的是,在教授学生持琴的时候,应先在正确标准的持琴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身体构造,如臂长,肩宽、身高等因素,帮助给他们找到一个适合他们,并且能相对舒适、放松自如的状态。

三、结语

持琴作为我们学习中提琴这门乐器的第一课,看似是中提琴演奏中最简单的一个技术,但其尤为重要。它总体看上去与小提琴持琴方法类似,但因其琴身更大的尺寸和更重的重量,需要在学习时更加注意“支点”的运用和去找到身体松弛平衡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手臂长短、肩型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一个持琴姿势,为其日后演奏技术的精进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运弓中提琴支点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中国交响乐作品中的中提琴作用及其演奏技法
老余
谈18世纪小提琴运弓技术
杠杆力量作用下大提琴演奏的教学研究
谈二胡演奏时的运弓技术
二胡的运弓及其音乐表现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