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丽 杨欢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腹部超声检查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观察人体肝、胆、胰、肾、膀胱、前列腺等器官的大小和形态,检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疾病[1]。藏族高海拔地区有着特殊的饮食文化和宗教环境以及居住的地理位置,这些因素会增加一些疾病的发生率[2]。同时,由于该地区人群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营养知识相对匮乏,常导致疾病不能得到良好的防治[3]。早期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检查以及适时的检测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减轻患病居民的压力负担。而在高海拔地区对居民进行体检往往需要深入艰苦的环境中,因此具有待机时间长、轻便易携带等特点的腹部超声检查仪使超声检查成为了常用的最方便且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手段。本文对2019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体检的900例藏族高海拔地区居民进行超声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接受体检的900例藏族高海拔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0例,女510例,年龄为30~80岁,所有居民者在藏族高海拔地区长时间居住,最短居住时间为3年。
通过观察体检资料,记录超声疾病检出情况以及各种疾病的超声表现。
采用Sono Scape S8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部位包括肝、胆、胰。检查前嘱患者空腹8~12小时,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检测探头从肋缘下斜切及右侧第4~6肋间进行连续扫查,观察肝脏大小、形状及位置,扫查患者肝实质回声强弱、衰减、肝内管状结构以及包膜边界[4]。详细记录各项指标及检查异常情况,对疑似恶性肿瘤及部分良性病采用MRI、摄片活检及螺旋CT证实。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900例藏族高海拔地区居民经过腹部超声检查出脂肪肝355例,占39.44%;肝包虫囊肿62例,占7.56%;胆囊结石114例,占12.67%;肝血管瘤18例,占2.00%。
脂肪肝:脂肪肝轻度增大190例,中度增大165例,表现为肝内回声增强,边缘变钝以及细密增强,肝脏轮廓整齐平滑,且呈云雾状改变;中度脂肪肝后瓣膜有回声衰减的现象,肝内管道显示不清晰。
胆囊结石:114例胆囊结石患者超声影像中有明显强回声光团,且随着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肝包虫囊肿:32例为单纯囊肿型,见明显囊壁的囊性回声,外壁之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改变体位时暗区出现弥散的光点回声。20例为子囊多囊型,在母囊暗区内有多个小暗区。33例为感染型,在声像图中可见大量光点密集分布在暗区。12例为内囊剥脱型,囊液中出现不规则卷曲折叠的条索状光带回声。10例为实块型,超声可见实性肿块回声且界清晰。7例为钙化型,呈不规则的弧形光带回声,后伴宽大声影。
肝血管瘤:8例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7例患者有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3例患者肿瘤内部高低混杂回声,且形状不一,边界不整。
体检资料显示,西藏高海拔地区好发肝胆疾病,发病率为61.00%,其中以脂肪肝的发病率最高。脂肪肝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与肥胖、酒精、糖尿病以及药物有关[5]。西藏地区气候干燥寒冷,高海拔带来的低张性缺氧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损害[6]。同时该地区居民的传统饮食结构以肉质品和奶制品等高脂类食物为主,再加上大量饮酒,导致饮食习惯也成为该地区脂肪肝的多发的因素之一。同时,高脂肪饮食等易造成胆汁淤滞,最终形成胆囊结石[7]。因而,胆囊结石疾病在西藏高海拔地区也较为常见,在体检资料中可见胆囊结石占有12.67%的比例。
包虫病是西藏高海拔地区多见的疾病,占7.56%,其中以肝包虫囊肿最为多见。肝包虫囊肿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增大而出现上腹包块、腹胀腹痛等症状[8]。若该病轻者可治愈,重者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早期诊断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包虫囊肿根据病理改变和声像图特征可分为单囊型、多囊型、实变型、液化或钙化型以及感染型等,超声检查能根据特征图像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腹部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的优点,使肝胆疾病在早期得到诊断,提高生存率,减少病人的痛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腹部超声检查,900例藏族高海拔地区居民中有脂肪肝患者355例,肝包虫囊肿患者62例,胆囊结石患者114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
综上所述,腹部超声可有效检出藏族高海拔地区居民肝胆疾病,可作为临床诊断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今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