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鲁利群(通讯作者) 杨欣 贺静 樊扬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四川 成都 610500)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现阶段为了充分满足医学生切身利益,各项改革措施逐渐实行,学习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医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无论是对患者还是自身的心理健康而言,医学生都需要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素质,又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1]。此次研究通过对医学生所关注的儿童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寻找目前医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自身心理问题,以求探索出更适宜的大学教育及管理方法。
我院已从2008年至今,全校开设了选修课课程学习儿童心理问题的知识,入学第一年至第五年的学生均可选修。随机选取2017年选修儿童心理问题导论的学生共316人。
儿童心理问题导论以观看心理访谈视频后讨论、论文等形式进行,在课程结束时,综合运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联合焦虑评估量表(SAS)。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自己调查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模式、自身关注的儿童心理问题(留守、单亲、孤独症、网络暴力、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家庭沟通障碍、留守儿童、情绪控制障碍等)等,共计发放问卷316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回收率90.1%。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软件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6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回收率90.1%。其中平均年龄(19.27±1.1)岁,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2岁。回收285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73人,女生212人,临床52人,护理138人,药学15人,预防8人,影像4人,麻醉4人,其他64人。
在285份有效问卷中,有65.6%的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有57.5%的人关注单亲家庭问题。心理状况异常医学生的人口学特征情况,其中心理状况异常检出率为25.6%(73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54人。我校医学生可能存在的自身心理问题排名前三位有家庭沟通障碍(41.1%)、情绪障碍(23.3%)、性格缺陷(23.3%),其中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21.9%)、家庭代沟(19.1%)、情绪控制障碍(11.0%)、焦虑(6.8%)、抑郁(5.5%)。
该项研究中有65.6%的研究对象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且在自身潜在心理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12.3%人承认有留守经历,这与该批研究对象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且幼年时期有留守经历相关。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人员选择到城市打工,由于高强度的工作、高额的城市房价等因素,造成了不得不与孩子分离,只能将孩子留着老家,使得留守儿童随之剧增。外出打工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缺少相处、陪伴、沟通、磨合,这也能解释家庭成员间关系不融洽的原因。同样也给部分医学生留下了潜在的心理影响,以至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沟通交流障碍。在以后对我校学生的管理中,尽量多开展些相关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还可以尝试在儿童问题概论的选修课上选择“留守儿童”话题,鼓励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倾诉,增强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疏解消极心理及不良情绪的目的。
家庭为在校医学生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在李慧民[4]的研究里提到,在校医学生的家庭结构里,单亲家庭是关系到其家庭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幸福感及社会支持度均低于双亲家庭,单亲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5]。我们这项研究中有57.5%的在校医学生关注单亲家庭问题,研究对象中有23.3%存在性格缺陷,6.8%、5.5%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据林雪山的研究[2]中报道,我国大约有1600多万个单亲家庭,近年来离婚率仍有上升。有研究发现,完整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优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征间也存在显著差异[3]。对我校的在校医学生可加强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多提供平台交流,组织集体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亲子间加强沟通,尽量使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医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
综上,对我校的在校医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疏导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及潜在心理问题的目的,从而不断促进其身心健康,利于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