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到灵动,语用训练应然的归宿

2020-12-03 22:20:41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文本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张 焰

统编版教材将“语文要素”依照语文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序地罗列在教材的每个单元中,不仅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抓手。因此,围绕着语文要素,当下的语文课堂逐步迈进了以训练为主题的格局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铸造言语表达智慧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紧扣语文要素展开的语用训练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人文熏陶,而纠缠在纯粹的语言表达的层面上,使得语用训练始终局限在机械而生硬的泥潭之中。鉴于此,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下的语用训练,需要达成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双层兼顾,将人文内涵、情感意蕴等元素融入到语用训练过程中,从而让语用训练不断迈向灵动。

一、把握文本内蕴,在人文聚集点中落实语用训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然是“和谐统一”,就意味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会呈现出彼此排斥之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这一载体,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构建链接通道。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激活文本的情感之境,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本情感、体悟文本内涵,在心灵意识中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并将内在意识、情感体验融入到文本语言形式、作者表达技法等维度当中去,真正推进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以统编版教材六上《丁香结》一文为例,作者借助于古诗句中丁香结“悠远哀愁”的意象,与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对比,凸显了积极、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结,是永远也解不完的;生活中如果缺少了结,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针对这一极具人文内涵的主题,教师展开了这样的训练:1.依托全文内容,引导学生紧扣这句话向全文辐射,理解这一揭示中心的语句所蕴藏的深刻内涵;2.依照自己的感知、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这一句话所营造的氛围呈现出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感知;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场景,将自己的感知与生活进行勾连。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所设定的语用训练点就是对文本中心句的感知与理解。这一语用训练形式与文本的主题、情感紧密相连,学生训练的载体、呈现的内容,已经不仅仅为了推动语用能力的发展,而是将言语生命与表达智慧进行了统整,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融通,更好地推动了学生综合性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丰富情感体验,在表达留白点中落实语用训练

每一篇文本都是由具体的语言文字构建而成的,原本僵硬的文字符号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气韵,就有了全新的生命气息,流淌出浓郁的情感。当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带着自己原始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时,就能生发、碰撞出更加丰富的内在情感。因此,教师要紧扣文本表达时的空白点进行体验,引领学生咀嚼文本语言所隐藏的画面,并由具体的文字延伸到文本人物、作者的内在心理,在想象和补充的过程中积极落实语用训练。

以统编版六上教材《桥》一文为例。这是一篇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作者借助于环境渲染和人们的紧张、慌乱来衬托老村长的镇定和威严,但在交代了老汉与小伙之间的父子关系以及他俩双双牺牲之后,并没有再对群众进行描写,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此时此刻的群众可能会想些什么?可能会对这一对父子说些什么?

这样的想象表达并没有脱离文本而单独存在,很多学生带着群众的感谢感恩、景仰敬佩之情,表达了对老汉的赞美。学生的情感作为一种润滑剂,成为了解构文本和激发学生表达意识的重要源动力,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积极拓展延伸,在认知交汇点中落实语用训练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统编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独具特色,都蕴藏着丰富而鲜活的“范例”,不仅给予了学生丰盈的情感熏陶,还提供了鲜活的借鉴模式。教师要从文本和技法的双重视角进行拓展,找准训练和体悟的交汇点,让学生从洞察感悟和实践调查的角度进行言语智慧的提升,将语言文字的训练由单一文本向着类群文本过渡。

比如,统编版教材六上《在柏林》也是一篇典型的微型小说。在感受了这篇小说结尾“出乎预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之后,教师先将其与这个单元中的《桥》一文进行统整联系,在提炼表达共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感受了微型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共性;随后,教师先后拓展补充了《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话》《雪夜》《窗》等微型小说,组织学生在阅读之后猜测小说的结尾,然后出示结尾,让学生在原文与猜测的落差中再次强化对作者创作智慧的感知,更好地凸显微型小说的表达特征。教师借助多维体验,将教学直接推向最前沿,有效地落实了范本的认知过程,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用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不能一味机械而生硬地训练,而需要将其丰富的人文元素统整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文本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