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椿,李乾夫,胡曼云,杨勤燕,冉启毫,董夏莹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进入21 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举措,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老年人的生活(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这是全国的总体情况。在本课题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与多年前相比,全国各地各城市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西部地区也不例外。但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改善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还不成同步比例,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老年人的迫切愿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与非西部城市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本课题带着若干疑问和假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相关数据、信息。本文侧重就西部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
本课题对我国西部8省市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甘肃、重庆、新疆)的36个城市和非西部13省市(山西、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河北、天津、广东、江西、江苏、海南)的41个城市,共21个省市区的77个大小不同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2 794 份,其中西部问卷1 791 份、非西部问卷1 003 份。非西部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与西部比较,以显示相关问题的差异。调查发现,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以下7个突出问题。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保障的基础之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考察分析老年人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状况。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调查显示,老年人家庭每月每人的平均收入在2 000 元以下的占52.90%,即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收入在1 000 元以下的占32.38%,即大约三成的老人经济状况比较差;还有22.54%的老年人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差(每月每人平均收入在700 元以下);有29.56%的老年人家庭有欠债,比非西部城市的23.40%高出6.16个百分点。老年人自评“非常宽裕”和“比较宽裕”两项之和为19.52%,比非西部城市的37.30%低了17.78 个百分点;而觉得“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占16.78%,比非西部城市的11.70%高出5.08 个百分点。由此看出西部城市低收入家庭老人占比不小,经济困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西部与非西部的差距很明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不足,部分城市老人的经济生活困难,严重制约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
在家庭赡养功能明显弱化的情况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对经济生活困难老人的养老负起更多的责任。但是,调查得知,目前不少西部城市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保障水平较低。以云南省大理市为例,2016 年末,大理市户籍总人口为62.5 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38 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58万人。课题组在大理市大理镇和下关镇(大理市的中心城区)调研时,多位社区主任都反映: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兜底作用不大。对于那些经济困难(如不是“退休”,又无稳定经济来源)的老人,参保缴费低(每年缴纳1 000 元),到期领取保险金少(每月196元),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开支。有的特困老人参保费也交不出。大理镇玉洱社区居委会的老龄工作汇报也反映,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目前城镇虽然有最低生活保障,但是非退休老年人仍缺乏医疗保障。可见,大理市范围内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导致有些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仍不能享受到养老金。再则,政府相关部门对申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审核条件非常严苛(原因是指标很少),造成有的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稳定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也无法通过审核获得。即使通过审核,低保金发放标准也比较低(442 元∕月)。尤其面对“物价高”“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一些老年人经常受到疾病的折磨却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养老、医疗保障没有全面覆盖,低保标准过低,社会保障制度兜底作用不大,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3〕。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理州12 个县市中经济实力最强,能够支持老年人的经济补助尚且如此,其他经济状况较差的西部地区县市的经济困难老年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身体健康是老人晚年生活最大的梦想,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西部城市不少老人的健康状况欠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西部城市老人自评身体状况“很好”和“比较好”两项之和为29.01%,比非西部城市的46.40%低了17.39 个百分点;而“比较差”和“很差”两项相加的占比为20.96%,比非西部的16.20%高出4.76 个百分点。西部城市老人常常被不同程度的疾病所折磨的占比高达52.55%,比非西部的36.70%高出15.85 个百分点。身体状况良好的占比低了17.39 个百分点,而被疾病折磨的比例高出15.85 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的数据对比看出差距很大。西部城市还有占比19.66%的老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比非西部城市的8.30%高出11.36 个百分点。西部与非西部之间老人的健康水平差距非常大。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核心问题,疾病是消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大障碍。那些常常被疾病所折磨,甚至“疾病缠身,痛苦不堪”的老人的精神生活可想而知。本课题大量的访谈调查也获知,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空巢独居,甚至还贫困的老人,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很低。即使某些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但是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其精神文化生活也严重受限。
在我国实行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的社会背景下,当今中国家庭现状可谓非常特殊。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问题的一个阶段性矛盾凸显期。
我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老龄化不断攀升、家庭小型化、少子化日趋明显的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西部城市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呈现出明显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空巢独居化特点。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城市独生子女老年人占比为32.66%(昆明个案占比达37%),且多为低龄或中龄老人,即实行计划生育后生育子女的老人,这就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这占比还会越来越大。
西部城市某家庭调查案例情况显示:某对35岁左右的夫妇,下有一个儿子(8岁),上有夫妻双方的父母4 人、爷爷奶奶辈健在的有2 人,此大家庭共四代9口人,有6位老年人,其中4位属于低龄老人,2 位高龄老人;有5 个住所分别居住,其中4 位老人是空巢+独居。课题组调查了解到,这一家的情况也是有代表性的,类似这样的家庭还不少。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形成的一对青壮年夫妇上有4位或更多老人(若这对青壮年还有爷爷奶奶健在就多于4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对夫妇远离原来的家庭在外打拼,老家就只有空巢甚至独居老人。这不仅拉开了两代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而且代际重心下移(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小孩身上),子女的养老负担非常沉重,老人的情感关爱和精神慰藉严重缺失。在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的情况下,对于力不从心的子女来说,确实也难以满足老人的精神赡养需求。也就是说,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精神赡养严重缺失也就凸显出来并成为普遍现象和突出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孝顺情况不尽人意,有27.19%的老人觉得儿女在孝顺方面还做得不够;老人与子女辈交流沟通状况也不理想:交流沟通“较少”“很少”和“不沟通”三项合计占比46.88%,与子女代际互动较少,代际关系不太和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传统的代际关系(长幼尊卑,绝对尊重老人,甚至老人至上)逐渐被打破,现代城市家庭中“重幼轻老”的行为价值取向日渐凸显,代际重心向下倾斜,长辈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也就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产生情感隔阂和生活矛盾就不可避免。调查发现代际关系不和顺的现象、风气日益生长。
正如李冉所说:代际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是子女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少有闲暇时间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及情感关爱。有的家庭子女还存在不敬老、不尊老的现象。让一部分老人感觉到养儿防不了老的思想困惑甚至更悲观的情绪。二是子女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子女,而很少把时间精力放在老人这方面,出现了养老敬老不足,爱子疼子有余的代际重心下移的现象〔4〕。这种行为价值取向,必然会给代际关系的和顺以及家庭关系的和睦带来不良影响,给老人的心理、精神造成损伤。
在众多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子女嫌老人太啰嗦,或说话不靠谱,不愿意和老人交流沟通;或者怕老人被骗,或怕老人外出受伤,尽量把老人限制在家里,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这不仅仅是代际关系不和顺的问题,有些老人几乎失去了人身自由,其精神生活、心理状况可想而知!〔5〕
不少子女对孝老尊老敬老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认为只要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就算是尽孝,不重视和不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即使是一些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也常常因为工作和育儿等事情忙碌,或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认识看法、习惯上的差异,常常产生矛盾、隔阂,因此干脆就有意无意疏远老人,很少与父母交流。许多老年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老年人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传统的孝道在许多年轻人心里似乎都过时了。虽然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的“不孝顺”占比不高,但是,我们调查采访时发现,只要儿女做得不要太过分,老人都不会选择“不太孝顺”,因此问卷反映的“一般”和“不太孝顺”的占比27.19%,实际上不止这个数。总之,子女的敬老、孝老意识缺失,忽视老人的精神赡养的问题是明显存在、普遍存在的。我们在调查时,一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员说到,有几位老人很愿意到“中心”来活动,但是,他们回去会挨骂,子女责怪老人为什么不好好在家做家务,老往那边跑!这位服务员非常动情地说:“现在有些家庭,老人越来越可怜,子女越来越讨嫌!”
子女忽视老人精神赡养的原因还包括对传统孝道的简单否定,用一位老人的话说就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把孝道视为封建,比较自私,只顾自己,考虑别人太少”。再则,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教育,都不够重视孝老爱亲的教育,或者是已经有教育内容但教育效果不佳,作用不大,尊老敬老孝老助老的社会风气不够好。家庭文明建设、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可谓任重道远。
居住状况和生活(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环境、设施条件也是影响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居住生活条件好,才能安居、乐住,反之则会使老人产生不良感受,精神上受影响。问卷数据显示:西部城市老人居住条件“好”和“比较好”两项相加只占39.08%,而非西部占65.50%,西部与非西部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差距非常大(相差26.42个百分点);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如看病、买菜、购物、出行、户外活动等方面的便利情况)也有明显差距:生活“方便”的非西部城市占64.60%,西部城市占49.77%,西部与非西部相差14.83个百分点,差距也很大。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居住区公共环境建设滞后,不少老年人居住条件较差,文体设施不足,适老宜居建设项目资金缺乏,有不少老年人的生活不方便,而他们参与活动或户外活动都很看重安全因素、方便与否,这是很实际的问题。由于条件差、不方便,其精神文化生活就受到很大的制约。多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极力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也应该承认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这方面的条件在逐步改善,与非西部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本项目的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差距还比较大。
问卷调查的大量数据说明,在居住区公共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条件方面,不少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问卷数据显示:西部城市受访老人认为“供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不齐全”的占比为39.81%,比非西部城市的32.80%高出7.01个百分点,差距比较大。在西部受访老人家庭住所附近(步行半小时以内)有以下文体活动场所的:①有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室)的占比32.14%,比非西部的37.10%低了4.96个百分点。②有文化广场的占比20.86%%,比非西部的42.00%低了21.14个百分点。③有文化站(馆)的占比5.89%,比非西部的9.00%低了3.11 个百分点。④有影剧院的占比7.46%,比非西部的14.80%低了7.34 个百分点。⑤有图书馆∕阅览室的占比18.06%,比非西部的19.1%低了1.04 个百分点。⑥有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的占比9.37%,比非西部的15.3%低了5.93 个百分点。⑦有体育馆∕运动场的占比14.64%,比非西部的28.50%低了13.68 个百分点。⑧有群众艺术馆的占比5.16%,比非西部的9.60% 低了4.44 个百分点。⑨有公园的占比49.52%,比非西部的61.80%低了12.28 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看出,9 个选项的占比都明显低于非西部城市,而且除了公园(占49.52%)和老年活动中心或活动室(占32.14%)两项占比稍高外,其余7 项的占比都比较低,另外还有15.54%的老人填答什么活动场所“都没有”。有39.81%受访者认为“供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不齐全”(占比高于非西部7.01 个百分点)。由此足以说明西部城市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从以上数据还说明,西部城市与非西部城市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以西部城市个案大理市为例:多年来,大理市也在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不少健身娱乐场所、老年活动室、休闲绿地等公共设施陈旧、落后现象仍十分突出。资金缺乏和用地有限是很多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供老年人利用的娱乐设施、健身设备和老年活动室比较少,档次低,很多设施设备都已破旧不堪,有的老年活动室因年久失修而成了危房,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老基础设施是老年人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陈旧、落后的为老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在西部城市社区调查还发现,由于经费少和地点难找(在适合老人活动的区域找不到地点,有钱也找不到地方做项目),社区能为居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健身场地非常有限,无法为老年人设置专门的活动场所。但是为了能让老年人有个活动的地方,很多社区还是尽量安排出一两个房间用作老年人的棋牌活动室,但也往往是既小又旧〔4〕。
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和人际交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一般情况下,社会参与不足,人际交往较少、较差的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也差。城市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会大幅度减少,进而使整个生活状况发生较大改变,其精神生活内容和空间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本课题专门用了11 个问卷题目(其他的题目也有所涉及)进行重点调查,访谈调查时也予以重点关注。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人际交往状况调查数据反映出以下一些问题。
问及“您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可多选)”,问卷设定了10 个适合老年人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选项,只要偶尔参加过都可以填答,统计数据显示:A.维护社区社会治安占比15.07%;B.协助调解邻里或家庭纠纷占比20.95%;C.帮助邻里做事占比32.89%;D.帮助老年人消愁解闷占比19.10%;E.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占比23.31%;F.参加法律或政策宣传占比8.52%;G.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占比16.13%;H.参加关心教育下一代活动(不含自己的孙子女)占比8.29%;I.参与慈善事业活动占比8.80%;J.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占比14.68%;K.都没有参加过占比30.20%。虽然10 个方面的社会(公益)活动都有一定的参与人数,但是,具体查看调查问卷获知实际参与的人数不多,还有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一位社区工作者的话说就是,“愿意参与的总是那么少数几个人,什么活动都积极性高,不愿意参与的什么活动都不参与,再动员也没用”。另一方面是政府和社区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比较少。有的老人还反映“社区很少组织老年人公益活动”,其主要原因是怕麻烦、怕担风险。
问及“您参加了下列哪些社会组织或团体?(可多选)”问卷设定了11个适合老年人参与的选项,占比都不高。其中:A.老年协会占比38.26%;B.体育锻炼方面的团体占比14.06%;C.诗书画活动组织占比7.23%;D.合唱团(队)占比9.75%;E.舞蹈队∕广场舞占比16.53%;F.棋牌类协会占比13.28%;G.民间文化组织占比7.96%;H.人民调解委员会占比2.58%;I.社区治安小组占比4.71%;J.社会公益组织(慈善、志愿者、基金会、互助会等)占比5.60%;K.其他组织占比2.13%;L.都没有参加占比32.38%。由此看出,有众多老年社会组织,老人参与度都不高。其中,老年协会特别值得注意和重视,因为老年协会是政府积极倡导、鼓励、支持,有组织、有领导、最具广泛性也最便于参加的老年人群众组织,而老年人参加老年协会的占比这么低,说明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组织,是老年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党联系老年人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老年人之间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并应该全覆盖的老年人群众组织,老年人参与面也不大,占比只有38.26%,由此说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不佳,同时也说明老龄工作的不足(问卷显示“没有成立”老年协会的占21.65%,说明老龄工作推动不够)。
问及“您参加老年人群体(集体)活动的情况如何?”统计数据显示只是“偶尔参加”甚至“不参加”的占比达73.4%。
维权也是老人社会参与的是一种形式,自己维权、参与帮助别的老人维权都是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但是许多老年人维权意识不够强,“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老人还是主要依靠家人来解决。至于是别人的事,一般都不愿意帮助别人维权,家人也反对老人“多管闲事”。
总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人际交往状况欠佳,精神文化生活载体支持不足。
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迫切愿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及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关要求,但是,本课题组的大量走访调查发现,人们对老年人及其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不全面,不太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过去儿孙众多、儿孙满堂、家庭结构庞大而复杂的大家庭里,老年人在家庭中是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没有老人,这个家庭就失去了主心骨。老人有为这个大家庭创造、贡献的历史,有治家、育人、应对复杂事务的丰富经验,德高望重的老人所具有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是宝贵财富,老人的尊严不可损伤。“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是道德之基,尊老敬老是天经地义。但是,过去的优良传统也被现代人当作“封建”反掉了,似乎不敬老人,显得更“现代”、更“民主”,自家的老人不敬,别家的老人更无理由去尊敬,还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社会风气日渐低落。也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关注重心下移,“轻老重小”的问题日渐凸显。在社会上,老人退休,似乎就是“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被人“养”的老人,被看作“老而无用”的人,加之目前的政策也基本上是“退就不用”的导向(虽然极少数人会被“返聘”,但其工作条件、待遇也难以解决),因此,“老有所为”也就往往局限于做一点公益类的事,仅仅视为“发挥余热”而已。正因为对老人再工作带有一定的排斥性甚至歧视性,老年人也就不太愿意再参与社会工作。在家庭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子女普遍认为老人退休了,公家“不用”了,就不必“自作多情”“多管闲事”,不大支持老人“社会参与”,如果老人身体也不大好,更是极力反对。老年人的失落感、无用感就会增强。多数老人为了尽量避免成为“给别人添麻烦”甚至拖累别人的人,也就尽量“自保”“自爱”,这也算是一种相对积极的心态。也有一部分老人因为受到社会、家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歧视、冷落,被边缘化,觉得自己应有的尊严缺失而产生自卑心理、“无用”心理,形成不良的精神状态。不少老人对别人的看法、认识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有些老人甚至自暴自弃,进而形成老人不自尊、其他人不敬老的恶性循环。
总之,人们对老年人的认识不全面甚至不正确,就不会给予老年人应有的重视、尊重,也就不会去关注、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会出现重经济供养、物质生活保障,轻精神赡养、忽视精神关怀和心理需求等问题。
在调研座谈、访谈时,不少老龄工作人员和老人都普遍反映,社会上不少人“对老年人的认识和看法存在一些偏见”,“重小轻老是普遍现象,一家人都围着小孩转,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价值越来越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比较自私,孝亲敬老意识淡薄,传统孝道被视为老旧而丢失”,“希望有关方面、全社会都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敬老孝老养老宣传教育”。
本课题的西部城市调研发现,人们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多数人(包括干部、群众和老年工作者)理解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就是开展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活动、上老年大学之类。在各级老龄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计划、总结里看到的“精神文化生活”部分,基本上就是组织或支持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或学校(参学情况)、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关心慰问老年人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的一些诸如心理情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支柱、道德伦理、社会参与、人际交往等满足老人精神需要方面的相关精神生活内容未能予以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高,老龄工作还比较薄弱(老年人满意度只有48.50%),在老龄工作中还存在只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不重视其精神生活的问题。有31.45%的受访老人认为老龄工作“只关心物质生活,不关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满意度为51.68%,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为40.55%(比物质生活满意度低了11.13 个百分点)。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一般都源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对老龄工作的重视不够,老龄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就会大打折扣,老龄工作就不可能全面、到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就更不会去重视既复杂难做,又难以量化、看到政绩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工作。由于人们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必然形成从家庭到社会都忽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象和问题。本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相对落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不高,加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欠缺,老年人的幸福感就不会太高。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城市老年人感觉“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只有53.00%,比非西部的73.20%低了20.2个百分点。以上数据也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城市老年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方面的需求比较旺盛而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就反映出非常明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满足状况。
西部城市老年人自评精神状态良好的占比较低。其精神状态“非常好”和“比较好”之和占36.42%,比非西部的55.50%低了19.08 个百分点。西部城市老年人不仅精神状态不佳、主观幸福感不强的比例不小,不少老年人还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和失落的占34.16%(高出非西部2.36个百分点);做任何事情都感到力不从心的占35.83%(高出非西部13.33 个百分点);感到心理压抑、情绪低落的占27.53%(高出非西部12.03 个百分点);感到烦躁、心情不好的占27.65%(高出非西部12.55 个百分点);有时会产生不想活的念头的占5.41%(高出非西部1.11 个百分点);独居、空巢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更多(孤独寂寞发生率占比接近90%)。问卷和访谈都充分说明,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精神孤独、情绪低落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进一步了解老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所思所想,调查问卷专门有一题对其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问及“目前,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可多选)”共有11个选项供受访者选答,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受访老人自认为目前的突出问题依次是:①“看病贵”占比57.18%(非西部占比44.10%);②“物价高”占比56.33%(非西部占比50.00%);③“健康状况不好”占比38.47%(非西部占比24.40%);④“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占比33.45%(非西部占比31.60%);⑤“心情不好”占比15.12%(非西部占比10.60%);⑥“物质生活没保障”占比14.58%(非西部占比13.20%);⑦“居住条件差”占比12.15%(非西部占比3.50%);⑧“儿孙没工作”占比11.98%(非西部占比8.30%);⑨“生活无人照料”占比8.70%(非西部占比4.40%);⑩“儿孙不听话令人心烦”占比5.59%(非西部占比8.20%);○1“其他”占比2.88%(非西部占比3.00%)。以上种种问题使得老年人心理、精神状况不佳,影响了老人的精神生活。由以上数据看出,“看病贵”“物价高”“健康状况不好”是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在这三方面中,前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和身体方面的不良状况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最大,也是制约老年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经济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就无心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部分问卷具体分析也发现,填了这几项的,大多不再勾“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选项,即便如此,“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选项仍占33.45%,说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从以上数据的西部与非西部比较还看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西部与非西部的差异较大,即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相关问题更突出。
造成老年人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不佳的原因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些问题还相互交织重叠。概言之,主要原因和问题,一是部分老人的经济生活困难,即使还不算太困难,但是意见还是比较大(如那些早年退休、生活困难的人群,因为他们过去贡献不少而现在能够分享到的改革发展的“蛋糕”不多,心理不平衡),由于生存状况较差甚至太差,思想、心理状况肯定不佳;二是不少老人的健康状况欠佳,其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就会受影响;三是邻里关系不尽人意,老人和子女的代际关系不和顺,子女不够孝顺,忽视精神赡养,也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四是部分老年人的居住条件较差,公共环境设施不足,文体活动场地条件较差,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受限,也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五是部分老人的社会参与及人际交往状况欠佳,精神文化生活载体支持不足,也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六是家庭和社会不同程度存在老年人年龄歧视和社会偏见,对老人不够尊敬,也肯定会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七是老龄工作薄弱,老人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帮扶解决,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缺位,老年人的思想、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也肯定会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西部与非西部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在经济贫困面更大且程度深、健康状况更差、居住条件和公共文化设施更差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比非西部严重得多,差距比较大,更具特殊性。因此,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施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改善西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努力提升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