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新村小学 许晓玲
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必然是我国各类学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2018 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变革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大大不同于上一代人。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也必须改变。我校以音乐科的数字化教学为突破口,寻找一条“不做形式主义,只求实际效果”的数字化教学新路。
数字化教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大城市往往是先请“教学网络公司”介入,必然动用大量资金;而我校则在无“网络公司”支持的情况下,立足现有信息技术设备勤俭上马,走“小米加步枪”的“数字化”之路。
首先整合现有的数字化设备与人力,或重组或加强,充分发挥其在数字化教学中的作用。在此“零投资”的基础上果断起步,以形象思维比重较大的音乐科为突破口,选择“实验班”,开设“实验课”,逐步开展“数字化”辅助教学实验,不摆花架子,不求“高大全”,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有实验,有调研,有实效,并融合实践,申报并立项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 年度课题《数字化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校也会在实验试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等条件成熟时再适当采用“教学网络公司”的部分软件。
互联网、人工智能会引起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未来的教育变革不光是技术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观念上进行变革: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校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实验课”《小青蛙找家》《尼罗河畔的歌声》中,将微课“二维码”引入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将预习内容的二维码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与陪同下共同预习将要上课的内容;课中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与微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后学生还可再次利用此微课“二维码”进行复习,将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因此,微课“二维码”就有机地将“课前”“课中”“课后”联成一体,渗透了“有效教学”“建构主义”以及“多元智能”的教学新理念,使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 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文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微观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宏观上影响国家的竞争实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未来主人的小学生,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二维码”的使用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已相当普及,但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智能设备设为禁区,致使最简便的教学信息终端变成了普遍的难题,我校的实验课正是针对这一难题,利用二维码技术绕开了“学生不能使用手机”这一拦路虎,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逐步有条件地跨进“学生使用智能设备”的雷区,并为以后在“智慧教室”中全员使用平板电脑做好各种准备。
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教育。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它改变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和个性化。
结合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的教研活动,我校建立了“数字化教学教研群”,跨区跨校开展教研活动,以线上讨论为主,线下适时交流,资源共享,多校协作,向无围墙的“数字校园成长共同体”方向努力,从2017 年5 月份开始运作至今,群成员有省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带头人、中青年(音乐)学科带头人、市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市直属小学艺术学科校际教研组长、市教育信息化应用专家库成员、音乐学科教研员及实验校音乐信息组长、优秀青年教师。成员参与积极性高,资源共享,热烈讨论音乐科的数字化教学见解。
最近,我校用数字化技术建设了《数字化“教与学”》的教研专用公众号,参与者除了“数字化教学教研群”中的成员外,还广泛扩展至本校师生及学生家长,也欢迎校外广大教师与朋友们参与,跨校、跨区、跨市、跨省,在此公众号中,还开设师生互动窗口,全力使数字化教研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校的数字化教学活动以“音乐科”作为突破点,是为了“从易到难”“以点带面”,并以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逐步将传统教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起来,设备从简,但终极目标依然高远——从“音乐科”的数字化教学推广到“多学科”,一步一个脚印地创建具有泉州特色的小学数字智慧校园。
数学科,2018 年5 月申报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说题的尝试与实践研究》已于2018 年8 月立项,此课题与我校“音乐科”类似,在研讨过程中建立数学学科“微信群”,共享资源,讨论课题内容;并同时参与学校的《数字化“教与学”》公众号进行教研探讨活动,力求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新思维,促使“有效教学”“建构主义”以及“多元智能”在鲤城教育的土壤上开出艳丽的智慧之花。
语文科,学校自编了四本校本教材《守望乡愁——泉州的饮食记忆》《守望乡愁——泉州的地名记忆》《守望乡愁——泉州的植物记忆》《守望乡愁——泉州的习俗记忆》,图文全部由老师独立撰写、拍摄。在教材中将主要章节制作成二维码有声读物,在传统教材中注入“数字”元素,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扫码”阅读与思考,结束了我校只有传统图文校本教材的历史,跨进了“数字化”的新时代。
美术科,学校美术组在音乐组数字化教学活动的启发和带动下,也开始了大胆探索,陈晓兰老师在《玩偶大本营——手指偶》的实验课教学中,课前就制作好二维码,让学生在家中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圆柱形指套的做法,为课堂上制作手指偶打基础。这一堂公开课在鲤城区小学美术现场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此外,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的班级受数字化教学的启发已开始尝试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学生的品德教育之中,将干枯的训话变成启发式的生动的视频短片,就是批评,也在动听委婉的音乐中进行,让“数字化”拥抱传统的德育教育,使其生动活泼,生龙活虎!
科学科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都积极参与音乐、数学、语文科的数字化教学活动,为全校全面展开数字化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学校在“零投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设备与网络,在“勤俭办学 说干就干”的新思路指引下,大胆而稳健地向前走,边实验边完善,学校在数字化教学方面虽然已经起步,但离“数字校园”的目标还远,需要向四个方面努力。
继续建设好“实验班”,开好具有特色的“实验课”,并辅之以相应的调查问卷、小型座谈、听评课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数字化教学理论水平。虽然我校省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关于数字化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应用问题的思考》已在国家级CN 刊物上发表,但不能因此止步,还要争取在省、市、区级获奖。
在硬件方面,要初步建设好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数字化资源库》《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科普室》,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室》。
用数字化的新思路协助“泉州开智学校”与“泉州市盲聋哑”学校,探讨新方法来逐步解决两校的视听与智力开发难题。
我校将在数字化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在省、市、区教育部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法,逐步将数字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师生多元互动,并用二维码拓展课堂,实现“无边界学习”,落实“个性化”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经过近两年的省课题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数字化教学之路要不等不靠,“零投入”就要起步,试点先行,先从某一学科开始,边实验边改进;要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将“二维码”引入教学与教材建设之中,有条件有准备地突破学生使用智能设备这一“雷区”,稳步地踏“雷”前行;要群策群力,利用数字化手段组建跨校跨区跨市的“教研共同体”及“教与学”教研公众号,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经过不断努力,我们坚信,不用太长的时间,学生们将会背着轻盈的“智慧书包”进教室;通过平板电脑直接抢答与学习;较规范的录播室里可以直播、点播、回看。一个具有特色的“数字小学”将在古老的城隍庙边诞生,五百年的古榕树边,定然会开满艳丽的“数字 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