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立体中国形象
——《航拍中国》纪录片价值分析

2020-12-05 04:14
文化与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航拍纪录片价值

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起步较晚,创作水平与西方自然类纪录片的高产媒体比如BBC、美国国家探索频道及地理频道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由央视推出的《森林之歌》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空白,用精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真实的生态文明,是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2016年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是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又一次跨越性的发展,《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赏中国之美,讲中国故事,打造“中国风”式的自然纪录片,展示了中国美丽多样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同时彰显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饱受赞誉,而且还赢得了国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是新时代国产纪录片的典范,开启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新范式。[2]

该片计划拍摄五季,涵盖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对我国版图的全覆盖,用全航拍视角打造一本多维的中国地图册,是我国纪录片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尝试。[3]其创作风格、表现形式、选材角度等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本文从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融合、高雅与通俗融合、新旧元素融合三个视角对该片的价值展开具体论述,通过一系列横向与纵向的案例对比及相关分析发现,该片将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融合,运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及手法,全方位的展现了中国的自然之美,同时将家国情怀渗透其中,由内而外的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更丰满的大美中国;将高雅的中国元素与通俗的表达方式融合,扩展了传播范围,对内具有爱国主义的启蒙教化的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人文中国;将新旧元素融合,既向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又凸显了当代中国的繁荣开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中国。

一、艺术价值: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融合,展现大美中国

纪录片一方面要求记录真实的环境,讲求客观真实的自然美。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创作主体的主观渗透和表意,要求艺术美。《航拍中国》实现了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该片借助新的航拍技术,用俯瞰的视角清晰的描绘了中国的自然之美,带给了观众更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同时自然的融入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使该片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塑造了更为丰满的“大美中国”形象。

《航拍中国》采用了许多新的拍摄技术及手法,在拍摄技术及图像处理方面,采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首次使用VR摄影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处理,利用卫星采集数据,卫星影像辅助后期处理,使平原和水系像叶脉一样清晰的呈现出来;在拍摄手法方面,多次使用垂直镜头,极具视觉冲击力,并且多次使用贴近地面的超低空水平直推镜头,带给了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此外,该季还多次使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使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手法的辅助下,该片完整立体的呈现了我国的自然风光,艺术性大为提升,使观众领略到了更为宏观、新奇视野下的美丽中国。[4]

该片并非第一部以俯瞰视角介绍中国的纪录片,相比在2015年播出的由中美联合制作的纪录片《鸟瞰中国》,《航拍中国》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它在以先进的拍摄技术及手法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同时,将乡愁情结、家国情怀融入其中。[5]《航拍中国》纪录片是中国人向世界讲自己的中国故事,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描述中国。为了更好的融入情感元素,该片以省区为单位进行拍摄,既清晰明了又符合大众的期待。我国的省区划分结合了自然地理与人文政治双重因素,千百年来不同的省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特色和人文特征,以省区为单位的拍摄既有利于比较系统的呈现我国的自然景观,又能结合自然风光恰到好处的展现各地的民风民俗。跟随着航拍镜头的轨迹,绝美大气的莲海梯田,如童话世界般的水上垛田,如凝固波浪般的辽阔沙丘,甘南平原上绵延的九曲黄河……这片熟悉的土地,像一幅幅气势恢宏的画卷,无比惊艳的展开在我们面前。有不少观众发出感慨“每一帧都美到让人想唱国歌”,这一评价既赞美了祖国的自然风光,又抒发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也是对《航拍中国》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

《航拍中国》将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融合,使观众全方位、高质量的欣赏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随着镜头所到之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与传统的说教式爱国类纪录片不同的是,该片所传达的这种爱国情感不是被强加的,而是随着影片的节奏自然产生的,这是该片的巧妙之处,也是艺术之处。《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央视首播后,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优良口碑,还在社交网站引发了观众的家乡“打卡热”,唤醒了人们心底的乡愁。《航拍中国》赋予了自然类纪录片以家国情怀和“乡愁”,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是其区别于其他自然纪录片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社会价值:高雅与通俗融合,写意人文中国

纪录片的传播对象主要以社会精英为主,文化趣味和审美风格也是着重迎合小众群体,但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对象远比此更广泛,如何创作才能扩大传播范围,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是当今纪录片内容创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另外,不同地域在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纪录片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内容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是纪录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航拍中国》将高雅的中国元素与通俗的表达方式融合,平易近人,迎合了不同口味、层次的受众,拓展了传播范围,也更好的向海外传播了中国文化。

近年来,我国人文类纪录片在内容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美食类纪录片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视角及形式新颖的历史类纪录片。此类纪录片从微观角度出发,细致的描摹了我国特定人文领域的图景,深得国内观众的喜爱。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一定的交流隔阂,上述纪录片的内容较为特色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外受众的范围,不太适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作。而《航拍中国》的内容以自然风光为主调,更容易实现跨文化沟通,并且只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简明扼要,避免了纪录片容易枯燥冗长的特点,使更多地外国人愿意透过自然了解我国的人文和历史。

《航拍中国》系列就像写给祖国的34封情书,“情书一定不是直接地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它可能会扯点儿闲篇,聊聊生活琐事,但恰恰是在这些闲言碎语中你能感受到丰沛的情感。”所以该片重点刻画了各地人们的生活图景,融入更多的人文要素。白露之后福建的渔民在“收割”海洋,阳澄湖的大闸蟹涌向千家万户;内蒙古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大凉山深处的彝族火把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张张朴实的笑脸,这些“通俗”的元素,是展现中国人文之美最好的符号。《航拍中国》不仅在影像内容方面做到了详略得当、更接地气,而且解说词也整体较少,做到了删繁就简,内容浅显易懂,在包含大量知识点的同时不失幽默风趣。这种“简单”其实是回归纪录片的知识属性,也兼顾了《航拍中国》系列的可看性。字斟句酌、通俗易懂的解说词不仅使该片在国内起到了启蒙、教化的作用,而且为海外传播也提供了便利。[4]

《航拍中国》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悟民族文化精神,用最质朴的形式展示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人文中国。该片极大的降低了跨文化传播的阻力,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魅力,国外网友的积极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航拍中国》对外传播的成功。《航拍中国》将高雅的中国元素用通俗的方式表达,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通俗化、国际化,扩大了传播范围,赋予了华夏文明新的活力,使中国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弘扬,充分体现了该片宣传教化的社会价值,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代表之作。[6]

三、时代价值:新旧元素融合,呈现立体中国

时代特征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时代赋予了国产纪录片新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是否将时代精神和主旋律渗透在作品中,是评价纪录片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且从纪录片的美学追求来说,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必须得到形式的强有力支持,因此选材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片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和工程,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等古典元素,从技艺精湛的古代建筑到气势磅礴的现代工程。跟随着航拍的镜头,俯瞰古建筑的飞瓦雕甍,穿越廊腰缦回,环绕直入云霄的高楼,远眺雄踞一方的跨海大桥,贯穿古今,《航拍中国》将新旧元素有机的融合,鲜活而有力的展现了中国的古今风采,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元的中国。因此该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关于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纪录片如《超级工程》、《辉煌中国》等,大都内容前沿、气势恢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充分展示了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成就的宏伟大气以及新的时代风貌;也有一些专门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纪录片,比如《中国古建筑》、《消失的建筑》等,制作精良但大多比较鲜为人知,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妙绝伦以及古代文明的灿烂。这一系列的纪录片或是从现代视角或是从古代视角去讲中国故事,各有精彩之处,但不能呈现一个较为全面立体的中国。而《航拍中国》将新旧两种元素巧妙地呈现在同一纪录片中,在选材方面,导演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省份的推荐与相关资料,层层筛选,精心挑出一省中最值得表现的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在创作方面,摄制组合理的选择、控制航拍镜头角度的切换、运动的方式以及节奏的张弛,加之后期声画的有机配合,使中国的古典美与现代美分别得以恰当体现。该片关于中国古典元素的呈现,节奏舒缓,富有意境美。随着镜头的缓缓变换,浪漫唯美的西湖断桥,饱经沧桑的敦煌莫高窟,配合悠扬的背景音乐与诗意的解说词,浓浓的中国风跃然而出,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及深厚底蕴;该片关于中国现代元素的呈现,节奏明快,充满现代气息。该片在新旧元素融合的呈现方面,虽然缺乏一定的深度,但赢在广度,既向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又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繁荣开放,展现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我国纪录片走向海外市场、弘扬中国文化的典范。

该片不仅通过古今融合展示了一个更全面的中国,而且通过新旧对比,见证了时代变迁,探寻了新时代中国的“变”与“不变”。在该片的镜头中,坐落江南的苏州园林与凭海临风的“日月贝”歌剧院碰撞,展现出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品质与美不变的追求;福建土楼中的慢时光与深圳高楼里的快节奏碰撞,展示了我国多元化的生活,也见证了中国人追赶时代的脚步;滔滔岷江中的都江堰和茫茫高原上的风力发电碰撞,相隔千年的工程,展现出中国人不变的智慧与担当。南京长江大桥与港珠澳大桥碰撞,见证了中国造桥技术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国人不变的工匠精神与开拓精神。[7]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国产纪录片,《航拍中国》在创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将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融合、高雅与通俗融合以及新旧元素融合,全面的呈现了立体多元的大美中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航拍中国》不仅是一本献给国人的“家国相册”,更是一本分享给世界的“中国地图册”。

通过对《航拍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的案例对比、创作研究与价值分析,我们发现,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需要纪录片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创作流程的各阶段下功夫,对整体风格进行把控。在一开始的选材阶段,要进行细致调研、精心筛选;在拍摄阶段,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到后期的视频剪辑、解说词的创作阶段,需要用心的精简与打磨。融情于景,做有温度的纪录片;雅俗共赏,做大众化的纪录片;纵观古今,做新时代的纪录片。

纪录片是历史的见证, 是时代的华彩篇章。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来见证历史、歌颂时代,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航拍纪录片价值
航拍巴彦呼硕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陕西画报航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