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刊出版领域,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逐渐融合,大量的信息资源、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及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学术期刊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深化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使之从民间自发行为转变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有学者指出:“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意味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意味着学术期刊在自我定位、数字平台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1]2017年党的十九大也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建设提供了思路,那就是要通过学术期刊的平台推广与宣传,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阐释。本文以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建设的几大基本原则,分析国际关系期刊在融媒体时代的建设重点,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质媒介。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形态、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纸质期刊的影响力与发行量开始下滑,期刊角色由大众媒体向“小众媒体”转化并出现了所谓的“长尾现象”。该现象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反驳。由于网络时代带来的关注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人们正在更多地以低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尾部”。在时间积累的作用下,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可能会超过“头部”。[2]对于学术期刊行业来说,这一现象可能预示着期刊间组织结构的重塑和期刊内运营理念的再建。例如,现有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使得期刊趋于同质化,各个期刊间的相互借鉴和模仿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形象设计、版式风格等方面都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有可能“导致即使通过互联网的关联、检索和推荐等技术搜索论文,大量的论文还是会成为过剩信息,不能成为读者选择的对象(下载量极低或零引用)”。[3]相比较而言,差异化战略则有利于避免期刊的同质化耗损,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期刊本身的竞争力。这些小众期刊如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而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它在数量上的市场累加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要大的市场。因此,学术期刊特别是小众期刊应该重点关注刊物的特色,针对强势领域精耕细作并持续深入,这样才能不断获得读者的青睐和应有的影响力。
《阿拉伯世界研究》就是这样一份“小众”刊物。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家对中东事务越来越重视并广泛参与中东国家建设之中,对阿拉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在这一语境下,相关期刊纷纷利用这一机遇期占领学术研究平台的前沿阵地和取得话语强势。兄弟杂志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西亚非洲》目前已进入CSSCI核心期刊行列,刊登有关西亚、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现代国际关系》在发挥政策性、时效性、学术性办刊优势的基础上,专门跟踪分析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围绕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体现专家和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论坛》是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性期刊,设有“国际时事评述”、“理论探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术争鸣”等专栏。这些刊物都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CSSCI核心期刊。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研究》虽然入选了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但由于受众少,影响力有限,在各项指标及相应排名上与上述期刊均有较大差距,自然无法与它们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但在融媒体时代“长尾理论”的影响下,该刊可以考虑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在差异化上立足。这就意味着在同类刊物中,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通过对学术期刊市场进行细分来了解其空白领域,通过栏目设置对某些具体问题研究进行长期关注。其次,在编委会成员构成中,不应局限于本专业,而是尽可能囊括著名的中外学者,利用其多元的社会关系吸收高质量的专家稿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此外,适度灵活地突破因刊名限制而导致的稿源困境。通过在期刊市场中确立自己的刊物坐标,逐步建设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
从本质上来看,学术性与政治性是学术期刊应具备的两大属性。其中,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属性,而政治性是所有学术期刊的共同属性。从学术性来看,它包括内容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方法上的针对性和实现性。作为学术成果的发表平台和学术水平的客观反映,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重要媒介,而且对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由此,学术期刊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传播学界前沿信息、跟踪学界最新动态等方面。国际关系期刊更应着重就某个现实问题在理论上提供有理有据的科学论证。从政治性来看,学术期刊的政治性往往需要借助学术性来发挥作用。一般而言,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越强,其政治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也就越显著。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并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详细部署。中国期刊协会会长也指出:“中国学术期刊是向国内国际报道我国最新学术创新成果和研究动态、为党和政府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各学科行业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新思想与新知识的重要知识服务媒体。”[4]可以说,学术性与政治性构成了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办刊方针和行动指南。尤其是对国际关系期刊而言,十九大精神所倡导的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学术创新无疑为期刊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创建了工作标准。
国际关系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国际关系期刊必须具有政治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必须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文化导向为原则。在介入和引导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国际关系期刊一方面应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弘扬主旋律和激发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在实践工作中注意辨别政治原则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特别要做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5]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关系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来源于学者的理论素养加上对动态、现状等政策问题的敏锐观察和细致研究。以十九大为例,国际关系期刊应从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在选稿中兼顾论文的学术性与政治性,这不仅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激发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阿拉伯地区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作为一份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在选稿中尤其兼顾学术性与政治性,特别注意以增强国家利益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原则。一方面,在介入和引导对国际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讨过程中,注重倡导和弘扬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的先进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进行政策评论与热点分析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库和纽带作用。作为智库,《阿拉伯世界研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政策评论、引领舆论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所需信息;作为纽带,《阿拉伯世界研究》以增进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己任,努力构建以特色栏目为亮点的学术共同体平台。通过讨论与争鸣等方式向中国读者介绍最真实的阿拉伯世界,进而揭示该地区热点问题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从表面上看,学术期刊是聚集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但它其实并非文章的简单拼凑,而是融合了编辑团队智慧的再创造。编辑人员通过主动策划和约稿,先是对来稿进行学术资源的辨析和评估,然后进一步调控和加工,直到最后以符合刊物选稿要求的形式固定下来并进行传播。整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刊物的办刊宗旨、经营理念以及刊物特色和发展战略,而且也是引领学术走向、推动学术发展的过程。[6]除了引领性以外,十九大报告还对文化建设事业提出了加强舆论监管、强化导向意识等要求,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导向性指明了方向。
国际关系学术期刊承担着对国际关系思潮进行学术引领和政治导向的责任。在引领性方面,期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引导性策划和对热点问题的深入性探讨等方面。这些反映热点的时事新闻不仅是学术发展或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通过梳理这些热点时事新闻,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和内涵,有目的地进行选题策划,真正做到社会问题学术化或学术问题社会化,从而有效凸显期刊的舆论和学术引领性。在导向性方面,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关注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动态,捕捉学科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为了保证选题的策划具有前沿性和可行性,期刊编辑有必要时刻关注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其研究动态,通过积极主动与这些学术带头人取得联系,了解其科研计划并争取获得他们科研成果的首发权。通过知识更新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期刊编辑不但能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某种推动作用,而且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并主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7]
不同的国际关系期刊往往具备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学术风格,它们采纳文章的标准和对文章类型的偏好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者的工作。不仅如此,国际关系专业期刊还有可能引导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研究议程、研究旨趣和发展动向。近年来,《阿拉伯世界研究》始终遵循“理论性、战略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等办刊方针,将舆论导向和学术引领贯穿到期刊出版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编辑部严格贯彻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上提出的“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等理念,立足于中东区域国别研究,对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期刊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内政与外交及社会思潮、美欧俄及新兴大国的中东政策、中东地区的海洋(五海)政治及环印度洋政治、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领域和案例研究等方面,在统筹政治引领性与学术导向性方面作出了贡献。
对学术期刊而言,注重原创精神是保持学科活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坚持理念创新。办刊理念被誉为期刊竞争的重型武器或期刊的“灵魂”,由这一理念聚集而成的期刊文化或期刊精神,是塑造期刊形象并获得作者和读者认同的基础。期刊编辑应坚持创新的理念,将传承看作是奠定创新的基石,通过优先刊载创新性研究成果来达到促进编者和作者共同努力之目的;二是保障体制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一些期刊由于依附于相关事业单位,因此行政化导向明显且缺乏自主管理,而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无疑牵制了期刊前进的步伐。在投审稿制度方面,应考虑到作者急切的心理,大力提高审稿效率并缩短用稿周期。及时推进专家双盲审稿、切实通过自校与互校工作来细化流程,从而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三是追求手段创新。在融媒体时代,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传统渠道出版可以从内容上做大做强,选好组好优质稿源,而新兴渠道出版则能够发挥快速传播的优势,为优质稿源提供多元化的输出渠道,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期刊的资政作用上,即为决策层提供“智囊”服务。有学者指出:“学术期刊在发挥智库功能上应重视特色办刊。每本期刊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并承载起特定领域的智库功能。”[8]国际关系期刊更是责无旁贷,它不仅担负着传播学术理论、学术争鸣的重任,而且发挥着智库建设、资政研究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关系期刊在原有研究学术、探讨社会热点的功能上应不断探索未知和发展新领域,真正做到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科学方法为引领,从专业学科领域和层面深入分析国家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掌握政治思想工作主动权的同时,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9]
国际关系期刊是“管窥”天下之镜,因其涉及领域特殊,通常既是展示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平台,又占据着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鉴于此,这类期刊一方面要有创新意识,即刊登的学术成果要有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给读者以新知识、新见解、新启迪。另一方面,要注重文章的实效性,通过专题汇总的形式,将研究者的专业成果向社会各界展示出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多角度的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鼓励作者不断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拓宽新的分析视角,促进他们在创新性和时效性方面下功夫。在创新性方面,该刊坚持彰显学科特色,要求编辑人员在编校工作中必须对具体学科知识谱系及其结构具有清晰的认知。所发表文章既能充分体现中东热点问题,又能深挖其背景知识;在实效性方面,该刊坚持问题导向,避免纯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公正对待对象国发生的现实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具体操作上,依托国家政策开辟一系列相关栏目与专题,邀请资深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深刻解读,从而达到资政辅政的效果。
期刊出版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术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而且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关系期刊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期刊主题出版的工作原则和学术定位,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积极围绕十九大精神策划话题与栏目,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也为国际关系期刊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学术期刊要安全度过瓶颈期,一方面应坚持根本,做强纸质版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多样化传播,从而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提高期刊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