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陆剑锋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如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爱满天下等,至今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与创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创造教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教育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人、要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等。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是实现创造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论述了“六大解放”思想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十多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教学设备发生了质的更迭,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走进了数学课堂,以至于有时候多媒体教学设备发生了故障,教师的教学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了。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开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加以教师适时的归纳和点拨。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孩子,让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纵观几乎所有的优质课,以及我们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每节课中总是少不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更,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方向的。
长久以来,我们所批判灌输式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给剥夺了。打个比方,今天学习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这十几个字,填鸭式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直接把这个运算顺序告诉学生,直接灌输到孩子们的脑中,然后就是不停地做题操练。而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实例来探究运算顺序、甚至自己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将数学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之后,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全局,要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必要的时候给以关键性的指导与提醒。否则,极有可能出现部分同学探究得很好,而部分同学是茫然的“假探究”。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数字或者符号的差别,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相差甚远。尽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高深莫测、十分复杂的内容,都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数学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丝毫马虎不得。很多时候,所谓的看错题目等,其实就是数学体系上依然有漏洞。
“细心观察学数学”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强调学生不得马虎、粗心大意,帮助学生在数学这门科目上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同时,这个习惯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惠及全方面的。其次,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如经常会有让学生比较两道相似题目异同点的题目出现。除此之外,解放学生的双眼,其实更期待的是学生能够看得远,习得新的内容、新的解题技巧,能够不受课堂中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讲解不足的束缚,能够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数学内容上去,甚至生活中去,让数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成长。
相较于语文学科,很多人对于数学存在着一个长久以来的固定思维,即数学课堂教学,不需要像语文、英语课堂教学那样,让学生读出来,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讲授的声音,就只有笔尖在纸张上书写发出来的声音。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课堂上充满声音,甚至是“书声琅琅”。
解决问题,这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题型,对于学生而言,此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因为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算式的计算能力,还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通常一道题目不仅仅考察一个数学知识点,它是对学生整个数学素养的综合考察。而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多种器官所获取的信息要比通过单一器官获取存在的时间长。因此,在教学、解答解决问题这类的题目时,都是让学生来读题,包括集体读题和个人读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们都去读题,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感知,促进学生对于题目的分析和解答。
除此之外,数学课堂上的声音还来自学生之间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真正地去讨论、去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则需要在讨论环节去学生中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这里的解放学生的双手,指的是在教学某些特定的数学内容时,给学生设计特定的、有序的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覆盖面非常广,但是总的来说是两大块——算术和几何。在学习如除法、混合运算此类算法的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但是这些探究仅仅停留在笔头上。而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物体等概念性的知识学习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来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对新知识的吸收。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的教学,整堂课就是让学生用“猜测—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具体的操作活动,去自主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关键是学生自己直接参与的感知和体会。
但是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里面很多的题目都是要求学生用小正方体来摆成大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其他不规则的物体。可是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很难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些操作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来摆,学生观察,然后想象该物体前面、上面、后面的视图。因此,教学资源的分配应该更加平均,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包括完成一些练习、巩固都是在教室之中、课堂之上,课程里规定的数学学习的任务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的生活化,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因此解放儿童的空间,指的就是把数学的课堂进一步拓展,拓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与生活教育论也有契合之处。
在现在的数学教科书上,都会带有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的内容。如学习升和毫升时,教师先让学生去寻找自己身边的容器,以及这些容器的容量单位,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将便于携带的容器带到课堂之上,进一步从直观上增强学生对于容量单位的感知和理解。再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科书上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去操场上跑圈来感知面积单位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小学数学在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带有生活气息。如在教学升和毫升这单元的内容时,让学生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量杯。还有学习“找规律”这一块内容时,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带有周期性的事物等。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如何提高数理化成绩,一直都信奉题海战术。它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各种题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本学科的成绩。而这一趋势,甚至越来越低龄化,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都布置了额外的作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应该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减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增加每课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倦怠感;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从而在课堂之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课堂作业,不占用课后的休息时间;重复的练习题能不能挑选着做,在练习课中,数学教学是否可以具有层次性,因为对于掌握得好的学生而言,再多的题目也是无效重复;最后,不抢课,学生的音乐课、体育课之类的所谓副课就应该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回家作业的布置也应该适量,题目在于精细,而不在量多。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在观念上重视数学,但是整个学习数学的情绪保持轻松、愉悦。因为小学生的情绪起伏较大,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课堂倾听状态,这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