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创业指数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020-12-04 11:30陈俊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个体院校高职

■陈俊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探索过程中,课题组根据学生个体在创业潜质上的具体差异,提出了个体创业指数这一概念,用以评估学生个体在创业意愿(是否愿意创业)、创业能力(是否有能力完成创业活动)上的差异。课题组负责人曾担任所在院校2014级、2017级两届创业班班主任,负责创业班学生的选拔及培养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中对个体创业指数作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一、建立个体创业指数的必要性

(一)建立个体创业指数的理论价值

建立个体创业指数有助于完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学术界对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考虑学生个体的具体差异成为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前提,个体创业指数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二)建立个体创业指数的实践价值

建立个体创业指数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个体创业指数上存在差异,对其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主观方面,学生在创业意愿(是否愿意创业)、创业能力(是否有能力完成创业活动)等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客观方面,学生在专业知识储备、可利用创业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个体创业指数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性格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创业班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在遇到问题时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去解决问题。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同一位任课教师分别给创业班、非创业班学生各布置一门实践课程的作业。创业班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各种实践活动,更善于去解决各类问题;而非创业班的学生则对实践类课程完成较为“敷衍”。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创业班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强。在创业意愿上,创业班学生大都明确表示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要从事相关创业活动,在校期间就踊跃尝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非创业班学生倾向于认为创业较为高深,是少数人方能从事的“高深”活动,难以与自身产生联系,甚至坦言家中从未有人从事创业活动,自己不适宜创业。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创业导师们倾向于认为,性格特征的独立性、自主性与个体创业指数存在密切联系。为此,课题组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所在院校2016级、2017级、2018级、2019级创业班新生进行CPIRC、SCL-90心理普查分析。根据(CPI-RC)的测试结果:入选创业班的学生,其性格成分中独立性得分平均分为65分,远远高于非创业班学生,与非创业班学生在该维度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SCL-90的测试结果表明:创业班学生大多较有主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轻易受别人影响,其性格成分中畏缩、墨守成规等心理品质相对较少。创业班学生与非创业班学生在独立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创业班的学生都较有主见,对事物有自身的看法,不易受外界影响;创业班学生的目标性较强,对金钱等物质欲望的追求更为强烈,认为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2.性别特征

调研结果(见表1)表明:在性别维度上,男生的个体创业指数高于女生的个体创业指数。某高职院校男女生比例维持在2∶3左右。但连续几届的创业班中,男生数量远远高于女生数量。2016级、2017级、2018级分别组建3、4、4个创业班,在全校范围内挑选新生。2016级总人数92人,其中男生人数62人,女生人数30人,毕业时校级优秀创业毕业生男生7人,女生3人。2017级创业班总人数120人,其中男生人数为79人,女生人数为41人,毕业时校级优秀创业毕业生男生7人,女生3人;2018级创业班总人数121人,其中男生人数80人,女生人数41人,毕业时校级优秀创业毕业生男生8人,女生2人。

表1 基于性别维度的男女创业表现上的差异

课题组的访谈表明:在校女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更倾向于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毕业后完成结婚生子等事情,因而在校期间不愿意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家人对女大学生创业也不大支持,认为在校女大学生应“安分”。而在校男大学生则倾向于能挣更多的钱,通过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家人对在校男大学生创业较为支持,认为在校男大学生可积极尝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二)外部因素

1.专业背景

商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更加强烈。以课题组所在院校2015级创业班学生为例,面向全校大一入学新生的创业班招生中,当时面向全校32个专业公开招收30名学生组建创业班。在全校2800余名学生中,共有150名学生报名,150名学生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等四个专业分别以36人、25人、24人、23人,共计108人位居前列。在最终录取的30名学生中,也分别以8人、6人、5人、4人位居前列。该校2014级、2016级、2017级、2018级的创业班面试中呈现出类似情况,商务类专业背景的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更高。

商务类专业学生的优秀创业生比例更高。以该校2017级优秀创业毕业生为例,在参考创业业绩的基础上,该校经过创业综合评估,共评选出20名校级优秀毕业生,其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分别以5名、4名、4名学生位居前三,其优秀创业毕业生比例远高于其他专业。在创业大赛中有较好表现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商务类专业,商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非商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比例。

2.家庭环境

课题组成员曾参与所在院校多届创业班的面试招生工作。在面试中,倾向于对学生的家庭环境作一个综合评估。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基础等情况。若父母要求其从小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则学生更倾向于创业。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性格形成存在密切关系。

此外,家庭环境对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的影响还出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若学生出生于商贾家庭,父母等家人在从事创业等相关活动,则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相对较高,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二是若学生所在家庭能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资金、技术、人脉等支持,则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相对较高。三是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好或家庭经济特别不好的学生,其个体创业指数相对较高。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学生,其家庭能为其创业提供更多资金等支持;家庭经济条件特别不好的学生,其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尤其是自主创业去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3.院校氛围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个体创业指数还与院校的创业氛围存在密切关系。当所在院校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时,学生个体创业指数会有明显提升;反之,当所在院校不能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时,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就出现下降。某种意义上,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由于尚未步入社会,其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缺乏相关资源支持。当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若校方能提供相关支持,则学生更愿意继续坚持创新创业活动。

浙江某高职院校小李来自西部省份,其为选择创业来浙江求学。小李表示,其身边创业氛围不浓厚,身边老乡都倾向于找一份安稳工件。这与已有调研结果较为吻合。为深入研究差异,课题组选取杭州地区两所专业设置等相近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院校,其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相对较高,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其创业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个体创业指数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正视个体创业指数差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并非让所有学生都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在个体创业指数上的差异,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性。根据课题组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将学生个体创业指数分为一般、较高、非常高三个等级。

1.针对个体创业指数一般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教育

该类学生选择创业的概率较小,该类学生占据70%左右,应接受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徐玉成等的研究表明: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其思维相对更为活跃。创业教育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培养创业学生,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当前有一种倾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面向未来有意向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一种去鼓动学生盲目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普及创业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创新创业社会建设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2.针对个体创业指数较高的学生,应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该类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通常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25%左右,但目前苦于缺乏创业项目或正在不断尝试创业项目。针对该类学生,各院校应积极鼓励其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创业模拟活动,让其在实践活动中对创业项目不断进行完善,通过实践促使其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较好提升。鼓励该类学生参加专业创业工作室,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如针对在某创业大赛中荣获好成绩的创业团队,院校可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其从文案阶段转化为市场化运作,积极做好创业孵化引导工作。

3.针对个体创业指数非常高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护航工程

该类学生个体创业指数非常高,在创业活动开展上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甚至一些学生是“天生的创业者”。这类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5%左右。通常情况下,该类学生从小就具有较强创业意愿,明确将创业作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善于利用互联网等各类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该类学生大多创业项目较为成熟,有较好的创业项目待实施(如在创业大赛中获取较好名次)或正在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各院校应为其创业成长提供必要孵化功能。针对该类学生,各院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除普及类创业课程外,要为其提供精准性高、针对性强的“一对一”指导及个性化培养方案。

(二)培养个体创业指数,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个体创业指数会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准。个体创业指数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创业教学实践,认为个体创业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培育。

1.普及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笔者曾对电子商务专业两个平行班(A班为45人,B班为42人)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不存在差异。根据教学安排,A班与B班专业课程设置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对A班实施创业基础教程理论课程教学,并开展体系化的创业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两个班同学个体创业指数有了较大变化。A班有同学结合自身专业,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建了三支创业团队,自身创业能力得到较好培养。B班同学个体创业指数未发生明显变化。针对学生的调研显示:学习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基础教程》后,学生能对创业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潜意识里不会再将创业作为一件神秘的事情,消除对创业的神秘感与畏惧感。

2.积极加强校地联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高职办学与产业、行业的发展密切,应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可尝试与地方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合作共建创业园,在为院校学生创业争取相关资源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服务当地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地方全方位的支持,需争取地方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地方的发展也需高职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当校地能形成良性互动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进而孕育出很多创业人才。

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打造适宜的创业环境

高职学生创业活动受身边人的影响较大。针对浙江某高职的调研也表明,同学选择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受身边同学影响,当班级、所在二级学院涌现出在创业上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时,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创业。当院校出现影响力较大的创业学生时,其他学生也更愿意去尝试创新创业活动。某种意义上,学生身边创业榜样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有说服意义。当前,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各地均出台了各类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各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创业政策。校本创业政策接地气,能解决所在院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有助于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个体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