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乡中心小学 邵中梅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引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升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预读,引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始就深度融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在主动探究中生成丰富的理解感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预读中的认知感触不仅是对话语篇的必然需要,更是活化理解感触的重要措施。教师要以学生的自我理解感知需要为切入点,多创设相关话题引导他们思考,学生在文本的解读探究中定会有不一样收获。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课文的助手,能帮助学生有效深化理解感知。学生在学案引导中能更好地聚焦语篇重点,能在主动深入探知中产生多样化认知。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预读指导中,教师可建议学生根据“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表达主题,设计如下的导学案:(1)父亲为何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2)父亲对鸟有怎样的情结?(3)怎样理解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这句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各自的感悟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体系,多给他们相应的策略指点,引导他们从前后语句表达的意义和语境中梳理相应的理解思维方法,让他们能真正融入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形成有针对性的感知体验。学生可根据导学案创设的问题,主动从语篇中查找相应的语句,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自觉聚焦语篇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鼓励他们从导学案中主动查找相应的语句,使其在一一查找中形成多样化认知。将导学案运用于预读能帮助学生在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中形成多样化构思与体验,触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摘录相应的问题,利于其在相应的文本话题中获得深化感思认知。很多同学在摘录问题时能紧扣表达内容主动查找相应的内容,在有效融入话题探知中形成多维度的认知感触。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可以发现自己的认知不足,探寻补短策略。
学生在摘录问题时主动融入语篇阅读,能使预读富有深度,如《大自然的声音》的预读引导中,教师可运用此法。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动从预读中摘录相关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主动深入探知。有的同学围绕风的特点,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为什么狂风吹起来的时候,人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水的声音到底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说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很多同学在自我预读中能聚焦问题,从语篇表达的核心要点中深入探知,主动关注语篇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总结,从而产生多维度的感悟认知,获得有针对性的理解,以此开阔认知体验。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问题探知,多给他们相应的话题引导,鼓励他们从中摘录问题,让他们在主动发现问题中自觉探知。
围绕细节深入探知是学生获得丰富表达技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生成多元感触体验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融入到语篇的细节中,鼓励他们在主动参与问题研读中深入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揣摩,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掌握相关的表达技法。
如,教师在《草原》课文解读中可运用此法。教师可结合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有关细节,从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运用予以指导。很多同学从诗歌引用、短句运用中深入体味,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运用在陈巴尔虎旗的草原上,能准确体现其中的内涵意义。教师可结合学生对草原的理解,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段话深入研究其中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特征等,引导学生从相应的描述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师可针对文章的细节,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和仔细琢磨,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可结合语篇表达的特色,围绕其中的细节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在临摹仿写中细细体味,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如前所言,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多深入探知,鼓励他们主动融入语篇感悟理解文章,定能对课文形成更深和更广的认知。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理解和主动构思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融入语篇和感受语境中强化识记与运用,以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