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必友
摘 要: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融入生活。知识本质上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和内涵提升。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科学新课标强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既拥有渊博的学识,又具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对如何基于生活化理念展开小学科学高效教学这一问题作以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科学;导入;探究;实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多以书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为主,这样虽能在短期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就长远而言,由于没有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进而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更无从谈起学生应用能力与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与提升。鉴于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化现象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进而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和研究等活动,这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学生科学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入生活实例,实现有效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薄,对于一些科学现象或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应引入一定的生活实例,从学生最熟悉的部分入手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便更加明确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条件,进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呼吸与健康生活》这课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段并提问道:“除了要会游泳之外,还有一项技能是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出示了花样游泳队员在水中训练的图片,并对学生说道:“由于肺活量的不同,个人憋气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能在水中憋气1—2.5分钟不等,但是花样游泳队员平均憋气达3分钟。那么,普通人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新知。
二、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探究任务
鉴于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因此探究式学习与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于学生,继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探究式学习任务,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内化。
在教学《滑动与滚动》这课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骑自行车和滑滑梯两幅图片,然后引出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滚动和滑动。之后,我指着讲台右侧的箱子说道:“这个箱子里面是我们班同学的练习册,怎样才能将它轻松移到讲台的左侧呢?”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继续说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不外乎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为什么?”经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更省力。接下来,我出示了探究任务:怎样用科学的数据来证明滚动比滑动更省力?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想到利用实验的方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进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基于实践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又应用和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后,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实现真正意義上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的时间结伴去超市购买三种十元以下的食物,一同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保存方法、营养成分等等,再根据所学知识选择适合的食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如此,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得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项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已是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在明确科学课程本质的基础上,基于生活化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袁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3):60+62.
[2]张家德.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