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但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地“知”,清醒地“觉”,切不可“不知不觉”,拘囿于混沌之中。
——于漪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只有通过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实现他的真正本质,才能证实他的力量和才干,才能发现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劳动生产”具有特殊的指向性,那就是站立课堂,让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得到最大可能的生长。这“生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叠加与积累,更是精神的成长与思想的丰盈。
这“生长”的生命个体,就是我们的“镜子”,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感悟到自我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王君老师曾说,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从你的课堂上,从你的教室里走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青春阳光,跟你一样充满激情,充满力量。
因此,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这个我们“劳动在场”“生命在场”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贴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方法的“标签”。
今天,当我把生命过往中不同时期的不同课堂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像幼儿牙牙学语般开始上课的情景,心中满是感动,昔日里的点点滴滴悄然鲜活起来。回溯,再回溯,原来,那些看得见的成长一直都在它形成的地方……
我的从教之路,颇有点戏剧化的味道,先是由会计转行到教师,紧接着又从音乐转教语文。从教生涯中第一节语文课上的是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虽然心里对即将到来的语文课堂是忐忑不安的,但这个因声乐考试而引发的故事,却深深地吸引着喜欢音乐的我。因为喜欢,我就一遍一遍地读。
学校里教语文的前辈对我说,好好把教学参考书看看,书上怎么说,你怎么做就行了。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反反复复看参考书的画面,把教案本写得密密麻麻。上课前的那个晚上,我在脑海里一遍遍预演上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一进课堂,一切都变了样。因为是中途接班,因为教学内容从音乐改成了语文,当我在黑板上写下题目的时候,我的大脑倏地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从何讲起。为了掩饰我的慌乱,我对学生说,我们一起读书吧。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慢慢地就捧起书本读了起来。我明明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基本都不是普通话,但我不敢让他们停下来给他们做示范读,任由他们混杂着家乡话读下去。终于停下来了,我鼓足了勇气对他们说,我们要学着用普通话读书——我先读前两段,指定的同学接着读下去,一人一段。结果无论是我说话,还是我读书,总有学生在窃笑,笑得我更加忐忑,最后不得不停下来问问缘由。原来,对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所村办联中),讲普通话是电视里才有的事情……
就这样,课文还没会读,下课的铃声就打响了,无比尴尬的我,不得不拿起课本在学生的笑声中离开了教室。
(后来读到沈从文的故事:胡适让他给大学部一年级学生讲选修文学,本来准备充分的他在走进课堂后足足十分钟没说出话来。终于说话了,可他说的是:“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哭了。”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到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完全不觉得诧异。)
就这样硬着头皮教上了语文,花了很长时间教会学生用普通话读书,用普通话说话。渐渐地,学生竟也接纳了我。待熟络了之后,我会偷偷地找学生交流,询问以前语文老师的课是咋个上法,询问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农村的孩子非常单纯,也非常真诚,他们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他们最朴实的喜欢。我呢,就尽量按照他们提的建议,边学,边教,边改。
意想不到的是,我以学生建议的方式上语文,竟得到了学生的欢迎,语文课也成了他们的期待。索性,我就每隔一段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给我写个字条,先肯定语文课上的哪些做法是自己喜欢的,再提出一些对语文课的看法和建议。之后,我根据学生所写的,坚持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做法,慢慢摒弃学生不喜欢的做法。渐渐地,师生不仅收获着越来越快乐而有趣的语文课堂,而且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都在进步。
转眼到了2003年的开春,新成立的新沂市钟吾中学招聘一名语文教师,招聘的方式是老师上课,由学生投票,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经过多次努力,我终于得到了上课的机会,校长指明让我上冰心的《小橘灯》。虽然准备的时间不足两个小时,但我知道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回家后,我没有先设计教学,而是先跑去买了只大橘子做了一个现实版的“小橘灯”。这盏“小橘灯”果然点亮了学生的眼睛,点燃了他们的兴趣。透过冰心的文字,在各种各样的朗读与联想中,学生用各种各样的表达让“小姑娘”的形象在课堂上渐渐地立体、饱满起来……课后投票,我得到了全班54位学生的一致“满意”票。
来到钟吾中学不久,参加市里的语文评优课,抽到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那时,电脑没有普及,教室里只有简陋的投影仪。记得上课的那天早上,我早早地把家里的台式电脑、主机和投影设备等用车拉到了上课的第八中学,调试完毕后静待第一节课的开始。当上课铃声打响,教室里的灯突然熄灭了,黑板前方的《桃花源记》的相关投影自然也消失了,停电了!
直觉告诉我,评优课不会因为停电而停下来等我。反正已经这样了,我就放开胆子,循着平日里学生喜欢的方向上下去,我相信当我调动起绝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他们都参与、思考、表达,这样的语文课就差不到哪里去。到现在,我都记着在梳理故事时,两个学生分别以“渔人”和“桃花源人”的身份进行对话,那场面,学生们真是开心极了。
果然,等到发奖时,这节因停电而即兴“改编”的文言课荣获一等奖。
行至今天,我特别感谢生命中一届届的孩子们,正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上课,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听“学生”的话,向学生学习,让我从农村考到了市里最好的中学;听“学生”的话,上学生喜爱的课堂,让我在评优课上赚取了语文教学的第一桶“资本金”;听“学生”的话,接纳学生的建议,让我一次次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从而不断体验到做一名教师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