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教参》,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个人特色,相互借鉴,符合学情,有的放矢,容易学,效果好。
关键词:高效教案;学情分析;创造性
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初衷是集中优势资源,集思广益,形成高效统一的课堂设计,提高授课效率和学生成绩,同时把老师们从不停备课的案牍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做思想工作以及作业的精心批改上。这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有效探索之一。在实施这一方案的过程中,各年级同科教师抽时间集中在一起,探讨由某一位老师主笔写成的单元知识备课方案。不过,从实践来看,我认为其内容和形式还有待改进。其一,讨论过程稍显粗糙,还没有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最终的“定稿”还需要精雕细琢,突出一定的特色。其二,关于“学情分析”,不应该与教学目标重合,而是着重于本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现状的分析。其三,《教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参考取舍它,而不能有太多的模仿。在《教参》指导基础上的创新,才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并真正带来高效课堂。其四,通过听課进行学习和有益的借鉴,也是形成高效教案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说说讨论过程。很多学校目前的做法是,各年级各科每一位老师主笔,写出自己所负责的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然后其他老师仔细阅读之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增减条目,最后合成“统一”教案。由于强调上级检查很快就要到来,加上老师们课程安排参差不齐,这个过程没有经过多次集中而详细的讨论,所以匆忙形成的痕迹很明显。
我的意见是,在《教参》确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考点的前提下,由每一位老师各自写出对于同一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再通过每一位老师以“说课”的形式做出展示,然后进行讨论,相互借鉴,形成主线条统一的教学设计方案。请注意,不需要“完全统一的”教案!保留适当的空间给每位老师添加个人特色的步骤非常有必要!这样讨论出来的教案,既能保证方向和内容的正确,又有利于促进老师的个人成长,更有利于教学效果提高和“专家式”老师的成长和产生。
再来说说“学情分析”。我认为,“学情分析”不应该是针对教材的,而应该是针对老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情况的。从几位老师各自提交的用来讨论的教案设计来看,每一份“学情分析”无一例外都直接借用了《教参》上关于该单元一些知识点的分析,其内容跟其前面所写的“教学目标”有很多的重合!很显然,这样的“学情分析”不是有的放矢!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因此我认为,“学情分析”的内涵就是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各种情况,特点,根据这些情况和特点决定怎样“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也就是设计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内容。
第三点,“集体备课”中借鉴《教参》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毕竟它是经过众多专家级老师们研讨,并结合教材合作方共同探讨后合成的“标杆式”授课模式。但是,正如《教参》名称所示,它只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借鉴过多,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对于备课一语中的:“教师一定要备课中下足功夫,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它的“教学目标”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然后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考试要求,不同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加入一些教学步骤和方法,力争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绩的提高。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经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更替。拿最近的例子来说,我带的上一届的七年级,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很差,很显然小学阶段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从一开始每一科目老师的教学都举步维艰,我所教的英语课也是如此。鉴于这样的学情,我在备课的时候专门为孩子们设计好有趣的小游戏,并且通过事先的沟通发现了一批活泼且有兴趣学好英语的孩子,给他们设计了课堂活动时表演的角色,鼓励这些孩子上课时带头表现自己,从而带动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同时,相比于以往几届,放慢了上课的进度,较多地进行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还适当增加了课堂笔头练习进行巩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的这个班从第一次月考(六个班)的第四,到了前两名,从此再也没有下滑过。
到了这一届七年级,一接手就能感觉到这批孩子普遍基础好,学习习惯也不错。在经过第一节课的交流沟通之后,根据现在的学情,我决定采取新的上课策略。设计教案的时候,保留了上一届使用的部分有趣的活动步骤,简化了一些教学过程,加快了进度,并且在知识点上做了一些延伸,适当增加了作业练习的难度。但是《教参》所要求的知识点没有任何遗漏。实践证明,这一批孩子对于我的教学方式和进度非常适应,作业质量,考试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第一!
第四,同年级同科老师之间有必要经常互相听课,有利于高效教案和高效课堂的形成。当每一位老师基于研讨出来的共用教案,再花费心血写出了自己的好教案之后,其授课过程和效果就非常值得观摩。毕竟班级不同,学情不同,教学手段必然有些特色。在日常相互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不同的老师令人惊讶,赞叹的教学手段,使自己的学生产生很高的热情,积极配合老师的互动,很顺利地解决老师给出的练习题,甚至有的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而老师的控场能力近乎完美!这些真实的感受能够激励我们更努力地设计好自己的授课教案。所以,如果学校认真组织同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相互之间一定能够学习借鉴到各种有创意的教学手段,为今后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总之,为了保证高效课堂,必须写出高效教案。教师在《教参》指导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带班级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并且从相互听课和走出去听课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的长处,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备出的教案就一定是优质教案、高效教案;在高效教案的指引下,倾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取得出色的成绩,助力孩子们成绩的不断提高和自己教学生涯的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魏轶林(1971.12-),男,汉族,湖北省大悟县人,本科学历,大悟县新城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