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2020-12-05 05:07车文丽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理论课群体

车文丽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2014 年2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其中特别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同年3 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一些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又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就是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了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信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阐释的是人们在陌生环境中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变幻的环境的一种心理。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知识经验应对从未面临的挑战,这就是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与自负,它处于自卑与自负之间。自信的人能够坚信自己的观点,不会因任何原因而有所改变。有研究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与认同以及对这个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

二 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是有力应对西方普世浪潮冲击的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无法离开文化,而且文化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的入侵在无形中出现,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通过网络、电影等途径开始传播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诸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造成我国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的扭曲、对西方各种文化的盲目追求等。这些都严重阻碍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以及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不仅仅经济政治交流加快,而且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追求不同的价值观,但是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成果,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以及相关学科,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这些理论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并且能够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认识。这是一种自信的心态,而这种心理也会反过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

(一)网络虚拟空间的负面影响

如今大学生都是网络的主要应用者,而网络时代的信息大爆炸,这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很难分辨其中的真假,很容易被骗。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正是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好奇充斥着他们的大脑,喜欢用大胆奇特的风格来装扮自己,而且在生活中也接触网络比较多一些,因此网络上的一些思想会影响其价值观念,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它足够让一个人对信息不能够正确地识别,最后深陷其中,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并不喜欢上政治理论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是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认为这些内容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被动的学习,更加不会深入的学习,主动地去研究,对这些知识只是选择性的接受,并没有进一步的整理了解,所有的这些就造成了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

(三)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科学认知,盲目追随西方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科学认知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匮乏,由此阻碍了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积极性的形成,而且对传统文化接受和学习渠道有限,使得当代大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由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娱乐化,更喜欢追求西方的电影电视以及西方的节日,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

四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高校应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积极性

1 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教育主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在政治教育课的作用。主要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方式。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比较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就不感兴趣,在课程教学时会打盹睡觉,但是如果在课程中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增加一些文化影片之类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消极文化的抵御能力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供给着,以其自身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增强文化自信始终是一种外因,这种外因在于如何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抵御消极文化的影响。这种氛围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社区环境同辈群体之间,因此应该从这些环境中积极营造这种氛围。

(二)大学生群体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部分大学生对待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积极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批判的,能够在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或者是全盘否定,大学生群体应该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它的存在必定会带来什么,需要我们仔细的辨别,避免我们的文化变成一潭死水,要使其注入新的活力。

2 保持我国文化的魅力但是要进行创新

面对外来文化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各类群体的渗透,我们要坚决的抵制,那就需要我们既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又要创新我国文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一要坚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大学生群体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有强烈认同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才能够避免我们民族文化的消失,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更不能让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消退。二要创新。大学生群体在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文化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融合。

(三)鼓励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的践行能力

1 主动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文化理论知识的自信,更是我们在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践行能力,所以大学生群体应主动将我国文化自觉地走出去,展现给世界一个积极地充满活力的体现时代风貌的形象。因此要注重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展现它们的魅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将其不断以更好的渠道展现出来。总之,我国营造竖立在国际中的新面貌就必须努力实践,积极创造和宣传新的优秀文化。

2 主动提升自我修养

在大学校园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改变外在形象,更要注重内在涵养,要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认真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抵御西方文化入侵,而且能够分清主流文化,提高人文修养。积极参加各种校园组织文化建设,更要坚决抵制低俗文化的毒害,保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多吸收我国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使自己得到充实,自觉提升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理论课群体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