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防燥郁护津敛神气

2020-12-04 02:54
养生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神气秋燥悲秋

中医学认为,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秋与肺相通,肺主气,司呼吸,在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在志为悲。秋季养生总纲:“秋三月……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笔者以为,秋季尤其要重视预防秋燥及秋郁。

防秋燥,护阴津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会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身体症状,甚至秋燥亦易引动心火,而致心神不安,神无所归,表现为心情急躁,烦躁不安。因此,秋季养生,当注重“防肺燥,护阴津”。

秋季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果蔬可适食秋梨、荸荠、莲藕汁等清热润肺食品。但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防秋郁,敛神气

秋凉至,花木凋,阳气衰,阴气长。秋季人们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发出“悲秋”之慨。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引发抑郁症状。因此,秋季养生,需重视“防秋郁,敛神气”。

秋季适当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可以很好地对抗秋之肃杀之气,有效地缓解悲秋之情。秋天注意调摄心神,睡好觉颇为重要。引起秋郁因素复杂,多数因心理因素诱发,也有由躯体疾病引起。睡眠不足,情绪容易波动,因此,要睡好“子午觉”,即晚上11 点前入睡,中午11 点至13 点间小憩。

猜你喜欢
神气秋燥悲秋
辛丑立秋日有怀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骑马肩
秋燥不中招
神气小老虎
神气小羊
秋燥吃蜜不吃姜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
重阳天高话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