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蓉
(南安市中医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1],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一般情况下,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时常伴有气促、眩晕、寒颤、出汗、恶心和昏厥。个别严重的患者会心力衰竭,直至死亡。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2],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冠心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为“人类第一杀手”[3]。对冠心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与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原发病的进展,一定程度上降低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再次发生,降低第二次住院的目的。
我科2016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冠心病住院病人7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6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9岁,平均60.2岁。患者中高血压病62例,高脂血症52例,心绞痛27例,心肌梗死25例,糖尿病23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并配合进行健康教育指导,72例冠心病患者均康复或病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住院过程中,医务人员在对冠心病患者诊治护理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与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加强锻炼、有效控制合理的体重。针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医务人员还要提供一般简单的急救知识,做好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向患者及家属简单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冠心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影响病情的发展的,如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以及就诊途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冠心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为冠心病的有效治疗与控制打下基础。
由于冠心病将伴随患者终身,必须长期规范治疗,冠心病人往往会有急躁、焦虑、失望、恐惧等负面心理。因此,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力求取得患者的信任,要掌握病患者的心理情况,耐心倾吐患者的倾诉,及时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指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配合治疗。如果发现患者有严重的抑郁的症状时,可以给予适当用药。
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当增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防止肥胖等均有好处。中年患者病情稳定时,可适当工作或参加劳动,但要避免过度和情绪激动。严禁吸烟、饮酒,烟中尼古丁能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起伏并不断升高,心率加快紊乱,并使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力增加,常常诱发心绞痛发作,造成不良后果。而饮酒由于产热较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故应严禁烟酒,并督促病人早睡、睡前禁饮浓茶,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4]。饮食宜清淡,忌浓厚油腻,必须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特别是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入食盐量不得多于3克。适量饮茶也有益处,而一些胀气性食物则应适当控制一次性进食量,一些刺激性食物也对患者不利。另外,膳食应多样化,少量多餐,以半流质、软食为主,饮食要有规律性,每餐不宜过饱,以免隔肌上升,影响心功能。
由于冠心病人必须长期用药,所以,病人对日常治疗用药都很敏感,对治疗用药的种类、服药方法甚至药理作用都很关心,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耐心地进行讲解和指导用药,特别是一些有副作用的药物应特别说明。要指导患者用药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自行加减甚至停药,服药过程中要经常观察了解自已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可以作为今后的用药依据。同时,要指导病人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丸或消心痛等药物以备心绞痛发作时急用,也可在临睡前加服一些预防性药物,以防夜间发作。
通过总结对7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指导与健康教育方法,笔者体会,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与健康教育,能够促使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疾病,掌握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有效地控制原发病的进展,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风险,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再次发生,减少复发次数,降低死亡率,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