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赵慧子 刘培培 幸小玲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且高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数患者经救治后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如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痉挛,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痉挛等,严重者甚至导致终身残疾[1-2]。如何恢复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等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有助于运动及肢体功能恢复。基于此,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给予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干预,旨在探究对其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以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1)诊断标准:中医根据《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主症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共济失调、饮水发呛等[3];西医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4]。(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无脑血管疾病史;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排除标准: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合并严重的循环及呼吸系统疾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影响肌张力疾病;无法配合康复锻炼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自愿参与,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行走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训练项目,练习中家属及医护人员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逐渐将训练动作向日常生活活动转移。①站立平衡训练:评估患者站立平衡状况,随后行站立平衡训练,髋关节前伸、防止膝关节屈曲过伸、重心偏移时姿势调整、股四头肌收缩等为主要训练内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②床边坐起训练:辅助患者尽早完成仰卧位至床边坐位的转换。③坐位平衡训练:对患者坐位平衡能力展开评估,练习坐位平衡、坐下、站起,随后调整重心,转移姿势,纠正髋部前倾。④行走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伸膝控制训练、伸髋训练、骨盆水平侧移训练等。上述训练均1次/d,40 min/次,5次/周,连续训练4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防痉挛针刺法,包括针刺痉挛优势肌肌腱旁法、拮抗肌针刺法。①针刺痉挛优势肌肌腱旁法:于发生痉挛的优势肌肌腱上取穴,上肢取肩贞穴、尺泽穴、天府穴、大陵穴;下肢取委中穴、曲泉穴、足五里、丘墟透商丘。②拮抗肌针刺法:依据脑卒中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痉挛情况取穴,上肢取天井穴、手三里、肩髎穴、臂臑穴、外关穴、八邪穴、清冷渊;下肢取丰隆穴、承扶穴、悬钟穴、殷门穴。待针刺得气后使用KWD-808型电针治疗仪行低频电刺激。上述两种针刺法均于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5次/周,连续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肌张力、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1)肌张力: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ompop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对下肢肌张力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跟腱反射(4分)、踝阵挛(4分)、小腿三头肌肌张力(8分)三个方面,<7分为无痉挛,评分越高痉挛越严重[5]。(2)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估上、下肢运动,上肢运动包括手部运动(6分)、手部精细动作(6分)及上肢功能(6分);下肢运动包括坐位平衡(6分)、仰卧至侧卧(6分)、仰卧至床边坐(6分)、坐位至站立位(6分)、行走(6分),总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6]。(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表对生活能力展开评估,共包括10项检查内容,满分100分,总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7]。上述指标均于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 龄42~76岁,平 均(60.87±3.76)岁;病 程14~32 d,平均(23.06±3.21)d。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8岁,平均(61.22±3.08)岁;病程15~30 d,平均(22.84±3.1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CS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下肢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下肢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CS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CSS评分比较[分,(±s)]
*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上、下肢M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A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上、下肢M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上、下肢MAS评分比较[分,(±s)]
*与干预前比较,P<0.05。
2.4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分,(±s)]
*与干预前比较,P<0.05。
祖国医学将脑卒中归结为“偏枯”“中风”等范畴,认为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肢体静脉失养而导致脑卒中后遗经络形证。依据患者经络辨证表现,认为肝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而引发该病,在临床干预中应以抑阴扶阳或扶阴抑阳为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8-10]。针刺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其作用在于调和阴阳,现代医学认为针刺疗法本质上属于外周感觉的输入[11]。由于脑卒中后高级中枢功能受到抑制,低级中枢运动抑制效应得到释放,使得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肌张力过高等症状,针刺疗法可刺激γ运动神经元兴奋,放射性的诱发肌张力产生及增高,兴奋α运动神经元,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12]。
运动再学习疗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大脑可通过功能重组达到补偿运动缺陷的目的,而重组条件在于需要练习特定的活动,练习越多,重组难度越低[13]。运动再学习疗法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作为一种再训练或再学习的过程,以神经科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为理论基础,根据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恢复其运动功能[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下肢CSS评分较低(P<0.05),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高(P<0.05),表明与单一运动再学习疗法干预相比,联合防痉挛针刺法在改善肌张力及上、下肢运动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防痉挛针刺法对外周感觉器不断的刺激,可调节神经传导通路上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痉挛细胞兴奋性,从而形成正常运动模式。针刺痉挛优势肌肌腱旁法采用针刺留针的方式,能够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若患者出现痉挛,可抑制肌张力增高,具有较好的抗痉挛效果[16-17]。拮抗肌针刺法属外周感觉输入,可兴奋运动神经元,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并可诱发拮抗肌肌张力产生,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从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而上肢取穴中清冷渊、天井穴可拮抗肘关节屈曲痉挛;外关穴、八邪穴、手三里可拮抗腕关节及手指屈曲痉挛;肩髎穴、臂臑穴可拮抗肩关节内收及内旋;下肢丰隆穴、悬钟穴可拮抗小腿三头肌痉挛;承扶穴、殷门穴可拮抗股四头肌痉挛[18-20]。
综上所述,与单一运动再学习疗法干预相比,联合防痉挛针刺法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