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福
万物构成的规律变化体现和形成了生命的内在结构秩序,所以说生命即是一种有效运动形式的内在规律体现。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便是在用不同的书体在揭示着这种关于生命价值思考的形成和表现。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或是基于这种关于书法生命价值的思考而言的。书法的生命运动,其形式美在线的对比变化中反映了一种运动节律美,正如阴阳互动的道理一样变化无穷,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形式变化形成了书法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意识。所以如何探索书法内在的生命表现,主要也是从点线以及书法的空间结构中去体验其书法的价值判断。如何寻求这种书写表现形式的内在生命价值,更重要的是从根本的能量运动——势的运行,去把握其内在的生命含义。书法中的生命意义是一个宏观概念,但是它又是存在于书写的每一个点画之中。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来,书法的重点就是从一个本质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审视人的审美生命价值,线的形式表现是在遵守个性表现的同时,又强调天人融通[2]的前提下所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以及我与物的融合。书法中生命力的表现在于强调对自由思想的发挥以及个体创造力的揭示,表现一个特殊和富于情感意味表现的生命哲思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传统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价值在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强调了人的重要生命价值意义。冯友兰的四种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的天地境界及“天人”相和谐、融通的境界。书法美学中所体现和反映的和谐美也是建立在这种“天人”意义的生命品质上的。
中国哲学中颇有价值的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不仅是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同样也是书法中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在书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种丰富的生命氛围,其意、其境、其格都表现出深远的生命气息。中国书法重视生命,重视情感体验的真境,同时还在于超越有限的形式空间,而获得对生命思想体验的愉悦。唐宋以来,美学中重神轻形,以及六朝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思想,到后来的明清两朝又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实际是慢慢在探索和揭发对于生命的价值的逐步实现和开拓。神形统一、以形写神等涉及到书法的意象问题,也表现出书法的生命价值思考主要灌注于其形式表现,即是对于“不似之似”[3]的形式表现的生命思想考察。书法的魅力在于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而不是简单的规范与技巧,其中线条给人以流动的内在美,有短暂的、有丰富的、有凄婉的、有沉厚的流动,在这些流动的价值思考中,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美的启示。关于书法美的想象和美的感觉是用特殊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美的线条和美的结构空间。
线是书法构成表现的基础,也是其生命活动的根基。书法图式的意义正是通过线来观测宇宙以及自我反观并形成的生命意识,而线的形式美即所产生的书象。其“象”传达了书法人文的、价值的生命意味,“到宋代,苏轼于骨肉之外又加了血、气、神三项: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4]骨肉血的结合正突出了书法表现内在的生命色彩。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又把筋骨血肉与技巧实践结合了起来:“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峰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5]这在实践过程中把书法的生命思考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筋骨血肉所对应的是峰毫水墨。峰毫在于骨力,水墨在于韵致。这里实际为书法中的线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书法的线条要表现出筋骨血肉的生命含义。如金文有一种深邃流动的生命美,其线有瘦硬凝练的美感;而石刻文字表现了古朴的生命观,其线有沧桑高古的气息;在帖学法书中表现了一种赤裸裸的通过笔法表现所呈现的笔墨意味,有情趣的表现意义,这些通过线条所综合反应出来的生命魅力给了我们无限美的享受。然而线的精神主要由充满运动能量与思考力的人来完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再把智慧与生命价值表现在对线的表达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的线的形式美。所以谈到线的生命活力就需要我们反观自身学养、修为等内在因素,从本质的生命思考中去寻找书写表现的动力,以我之精神感通万物。
修其身表现为强化其自身修养,如对书论的理解,书史的专研,对哲学思想的解读,对诗词的学习、对戏曲文化的参悟,对儒家文化大义的通晓,以及在生活的磨练,若能做到这些,更能心安思涌。若再能感受道家的无为、无求自然胸怀宽广,诚其意,然加之临习,其线自然表现不俗。所说的“读万卷书”自然对线质的理解和线性思想文化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也是有效生命运动的结果,书法创作,也在于找到具有创新审美意义的线的价值意义。这里所说的线主要是独具审美含义的充满审美精神的线条,如颜真卿创现了雄厚深沉的线的品质,苏东坡创现了醇厚而俊爽的线条美。丰富的文化知识是线表现出生命力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学养深厚自然胆大,再以其学为根基,线中会呈现出神奇的想象以及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书学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加强其内在的文化品质,给欣赏者带来美感和愉悦。
一方面我们说线表现了对生命的感觉,好理解,但是空间也具有生命意识却不好理解。书法的空间概念一方面因汉字的结构意义,一方面在于字外的意味空间。在楷书中关于结构空间有非常多的论述,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6]就主要解释其结字方法。
结字之法主要从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而逐渐演变形成。汉字为方块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构成规律,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形成吸收了自然、社会中的变化规律,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文字的构成法则。六书[7]虽是造字法,但却体现了丰富的空间结构思想。文字的基本构成规律反应了一种民族思维习惯,书法以汉文字为基础自然也表现了文字的特殊优势。在书法的形式表现中,形象的表现可以说是文化思想的迹化。现在再具体谈一下其空间思想所具备的生命特征。
在汉字的构成中,有上下、左右、左中右、包围等形式结构关系,还有独体字。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组合空间,总体看虽然是方块字,但是又有不同的位置变化,如左让右、右让左、上盖下、下承上等基本关系。
再就是理论上的构成关系,如收放、松紧、虚实、疏密等关系。如“江”字写成左放右收,也可是左松右紧,如、“古”字可以写成上放下收,或上松下紧。还有就是虚实疏密关系,如“法”字可以写成左疏右密,或者左虚右实。再如“形”,可以写成左密右疏,或说是左实右虚。每一个字里面甚至在两个笔画之间,又或者是一根线条中都存在着松紧、虚实、疏密的微妙关系。比如一个简单的笔画“一”的起笔处是紧,在调整笔尖然后行笔的过程又是松,收笔又略紧,这就导致了一种单纯笔线中的松紧关系。简单到两个笔画间也存在一种虚实疏密关系,如一长一短,一粗一细皆无不反映其虚实松紧的变化道理。若再加上书写时作者有效的技巧控制,那么实际情况的变化就更多。
空间表现的生命关系实际就是在这些强弱、黑白、虚实等对比关系中产生的——通过对比产生运动,由运动的各种细微变化遂形成生命的律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一种独特的空间关系,或称充满音乐节奏的审美时空,它是时间和独特的空间两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充满气化流动[8]的节奏空间,它促进了生命节奏旋律的运行。书画中通过点线面的统一体现了各种空间的丰富变化,只不过书法的点线空间归于有意味的意象空间,而中国画通过透视关系,物象的对比关系,聚散组合的关系,点线的节奏组合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意境空间。这里面的节奏感是丰富统一而有内涵的,充满了表现意味,发挥了艺术家性灵的作用,也融入了美的思想。所以在书法创作需要细心体会这种空间关系并且灵活驾驭其有效的空间形式,并形成本身具有表现化的空间,便形成了有思想意味的表现空间。总的来说,中国书法艺术创造的空间是一个灵动的空间,与现实空间有差异也有联系。现实空间倾向于物质,而书法中的空间倾向于思维。
艺术空间是一种生命活动的灵性空间,书法即如此。书法形式美是在充满虚实变化的空间关系中反映出来的,超越时空而又在时空之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象和生命哲理就是在这个空间中形成和酝酿起来的。同时书法的空间意识受到佛家“空无”思想以及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也有儒家思想积极进取如“礼让”等思想的影响。怀素、董其昌、八大等人的书法空间就具有“空无”等思想意义,而王羲之的书法空间正体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妙境。颜真卿的书法反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充满张力而沉厚的书法空间。书家用自己充满“灵想”的趣味所铸造的书法时空关系,其实空或非人间所有,而超越了现实具体存在的空间关系,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大化的、精神的、结构的、灵魂的、理想的审美意象空间,它是通过理解和认知所构建的书写趣味表现空间。
王夫之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人与世界相统一,人一方面通过感官去认识现实世界,一方面又通过理论思想如“气”去感知这个世界。生命意义的传达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对情感、思想、品质的演绎丰富了书法美学的重要内涵。无论是线的表现,还是对空间思想的丰富,最终都是为了呈现丰富的书法美学思想。审美理想的追求无外乎先立其意,这个意主要是一种意趣、意境、格调等,并非简单的技巧呈现。如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需先思考点画的位置安排和形体的个性风格,以及章法的特殊要求,再通过黑白空间的对比、力量的轻重变化对比、聚散分布等形式趣味表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尽情发挥和表其主体精神——意味的传达。在表现的过程中要有坦荡、磅礴、大气、深邃、宁静等思想作为滋养,力求表现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感悟,然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书法中的写意精神。
传统哲学或是一种生命哲理的哲学,从中体现了“达其意”的生命精神。意是以生命为基础的,没有对生命的珍惜,就不可能有敏感的宇宙情怀,也就没有对意的深刻理解。如其说,意的表达实际是传统“气化”思想的表现。“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气是物质,是能量流,它构成了宇宙万物。气聚则物生,气散则虚。物体的精气神以气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物的精神随之内敛凝聚,合为一体,神形合一,遂构成了物的能量,也表现了意的能量运动。可以举例用水的运行思想来表现意的要旨。物质的运行如同流动的水,“水”的思想代表了流动和运行不止的活动。物体形象的变化,也如水之流动变化形态。事物的每一个形体都是在变化着的,书法作为万物精神活动的一个集中体现,它的线和结构也是在变化着的,实际就处在一种运行状态。所以书法的结构是一种不确定的形体——运动形态的形体[9],现代的书法创作在结构形式中尤其表现了这种结构变化的可能。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中,那种流动运行的状态正反映了一种流动的运动意识,他的书法结构亦如此。世界是一种绵延之流,而不是固定之“相”,或说气是质,“水”是韵,它们的运行思想正是这其中变化的重要原因。水的精神如从形象上升到哲学,它反映了从物到意到理的发展过程,老子说“上善若水”也主要反映对水的思想所产生的哲学理想,从中具有丰富的关于流动变化的生命特色。就书法来说,“气”“水”能使其“化”,这个化的意义在于能像它们一样变化、法变,所以推演出书法中所追求的变化和深化,“‘化’之一字,正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上等法,根本大法,是法的大成和超越,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藉此而显现,因此,中国艺术传统的化境为至境。但必须仔细甄别的是:有法而化和无法而为”。[10]
情与意的推动便出现勃勃生机,以此为基,书法中骨、神、力、趣等思想的传达形成了丰富的意味表现,而书法生命的规律也在和谐、变化、鼓动、共进、联系等关系中得以呈现。如上所说“气化流动”实际贯通着因果、多少、繁简、深浅等哲理,其中的“差异”或“不等”是“气”的变化因素。所以书法中各种线的个性差异和空间的不等正反映了生命运行的道理,也突出了书法的写意精神。
对于书法生命表现的主调是锤炼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来说就是追求一种人格力量。崇高的人格素养不管是在悲伤中、还是在苦难中、还是在旷达中都具备保持其积极的操守。或说书家多用书法表现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想,而书家也多其复杂的变化心态,其状态正如“文士多愁人,总想逃避忧虑,然而忧虑或跟踪、或迎候,称为笼罩着作家无所不在的幽灵”。[11]忧虑或是苦难正是艺术家成长的土壤,有了人生阅历,作品中会具有一种独特因素,如诗人之杜甫、书法之杨凝式,在书法中正是这种多愁善感体现了情感表现的重要价值。而人格的修为也是在这种情感意义与阅历与实践中不断锤炼出来的,书法在形迹上更体现了这种人格的深邃与朴厚精神。线在通过曲折回环和连绵不断的节奏感中感其苦涩、沧桑、曲折、磨练等丰富内容,便传达了所谓的生命精神。在书法形式中发挥联想并构建起广阔的意象空间,建立起一个宏观而深远的文化品质;书写中的生命哲学精神在于运用所学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然后转化成所见的笔象,再由形象折射出生命哲理,充分发挥浪漫和现实主义的辩证思维,把充满光和热的生命精神提炼到书法艺术中去。有的人在追求生命的思想过程中充满了感伤、有的充满了豪迈、有的充满了雄强、有的充满了空灵、有的充满了超逸式的精神超脱,这些感想会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不一样的表现趣味。尽管各自的个性和品质不一,但是在追逐和寻求生命的本色却是统一的。
崇高的人格魅力具有高贵的思想气质,是一种充满创新思想的,不息的,贯通天地运行的智慧,这种智慧也表现在其书法的品质当中,因为书法本身就是物我精神气象的缩影。书法是艺术,但是思想基础确是人格、性灵、学识与境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表现广阔而舒缓的人格倾向,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人格力量。
具体在书法中如何表现出一种鼓荡的生命人格?书法中线条是通过提按转折的用笔方法,以及在空间中通过笔线的节奏律动所表现出生命趣味力量的。除了线条,还有结构的奇特变化也能增其生命的鼓荡感,这也是书法结构的诡变所表现出的视觉冲击,而对结构空间的创造也是一种创新。对于人格表现还有一种就是追求书法趣味的神秘性,或认为神秘感是不可知论是不科学的,但是在书法中通过点线和结构营造一种神秘感,更能增加其独特的个性艺术魅力。
书法为了表现一种高度的形式美而尚简洁与生动、深沉与内敛,如草书追求的是简洁的生命表现,楷书反映的是庄重的气息律动;对于隶书,有人说是庙堂书,表现的是醇厚的生命美。甚至每一种书体、不同的作者也多具有不同的个性生命表现。
在对法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一种境界就是浑融境界,而其美被称为浑融美。要义在于和谐与融洽,使各种关系融为一体处于一种调和状态。人们把一种和谐而从容的美称为大美,或是无言之美,表现了在冥冥中有着独立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美。在诗中出现的淡雅、宁静、透辟就是一种与天地相通的浑融境界。如秋菊在水墨画中会表现出淡淡的冲和之气,飒飒落落,一任自然,这种感觉一如倪瓒的书法,可以说高境界的美总是呈现生命的流动和融通状态的。
从历代美学思想中去了解书法生命美学的特点,从而揭示书法美学的基本规律。先秦:《诗经》:硕人之美。孟子: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司马相如《上林赋》:巨丽之美。许慎:羊大为美。到了魏晋南北朝,刘伶: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以看出,传统的美追求充实、大气、浩荡的美,反映着壮阔博大的宇宙生命精神,这种状态下形成的美是其壮美。
当然也有小巧的美,如追求小家碧玉,亭亭玉立等美感。这是一种追求小美为特点的美,如六朝开始的一种以小为美。南朝庾信的《小园赋》就购置了小的艺术观,中唐以后,这种小巧玲珑,构图精致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在书法作品,如小品、小楷等也追求着这种案头的小趣味美,其美在于以小见大,以追求纯洁简练之美为主。总的看来,不管是大美,还是小巧的美都反映了生命意识在传统书法美学中的重要意义。文人意识的崛起,山林境界为人们所推崇,隐逸文化的发展,这种以小见大的审美趣味更体现了士大夫追求内心的圆满。书法中线条的流动是纵横驰骋精神表现的缩影,也是小巧玲珑生命精神品质的展现,由对小和大的美的精神趣味突出了书法中博而远的思想意趣。充满“以观沧海”的大美和“庭院楼角”的小美体现了一种生命精神,把广袤的天地浓缩到一幅作品中,又把一笔一墨拓展成为反映生命美学的图象,这种通过比兴手法呈现的作品正点明了书法中主观思想的成分。如书法的点,虽小但是意义深刻,一横虽短但却气象万千。古人行程有限,又向往那种大自然的林间美趣,遂以方寸中见天地,以一点一线浓缩其自然、人生哲理并表达其思想感受。这些正说明了“艺术的本源性与造艺者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艺术家不仅仅法天,而且可以把自然的疏忽弥补过来——胜天,还可以达到天艺溶化的更高境界——通天”。[12]与天地融通正是书法表现的重要追求。
在书法美学中,有一种审美称古拙美,即常说的大巧若拙的美,这是一种质朴的、本质的美。如那些在现实中被称为朽木和丑石的物象到了艺术中却成了一种稀罕的审美对象,到书法中也成了“万岁枯藤”“老辣朴拙”,而这种审美境界被称为老境。老境是贯于天地自然的更深一层境界,它是融化了新旧思想的一种深沉、厚重美的写照。老境也是一种智慧,是博大也是圆融,书法中所追求的化境或人书俱老即是这种老境。书法中的老境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境界的深醇,一方面也表现了新生命的诞生;也体现了拙中藏巧,深邃如古音,略带忧伤而苦涩,但又似乎忘却了酸甜苦辣的生命美学本色。书法中的老境也与外物有关,如对暮鼓晨钟、寒鸦点水、荒山古寺等意境的反映,在这些物象的启示下更让我们感受到书法生命中关于老境的意象存在。书法中的枯笔、焦墨的运用也是以这种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其中的丑拙、古辣等意象是人们比况独特生命魅力美学的一种代表,其中的自然美、高古美、老境美无不反映着书法生命美的内在魅力。
茫茫人海,与荒蛮的宇宙,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命运的流转。我与群体的关系以及我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书法形式所要体现的内容。心灵是一个矛盾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经验与感觉,欲望与现实,内在与外在,可以说矛盾本身构成了人生运动的根本动力。书法中充满天人境界的和谐关系就是去怎样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而协调这些关系的过程变化也会潜在地表现在书法创作中。
所表现的书法精神从产生到实现或存在一种神秘的思想美,其中反映了一种敬畏之心,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在于人与自然存在着敬畏的神秘感觉,所以这种关系就是敬畏、模仿、敬天、敬地等,以获得一种支撑心理的力量,在甲骨文、大篆中常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人的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协调,重点在于人的社会道德生活秩序的建立,比如仁义、友善、和蔼、奉献等思想,在楷书中常常反映了这样一种秩序。道家思想研究宇宙意义的道,也强调性灵的洒脱与自由,所以这种思想在行草书中能悟其存在。佛家的思想深邃并强调对生命理想的解脱而呈现空无要义,在书法追求的境界中也多能体会到,如禅境。文化中的天人境界是一个宽容博大的境界,其论在于其广度和深度。中国书法的价值是品质、是浑融、是气象、是妙理,而谈笑、风神、气度、趣味等自在其中;它不是量化,而是感悟,而作为人格精神意义的从容自适与超脱解放等正是书法中的思想典型。
书法中内在的生命理论是根本的,需体其虚静、感其超脱、悟其空灵澄澈的生命境界方知其意。通常是通过书法中的线条去体验生命中的深沉意境,通过空间的转换和笔墨意趣精神的传达去表现神秘的艺术效果。书法的形式美是我们用心灵去体会极高的节奏韵律——自然而然,一片生机,没有杂念,超凡出尘,仿佛能够看到生命中的一片至简至纯的生命精神——妙悟——心境。
或说书法是智慧人感受世界与体验人生的一种审美方式,也是体验生命美学的一种渠道,不在形迹,贵在神韵。情性的提高与审美视觉的推动使心灵审美进一步扩大与完善。书法的生命表现在于:胸中蕴含其精神素养,与古人沟通,与今人论及;穿破历史时光,打破岁月局限,贯通人间妙理而谈笑风尘;看破对错,打破世俗美丑观念,超越名利、欲望,遂能感其书法中的生命真境。
注释
[1]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9 年,252 页。
[2]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3]原指绘画表现的形式语言,这里主要指书法超越形式的表现因素而达到对生命美的考察。“似”是形式,“不似”指生命价值判断。
[4]熊秉明:《文字是有生命的形体》,见《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年,第23 页。
[5]见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年,第26 页。
[6]为欧阳询文,阐述了书法汉字的空间结构构成法。如排叠、顶戴、相背、偏侧、相让等。
[7]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认为天地间充满了气而形成物质,各种物是气流动运行的结果。
[9]各种书体的结构也是在变化着的,最趋于稳定的楷书结构,细观之也有不同的变化,正说明了书法结构的运动可变性。
[10]《二十世纪的画家书法——一个问题的思理》,见梅墨生:《一如化蝶——梅墨生书法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6 年,第19 页。
[11]钱钟书著,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90 年,第409 页。
[12]钱钟书著,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90 年,第25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