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

2020-12-04 17:26:33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建构思政教学模式

翟 淼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有效应用的中介和教学内容高效传递的桥梁,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学界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视有益于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笔者对近十年来(2010 至2019 年)相关研究现状作梳理与剖析,发现其离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教学实效的发挥仍有一定差距。建构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事关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真正落实,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培养〔1〕。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热点

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高度关切以及高校思政课“05 方案”的诞生,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提振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分别形成了凸显教师主导性、强化学生主体性、坚持“双主统一”性以及依托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一)凸显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师作为方针政策宣讲者、教学任务承担者、教学活动实施者,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最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在此认识之下,产生了不少侧重于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教学模式。

例如,郭建、郑康等主张由教师指导学生对选编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研判、决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构案例教学模式〔2〕;荆钰婷、谭劲松等依据课程逻辑体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打造系列特色专题设计方案组织教学,建构专题式教学模式〔3〕;毕明生等提出高校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4〕。此外,还有灌输式、启发式等典型模式。这类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美国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形成了强烈冲击,也令高校思政课掀起了相关教学模式建构的热潮。

例如,田九霞等提出要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5〕;何松提出通过理论架构和方法论指导,将体验式教学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形成体验式教学模式〔6〕;张红霞提出要帮助青年学生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7〕。此外,还有抛锚式、菜单式、支架式、启发式等典型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感悟,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激发。

(三)坚持“双主统一”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之一〔1〕。坚持“双主统一”即注重教师主导性功能的发挥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彰显,并推进两者的辩证统一。在此理论指导下,一系列坚持“双主统一”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例如,龙国存提出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动态教学过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8〕;徐红梅、李仙娥提出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参与式教学模式〔9〕;仰义方提出整合思政课丰富教学资源,推进理实教学一体、虚实课堂融合,打造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立体教学模式〔10〕。此外,还有探究式、研讨式、情境式、讲做结合型等诸多相关模式。这类教学模式,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直接感悟的同时,也注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互动。

(四)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有不少论者以各种网络媒介为依托,建构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

例如,李吉庆提出通过教学场景的适时切换、实践课堂的有效联动、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等多种手段建构移动课堂教学模式〔11〕;雷雪芹提出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创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12〕;方蒸蒸、李广元提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3〕。此外,依托MOOC、SPOC、WebQuest、WBI、云班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建构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这里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有效实施上述三类教学模式,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问题反思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学模式的建构亦存在基本概念不清、体系结构不严、推广价值不足等突出问题①在中国知网分别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为篇名搜索到近十年来(2010-2019 年)相关文献838篇,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表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也是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中需要反思与避免的。

(一)基本概念有待厘清

厘清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先导,概念清晰也是正确实践的前提。但不少思政课教学模式在研究与构建中,却出现明显的概念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研究成果思维的混乱,也影响到读者对相关教学模式的理解甚至误解。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基本概念未作交待

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理应对“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尤其是论文特别命名的教学模式等基本概念作清晰阐释。但诸多学术论文对此根本未作交待,就进行架梁建房,生造模式。

例如学者毕昱文在对思政课教学模式作创新探索时,对其创设的“课堂+微社会+社会”这一非常见教学模式并未作必要的概念界定,对其中的核心词汇即该模式的创新点“微社会”一词也未作任何阐释。通篇阅读后方可推知,所谓“微社会”实为“模拟社会实践的微型教学平台”之简称,特指河南科技学院新建的现代化场馆——国史国情体验馆。该教学模式试图将模拟实践平台“微社会”作为“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中介和桥梁,起到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到社会顺利过渡的作用〔14〕。然而,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而只不过是一种对实践教学平台或教学基地的创设和打造。

2.概念界定不够明确

高校思政课具体教学模式的研究,理应以“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为前提展开。然而诸多学者在概念界定上较为随意,规范性与逻辑性不足。

例如有学者将“实践教学模式”定义为以树立正确“三观”为目的、以传递人文关怀为指引、以理论实践结合为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悟理论魅力、掌握理论精髓、指导实际行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5〕。从形式上看,该定义不符合教学模式内涵界定的基本要求;从内容上看,该定义已经宽泛到几乎没有任何辩识度可言。

3.近似概念出现混淆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所、教学平台等教学模式中的构成要素与教学模式本身混为一谈的现象在相关研究中并不鲜见。

例如郭建、郑康等多位学者都对高校思政课程如何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然而,其相关文章名为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实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纵观全文,作者从概念特点解析、意义作用剖析,到相关问题分析,几乎通篇都在论述案例教学法本身。文中唯一一处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并不具备教学模式所应包含的完整结构〔2〕。该研究完全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个近似概念混淆,这也是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中较为常见和典型的概念问题。

(二)体系结构有待周严

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一种教学体系,其特有的系统性、完备性、稳定性、可行性等特征对教学模式建构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构成要素的完整性;第二,体系内在的逻辑性。但很多学者对此认识不足。

1.结构欠完整

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其结构组成必然是固有构成要素的有机融合。然而,有学者将模式中的一个构成要素甚至某构成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混淆为教学模式,结果毫无结构可言;有学者对模式中的操作流程、效果评价等极具示范性、参考性的构成要素只字不提,造成模式建构的结构性缺失。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逻辑不严密

部分教学模式的建构缺乏基本的内在逻辑和起码的结构体系。例如前文已列举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文,除概念界定不明外,其逻辑结构也极不严密。该文所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式,其结构组成并非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有机融合,而是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简单叠加。此外,文章将几乎相同的描述内容一个称之为“课堂实践教学途径”,一个称之为“问题研讨模式”,还将学生在线上开展视频学习完成测试作业、线下联系实际参与讨论界定为“虚拟实践”〔15〕等等,诸如此类,存在多处逻辑问题。

(三)推广价值有待提升

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重要价值之一便是能有效示范推广。然而,大量相关研究却难以具备推广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存在错误疏漏不该推广。如前所述,一些教学模式存在基本概念、逻辑体系上的问题。这些错误不同于一般的字句表面谬误,而是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违反思维逻辑,自然不该推广。二是描述过于简单不便推广。有些教学模式基本要素构成不全,不能展现完整的体系架构;有些教学模式则对极具示范性的操作流程等要素轻描淡写、简单带过,显然无法付诸实施。三是缺乏创新创意不宜推广。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实践中已普遍运用的方法、观点、资源加以组合,稍加包装便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推出;有的教学模式追求名称新奇,究其本质不过是“新瓶装老酒”的陈旧教学模式,当然不宜推广。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建构如果仅仅只有眼花缭乱的名称、现代技术手段的堆砌,便难以彰显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更无法提升教学实效、实现教改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概念结构、具备推广价值。

(一)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是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指引,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各要素间客观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作为青年学生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时代新人培养造就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开展教学改革、建构教学模式理应深刻把握如灌输规律、疏导规律、主客体认同规律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总结和长期形成的宝贵经验灵活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遵守教书育人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就是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培育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教书育人系统各要素间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育人的核心是“育德”。高校思政课必须落实培根铸魂的根本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肩负育人育德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教书育人规律为基本遵循,真正贯彻落实我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就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性格、行为等各要素之间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就是要将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行动指引,正确看待青年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理解尊重青年学生合理利益诉求,教育引导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将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二)概念结构清晰严谨是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前提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作为教学理论付诸实施的应用探索,作为教学实践凝练升华的经验总结,必须概念适用正确,结构体系完整,才能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1.清晰的概念界定

相对于片面侧重于教学模式各构成要素,仅仅将教学模式定位为一套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抑或一种机械的教学结构,笔者更倾向于将教学模式理解为一种教学体系或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认知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可界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诸要素在特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思政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基本实现条件为保障、以固定操作流程为表现,经过效果评价检验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思政课教学活动结构体系。

2.完整的结构体系

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定义,其完整结构体系应当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构成的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凝结为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学建模的动态形成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必然也要经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教学建模”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模式建构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涉及的教学理论有灌输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等,不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最终都是为了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将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群体特点、课程教学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等各类差异性指标再制定具体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整等功能决定了它在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其他构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条件保障。条件保障是指确保教学模式发挥真正效能、实现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策略的制定等。只有具备必要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障,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成。条件保障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得以真正付诸实践的必要前提。

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展开次序、教学方法的应用顺序、师生活动的具体步骤以及各步骤对应的任务目标等。操作流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特有的逻辑步骤,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示范性,是不可获缺的重要一环。

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教学模式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检验手段和评判指标。尽管任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指向的“立德树人”之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但以不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具体教学目标为指引的各类教学模式都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其采用的操作流程和保障条件也不尽相同,其效果评价必然也要适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三)示范推广效应突出是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价值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是将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活动结构体系应用于教学一线。因此,成功的教学模式应具备实效性、简易性、普适性的特点,具有突出的示范推广效应。

一是实效性。实效性即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应用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积极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切实保障思政课育德育心的显著成效。具有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得以推广的有效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是简易性。简易性即一种教学模式理论易接受,方法易掌握,流程易操作,效果易检验。具有简易性才能使教学模式的运用者不会望而生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广泛开展的可能性。

三是普适性。普适性即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既具有稳定的程序框架,又具有一定的普适空间。唯有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具备模式意义,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理性反思是为了稳步前行。通过对近十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中问题的揭示与剖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是基础性的、体系性的、根本性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只有符合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规范,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规律”,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建构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