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春,吕鹤剑,王取银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疫情在全球爆发,各国纷纷停航、“封国”,国内疫情防控重点也从“内部控制”向“外部预防”转移,旅游业的复苏步伐再一次延长。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旅游业贡献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3%,新增就业岗位中约有1/4来自旅游业。国内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1]。现如今,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旅游业招聘需求急速下滑,行业“停摆”导致旅游从业人员被裁员而再就业与本科毕业生竞争,使得2020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变得异常复杂和艰难。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佛山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十多年为周边旅行社、景区及酒店等旅游企业持续输出了大批实用人才并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前,86名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经校园招聘,于2019年12月全部分布到珠三角10多家旅游企业实习。实习从2019年12月开始,直至疫情在国内爆发,到1月下旬,全部实习生中断实习返家,平均实习时长约35天。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规范有序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通知》、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启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有序开展顶岗实习与就业统筹工作。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愿申请上岗复工,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旅游企业未复工复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得不面临转行。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欲望普遍很强,截至6月份,全部申请上岗,平均入职时长约30天。鉴于以上情况,调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旅游企业及非旅游企业的职业适应性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职业适应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职业适应水平是衡量个体职业生活是否和谐的最重要的指标[2]。较高的职业适应水平,会增强毕业生个体职业稳定性,使其更好地融入职业生活并获得进一步的职业生涯发展[3]。本调查问卷中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分为职业技能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职业心理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四个指标。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法,其中职业技能适应性,操作为所从事工作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和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各种工作问题的能力;职业人际适应性,操作为在职业领域里人际关系如与同事、上级的关系;职业心理适应性,操作为毕业生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喜欢程度和从事本工作时的心理舒适程度;职业环境适应性,操作为大学毕业生对职场竞争环境和职场规则的适应状况[1]。
本次调查特别针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2个班,86位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69人。通过问卷星共发放86份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对所有学生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排名前五的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电商、旅游(见图1)。有3位同学仍从事旅游行业,其他的同学均转向其他行业寻求发展。本研究目的是比较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职业适应性,因此剔除3位旅游企业同学的问卷,剩余8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5名,女生68名,问卷有效率为100%。
图1 所属行业词频分析
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职于小型企业,根据工信部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有10人就职于大型企业(从业人数大于30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2.05%;14人就职于中型企业(从业人数10~30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6.88%;45人就职于小型企业(从业人数11~10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4.22%;14人就职于微企业(从业人数10人以下),占总就业人数的16.88%。
工资报酬是影响劳动者职业适应性的因素之一[4]。薪酬主要集中在3000元~5000元,3000元~3999元的占65.06%,4000元~4999元的占27.71%(见图2)。2.41%觉得对薪酬很满意,12.05%觉得对薪酬满意,66.27%认为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不满意的占16.87%,很不满意的占2.41%。有61.45%的同学在未来半年未考虑换工作。总体而言,学生对工资报酬的满意度不高。
图2 薪酬分布
为了统计方便,将学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适应性命名为“职业适应性1”,而就职于当前企业的职业适应性命名为“职业适应性2”。运用SPSS软件对职业适应性1与职业适应性2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就业和在非旅游企业就业的职业适应性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1.职业技能适应性
学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技能适应性均值为3.74,就职于非旅游企业均值为3.53,前者高于后者,SPSS16.0输出结果如附表1所示。
从附表1可以看出,t=3.486,P<0.001,说明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技能适应性显著高于就职于非旅游企业职业技能适应性,进一步计算出d=0.383。
2.职业人际适应能力
学生就职于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职业人际适应性均值都接近3.78,SPSS16.0输出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附表2所示。
从附表2可以看出,t=0.166,P>0.05,说明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旅游企业的职业人际适应性与就职于非旅游企业的职业人际适应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3.职业心理适应能力
学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心理适应性均值为3.62,就职于非旅游企业时均值为3.41,SPSS16.0输出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附表3所示。
从附表3可以看出,t=3.022,P<0.05,说明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职业心理适应性显著高于在非旅游企业工作的职业心理适应性,进一步计算出d=0.332。
4.职业环境适应能力
学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环境适应性均值为3.50,就职于非旅游企业时均值为3.35,SPSS16.0输出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附表4所示。
从附表4可以看出,t=2.753,P<0.05,说明 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环境适应性显著高于就职于非旅游企业职业环境适应性,进一步计算出d=0.302。
可见,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无论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还是转入其他行业,其职业适应性均不高,在旅游企业与非旅游企业就职,其职业技能适应性、职业心理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就职于旅游企业职业适应性明显高于就职于非旅游企业职业适应性,而这种差异在职业人际适应性上表现不明显。
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构建起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构建起课程设置、职业指导、素质提升、社会实践四大体系[5]。从调查结果看,仅有39.75%的学生认为高职综合教育在职业适应性方面发挥的作用大,38.52%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在职业适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39.73%的学生认为大学实践活动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较大;34.94%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就业指导在职业适应方面发挥的作用大;36.15%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素质拓展活动在职业适应方面发挥的作用大。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在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专业培养,已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因此就职于旅游企业其职业适应性势必高于在其他类型的企业的职业适应性。因为学生对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清楚且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职业技能适应性高于在其他类型企业的职业技能适应性;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在旅游行业发展的信念并初步规划了职业生涯,因此职业心理适应性要高于在其他类型企业的职业心理适应性;对典型的岗位职责、企业组织结构与职位关系都比较熟悉,因此职业环境适应性要高于在其他类型企业的职业环境适应性。毕业生无论到企业顶岗实习还是就业,人际关系都是从零开始,因此职业人际适应性在二者间无显著差异。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的职业适应性普遍高于就职于非旅游企业的职业适应性,说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对学生在旅游企业职业适应性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还不够明显。因此,从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具体来讲,将旅游管理专业在周边地区建立的校企合作充分调动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校内培训,或直接把部分课程设置为企业培训,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员工共同学习,适应企业工作状态。将理论课程的内容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结合,尽可能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让学生提前适应业务流程、人事环境等,实现学校到企业的自然过渡,提升职业适应性。
其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同学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直接相关。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是通过一门课就能完成,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其中,全员指的是包括教辅人员、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往届毕业生等在内的众多人员构成的职业生涯塑造队伍。全过程指的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初期,通过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职业生涯引导,让学生明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与任务;大二阶段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重构知识与能力的路径,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升各种职业能力[6];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熟悉岗位技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增强在今后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是随着大学毕业就结束了,由学工处搭建与毕业生长期沟通的平台,动态掌握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进行有效指导与沟通。全方位指的是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疏导教育与指导,让学生顺利适应就业岗位。
最后,制定一专多能“T”型人才培养定位。一专多能,即学校培养的学生或在职人员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T”是一专多能人才的结构特点,“|”表示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表示知识面广博,代表横向的跨界混搭,整合资源的能力。新冠疫情进入新常态,加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和用户习惯的改变,旅游业发生了巨大调整与变化,新形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不能局限于传统旅游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跨界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方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需要。2017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经历了转行的过程,而在跨入其他行业的过程中发现职业适应性普遍有所降低,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专多能型人才提出了要求。另外,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具有高度敏感性,如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对全球旅游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特别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旅游企业资金吃紧,人员需求萎缩,很多从业人员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转入其他行业,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可能存在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公共事件,因此要掌握除旅游之外的其他从业技能。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其他方面的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附表1 成对样本检验1
附表2 成对样本检验2
附表3 成对样本检验3
附表4 成对样本检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