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丹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王鹤是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应天府尹。所著《见薇堂集》《王薇田滑稽杂编》今皆散佚,一直鲜为学界关注。兹以《周雅续》《皇华集》所录王鹤的存世诗文为内证,以史传和志书的相关记载为外证,对王鹤生平、著述、交游及思想逐一考证,为明代地域文学及明代诗歌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鹤,字子皋,号薇田,又号于野,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曾奉命出使朝鲜,官至应天府尹。王鹤为官廉洁,性情耿介,敢于直谏。其生平事迹在《(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卷三十一、卷六十,《掖垣人鉴》卷十四,明吕维祺《四译馆增订馆则》卷六,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一四一、一五〇、一五一等相关史料中皆有记载。
其中载录较详者如《掖垣人鉴》卷十四云:
“王鹤,字子皋,号于野,陕西长安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七年三月由行人选工科给事中,二十九年以忧归,三十二年复除,三十三年升户科右,三十四年升刑科左,寻升吏科都,三十五年以终养归,遂丁忧。三十九年起复除兵科都,四十年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历应天府尹,回籍听用。”[1]
《(雍正)陕西通志》卷六十云:
“王鹤,字子皋,长安人,嘉靖甲辰进士,为行人。奉使朝鲜,馈遗尽却。迁工科给事中,上疏论时政,忤旨,廷杖。当严嵩柄国,时人争出其门,鹤持正不阿,人服其介。”[2]
《国朝列卿纪》卷一四一之《应天府府尹年表》云:
“王鹤,陕西长安人。嘉靖甲辰进士。四十四年任,四十五年闲住。”[3]
由上述资料可知王鹤自嘉靖二十三年登科入仕,曾任行人、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应天府尹等职,至嘉靖四十五年闲住,历官二十余载,期间曾有两次丁忧,任给事中的时间较长。
王鹤出任应天府尹的经历,今存《将尹应天感怀》一诗可为印证,此诗乃诗人应天赴任前所作,诗曰:
“京尹南行日,叨恩过百司。封疆周畿辅,车服汉官仪。技愧黔驴薄,途惭老骥知。万年根本地,何以效驱驰。”[4]11
又据《国朝列卿纪》卷一五一载,王鹤嘉靖四十二年任南京太仆寺卿。明尹台《山间四时堂记》云:“南太仆署廨,故建于滁州域西南,距宋欧阳公醉翁之亭不一里而近。……寺卿王薇田公偕其僚盛古泉、胡剑西诸君以为:吾党仕宦不常聚,则兹乐宜不常有,而使之寂寥无传,可乎?乃共谋砻石刻图,列诸游者姓名示后,而以书属余为之记。”[5]王鹤诗中有南滁记游怀友之作,亦可为此仕宦经历之证明,如《夏日南滁怀雅社诸友二首》其二曰:
“梁园摛词藻,河间明礼乐。兰蕙性所同,松筠志相若。高标陋东山,耆英拟西洛。尘沙垢余颜,移文羞猿鹤。”[4]1
诗题中提及“南滁”,当作于其任职南京太仆寺期间。
王鹤出使朝鲜的确切时间和经过,可据《明世宗实录》《李朝实录》等史料考知。《明世宗实录》载,嘉靖二十四年七月,朝鲜仁宗薨,明宗即位后依例向明朝请谥。明世宗赐谥“荣靖”,遣司礼监太监刘远、行人司行人王鹤前往赐谥、赐祭。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王鹤、刘远等人启程。据《李朝实录·明宗实录》卷三载,次年正月二十一日,朝鲜国王亲率百官迎诏。二十四日,行赐祭礼。二十六日,谒圣,游汉江。二十九日,朝鲜国王设宴为王鹤饯行。由此可知王鹤出使朝鲜的时间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底至二十五年(1546)初。另据《李朝实录·明宗实录》卷二“即位年十二月”:“……行人司行人王鹤代萧一鸮,一鸮病也。”[6]109知王鹤出使朝鲜一事发生在李朝明宗即位之年,即嘉靖二十四年。由于原定安排出使朝鲜的萧一鸮患病,故由王鹤代其出使。
王鹤之生卒年,《明史》及地方志传记中未明确记载,兹据《李朝实录》和《明实录》略作推断。《李朝实录·明宗实录》卷二“即位年十二月”云:“鹤,陕西长安人。甲辰年出身。年三十。”[6]109案,朝鲜明宗“即位年”即嘉靖二十四年(1545),时年王鹤三十岁,则其生年当为正德十一年(1516)。又《明神宗实录》卷三一一云:“万历二十五年……予原任南京应天府府尹王鹤祭葬如例”[7],据此知王鹤卒年不晚于万历二十五(1597)年。
据书目文献记载,王鹤著有《见薇堂集》《皇华集》《王薇田滑稽杂编》,兹分述如下:
《千顷堂书目》《传是楼书目》著录王鹤《见薇堂集》八卷。《(雍正)陕西通志》卷七五则著录为“《见徽堂集》”。案,“徽”,当为“薇”之形近而讹。王鹤《湖阴草堂序》云:“余家关中,有屋终南山麓,尝自匾曰‘薇田草堂’,盖种薇以自给之意也。”[8]1023《见薇堂集》今未见传本。
《(雍正)陕西通志》卷七五著录王鹤《皇华集》。案《皇华集》为明代朝鲜政府刊刻的诗文集,收录了明景泰元年至明崇祯六年近200年间明朝文臣出使朝鲜期间与朝鲜文臣的唱和之作。今存24部,王鹤出使朝鲜期间诗文共62篇,收录于《丙午皇华集》。
关于《丙午皇华集》的成书,申光汉《皇华集后序》记载颇详,兹节录如下:
“今皇帝二十三年,我恭僖王奄弃臣民。越明年,荣靖王受诰命嗣位,在疚成疾,又继薨逝。帝为震悼,乃命别选廷臣,赐祭若赙、谥。行人司行人王公鹤实膺是命。其入我国,道途往来之间,恋阙思亲,即景写事,动其所作。玑琲瑟瑟,散落东土。及其竣事而还,我殿下钦天子之宠,而无以答;爱诏使之贤,而不可留。则乃命臣郑士龙曰:尔既陪侍王公,且得酬和于下风,尔宜撰次其诗若文,俾入于梓。又命臣光汉序其卷首。此不但使东人有所矜式,将以流传中国,盛行于天下。”[8]986
申光汉《后序》不仅记录了《丙午皇华集》的成书过程,且对编纂此书的价值予以高度颂扬:
“其文光笔彩,前后交映,号为《皇华集》者,凡一十有二编。间以吾东人酬和之什,实如周《雅》之后商、鲁二《颂》载焉。……由是言之,皇明文教之覃远,虽周亦有所不及矣。第恨东人无禄,连遭国忧,徒以茕茕栾栾之怀,发之于疾棘之中,曷足以赞大雅之制作?然观民风者若并以采录,则亦可以见皇明达诗教于天下。呜呼盛哉!嘉靖二十五年三月上澣,正宪大夫议政府左参赞兼知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同知书筵春秋馆事臣申光汉谨序。”[8]986
由此可知,《丙午皇华集》收录王鹤与申光汉等朝鲜官员的唱和之作,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皇华集》存诗172首,王鹤诗文共62篇。其中诗59首,题材涉及恋阙思乡、风景名胜、异国友谊、诗酒唱和等;文3篇,系王鹤所作序跋等。据《殊域周咨录》卷一记载,《丙午皇华集》于嘉靖二十六年由朝鲜谢恩使带与王鹤。诗人收到刊刻成书的《皇华集》,不禁又想起了当年的“冰霜踪迹”,作《读〈皇华集〉有感》一诗云:
“奉使当年到海滨,夷王舞蹈候丝纶。遂令重译通中国,益遣三韩戴圣人。薏苡日南挥马援,图书江左贮曹彬。冰霜踪迹今俱在,读罢依然感使臣。”[4]13
诗中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出使朝鲜的经历,并表达对使臣送来《皇华集》的感激。
《皇华集》今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朝鲜铜活字印本、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凤凰出版社2013年点校本等。
《澹生堂藏书目》著录王鹤有《王薇田滑稽杂编》一卷。今未见传本。
目前所知,王鹤存世诗文除收录在《皇华集》中的62篇外,还散见于明代诗文总集、陕西地方志和明代陕西籍作家别集中。如明代陕西诗歌总集《周雅续》载其诗歌69首,《关中两朝文钞》载其《骂中山狼》《皇华遗迹题辞》文2篇。《(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六载其《游终南山》诗1首、卷九七载其《香积寺》诗1首。王鹤曾为许宗鲁《少华山人文集》作序,存于《少华山人集》中。
另,西安小雁塔北门楣上有题署“薇田王鹤书”的题记1则,乃嘉靖三十年王鹤游荐福寺所作。其文所记为荐福寺塔在明代历经两次地震裂而复合的异事,对研究小雁塔的历史变迁具有参考价值。此题记末有“嘉靖辛亥,余以先孺人艰,解官东省”[9]之语。案,嘉靖辛亥即嘉靖三十年,正是王鹤第一次居里丁忧之时,与《掖垣人鉴》卷十四所载吻合。
前文已考,王鹤存世诗作多收录于《周雅续》。《周雅续》是陕西提学贾鸿洙组织编纂的明代陕西一省之诗歌总集,选录陕西籍“82位作者的诗赋作品2709首”[10],成书于明崇祯初年。此集选录王鹤的诗作69首,其中52首未见载于《皇华集》等文献。这些诗歌透露出诗人行止交游等信息,可补史志文献记载之不足。据其中的赠答之作可获知诗人的交游对象十余位,兹分述如下:
刘大直,字养浩,号岷川,四川华阳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三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廵抚贵州。事迹见清萧琯《(道光)贵阳府志》卷五七、清洪若皋《(康熙)临海县志》卷四。王鹤有《岷川刘公将赴贵州过秦邀至南城楼晏集》一诗云:“晏敞云中阁,客停汉上槎。詹(檐)消三伏暑,窗落半空霞。天地襟怀放,山河眺望赊。唱酬归去晚,明月照乌纱。”[4]12案,从诗题可知刘大直往贵州赴任途中经过陕西,王鹤曾设宴款待。
张学道,字致卿,自称竹逸山人。陕西长安人。敏而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诗。著有《绿云山房稿》等。事迹见《(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明来复《来阳伯文集》卷五载:“朱进父先生诗中独好少陵,先后与王京兆子皋、秦太仆仲受、康明府子秀、张布衣致卿等结社吟咏,关中风雅寝昌。”[11]案,王京兆子皋,即王鹤;张布衣致卿,即张学道。王鹤今存《柬竹逸移居用原韵》一诗可为二人交往之证,诗曰:“官辞明圣世,宅傍野人家。月牗通宵对,风帘尽日遮。幽情闲似竹,丽句秀于花。独好论文客,常停深夜车。”[4]12从诗题可知,此为王鹤依张学道原诗之韵而作。
许初,字复初,一字元复,号高阳,长洲人。嘉靖中贡生,历南太仆寺主簿,升湖口知县。未赴任,归老于家。许初为人刚直不阿,有文才,工于书法。事迹见《万姓统谱》卷七六。王鹤《清流关留别许元复》一诗系诗人留给许初的赠别之作。诗曰:“迎我送我六十里,别君忆君千万山。归心渺渺时将晚,客路潇潇行独难。天上风云他自往,岩间松桂谁共攀。江头鸿雁能南北,音书何惮清流关。”[4]14
金銮,亦作金鸾。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寓金陵。布衣诗人。王鹤《得金白屿诗寄答》一诗云:“白屿山人八十余,襟期老去更何如。远游宁厌卢敖杖,玄悟应眈老氏书。兴寄野鸥闲海际,诗随征雁到山居。东风回首石城路,云树烟波怅望余。”[4]16可为二人诗文往来之证。
周宇,字子大,号槐村。陕西咸宁人。嘉靖二十八年举人,官户部主事。周宇精识古文奇字,善草书。事迹见《(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王鹤《过周户部槐村书屋》一诗可为二人交往之证。诗曰:“投章辞粉署,择里避锱尘。堂榭开三径,竹松接四邻。为园随地势,抱瓮任天真。茑蔓牵篱远,荷香入座频。琴书成雅集,风雨霁芳辰。浮白清如圣,谈玄妙入神。凤麟谁尔瑞,猿鹤自余亲。月旦将何拟,裘羊定可伦。”[4]17
王鹤曾作《七先生咏》,题下共七首诗,分别吟咏七位明代陕西乡贤。诗前小序云:“关中故称多士,以余所睹记。七先生者,咸驰声海内,为当世之望焉。”[4]3案,诗中所言之七先生,即刘储秀、张治道、许宗鲁、何栋、胡侍、乔世宁、王维桢,皆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关中地区的著名诗人。王鹤与七位先生同为关中人,且生活时代相去不远,故当有交往。如第三首《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少华许先生》一诗云:
“我昔弱冠时,侍公在闾里。公忘长者尊,视我如桃李。时时示瑶篇,浩思随风起。霞彩自天成,刺绣终难比。而来二十年,孤冢荒荆杞。开函读公诗,烟云生满纸。对之空涕零,无由报知己。”[4]4
案,少华许先生即许宗鲁,字伯诚,一字东侯,号少华。陕西咸宁人。正德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历霸州兵备、太常卿,以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辽人赖之。嘉靖三十一年致仕。事迹见《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六、《国朝献征录》卷六二乔世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公宗鲁墓志铭》。著有《少华山人文集》《前集》《后集》《续集》等。王鹤曾作《少华山人集序》一篇。
又如第七首《南京国子监祭酒槐野王先生》云:
“华岳抱云气,公生钟其美。石渠读秘书,兰台称良史。雄谈决江河,高文烂锦绮。姚江等宏博,取配空同子。十年一迁秩,恋恋走桑梓。崩摧会地坼,悲哉长已矣。彼苍丧斯文,陵谷胡不圯。”[4]5
案,槐野王先生即王维桢,字允宁,号槐野,华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南国子监祭酒。事迹见《(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从诗中“雄谈决江河,高文烂锦绮”“姚江等宏博,取配空同子”等语,可以看出王鹤对王维桢才华的高度称赞。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二十七载《与王子皋给谏简》一文,可为二人书信往来之证。
现存王鹤诗作中有些随兴题咏之作,或抒发对历史的认识,或表达对时事的看法,或抒写个人心志,或缅怀亲友。这些诗歌记录了诗人随时随地的见闻感思,是了解诗人思想情怀的绝好文献。聊举数例如下。
诗人曾就岳飞班师一事作《友人题岳武穆班师责武穆不知春秋兵谏之义余驳之以此》,诗曰:
“戚戚绍兴事,纷纷后代辞。将军须有见,诗客岂能知。忧愤班师日,从容就狱时。仁成义亦尽,那复志奸欺。”[4]18
诗人认为岳飞班师之际,即已经做好了“从容就狱”的准备,抱定了义尽成仁的信念,而并非后人所言“不知春秋兵谏之义”,表达了诗人对忠义之士的敬重之情。
下面这首《卖鸡行》是揭露现实之作,诗开篇云:
“老农蓝缕生计无,老妇糟糠蓄鸡雏。雏成夫妇日相呼,昼防乌鸢夜防狐。一月两月雏成鸡,振羽长鸣毛骨殊。丹砂为冠锦为裳,文采如凤仍如凰。呼日日出照扶桑,四极八表生辉光。”[4]8
衣食无着的老夫妇辛苦养了只斗鸡,原指望卖鸡换钱维持生计,不料事与愿违:
“老农抱鸡入城市,赤帻青衫两卒至。手持长索口咄咄,白板朱书十数字。不问鸡从何处来,但道今晨公燕开。向农夺鸡农哀哀,一言未终生祸灾。两卒击农头破裂,推农倒地声呜咽。巾脱发披纷如雪,齿牙堕落口流血。唾面批颊势如虎,更欲缚农向官府。老农长跪拭泪痕,不愿还鸡愿还村。”[4]8
诗歌深刻揭露了恶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行径。归家后老农夫妇泣涕相对,哀叹“何如烹鸡成一餐,犹胜朝朝煮菜根。”[4]8诗人借底层百姓之口,对黑暗的官府发出控诉:“曾闻官府禁豺狼,豺狼反在此中藏。目睫之前已如此,敢望高明照四方!”[4]8最后几句“君不见,泰山高,高可企;黄河深,深有底。官府高深那可拟!堂下从来远千里。”[4]8道出了百姓有冤无处可伸的悲哀。此诗表现了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底层百姓,疾恶如仇的性格。
诗人怀念亲友之作至情不讳,真挚感人。如其悼亡诗《四月十五余先妻周氏忌日同儿胤吉致奠悲悼赋此》:“祖兆佛宫西,中有余妻墓。葬时拱把枝,于今已成树。钗镜久沉埋,音容杳难遇。相背三十年,余年今亦暮。”[4]18妻子已故去多年,自己也在无限缅怀中渐入暮年。“余饥孰为羹,余寒孰为绵”,诗人一直念念不忘昔日妻子为他添衣做饭的恩情。“书帏有孤灯,琴匣无故弦”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忆昔弃我儿,清和四月时。儿今复有子,悲哉知不知!”任凭时光流逝,这份思念终究不能释怀。全诗语言虽平实质朴,读之却令人动容。
有些诗作直抒胸臆,如《答客》。诗的开篇,“客”极力称羡“里中豪”之富贵:“甲第凌高云,珍奇埒尚方。不惜金饰屋,宁厌桂为梁。……明珰饰艳色,纤罗曳舞裳。充肠击肥鲜,扑鼻行椒浆。”[4]2继而感慨嗟叹“我”之困穷:“咄咄几书空,冉冉双鬓苍”。[4]2尽管“客诚怜我愚”,且“言辞信有章”,然而“我”却不为所动,甘愿独守遗经,心慕虞唐。“我”懂得“水深鰋鲤适,云空鸿鹄翔”“圣人贵顺适,大道无迎将”[4]2的道理,也深知“朵颐丧其珍,染指终见殃”[4]2,故而取舍态度愈发明朗。最后婉拒客之殷勤规劝,做出了“誓将抱清真,肯俾名教伤”[4]2坚定选择。全诗以宾主对答的方式,借“我”之口,抒诗人的心志。
又如《书怀》一诗云:
“道人元住五陵间,种药烧丹拟驻颜。岂有万言酬圣主,徒令十载玷朝班。云中战马将还厩,日本蛮王欲款关。沧海无波封事少,昆吾御宿早投闲。”[4]13
诗人为官清廉,能恪尽职守,敢于直谏,“岂有万言酬圣主,徒令十载玷朝班”乃自谦之辞。“沧海无波封事少,昆吾御宿早投闲”则透漏出诗人有归隐之意,暗合其于终南山麓“种薇以自给”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