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何书明 贠 婧
“育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育则空”,班本德育课程的提出,使教师在育德中研究,在研究中育德,使德育与研究“共生互补”,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现实中学校德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以校本德育课程活动为例,以形式替代德育实践最为普遍,理论讲得多,实践浸润的少,在学校安排的德育活动中,虽也有涉及学生的德育实践,但由于诸多原因,只能取材于泛型素材,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某个学生而言,品德发展的诉求不能满足,对此,我们对本年级的德育课程情况实施展开研讨,力争找到一种适合学生个人的育德角度,去了解、研究学生。班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是基于以上种种问题,针对班级在德育课程中育人的特殊地位而提出来的,强调在班级德育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发挥其他德育课程无法贯穿的价值与功能。其德育课程目标是在国家德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略有不同的要求和表达,但课程应当有共同的宗旨,班本德育课程的宗旨应当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即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能体现在“小、细、活、实”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和实施班本德育课程有以下 要义。
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对校本教研做出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中所包括的班级,因此,班本德育课程应当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所以班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学校实际出发,体现本班的特色,班本课程是对校本课程完善的一种校本课程,是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的一种研究形式。班本德育课程也有其独特的特征,班本德育课程是首先是课程,需要增强规范性,但又不必过于拘泥与规范,不要死板、教条,让它有自己生长的空间,让它更灵活更生动。
班本德育课程应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少理论,多践行,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挖掘适合本校校情的德育课程并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德育水平和学生德育素质。在德育方式上,以地方文化育德为目的,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交流、讨论、沟通等展开,鼓励家庭、共同教师参与,班本德育课程的基本形态是以班会、队会、晨会等为主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本德育课程的地位又不完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灵活性、及时性、随意性等特点。使得班本德育课程充满着生命的生长性和丰富性。
班本德育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由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创生的一种本土课程表达,其要取得专业认同、制度认同,就必须对之进行科学理解:缘何必要、何以可能、为何价值、以何为方,从而在明德育之法、运课程之术、顺班本之势的理性建构过程中生成合价值、合规律、合情境的实践理性品质,更好地释放其内蕴的教育生机与活力。
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能令社会满意,学生德育主动性发展缺乏,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目标设置“大、空、虚、旧”,脱离生活实际,理论化严重。德育内容侧重于摆事实讲道理,联系学生生活案例少,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过程,不能春风化雨,深入学生的内心。其次,德育方法陈旧单一,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是将德育工作建立在“立足实践,自主建构,笃信践行”的主动发展德育体系之上,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营造开放的、完整的、宽松的、自主建构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形成道德价值观内化、稳定、持久形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在自我发展意识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三是外界的各种教育支持。只有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德育研究的热情,班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教师发展上的研究与开发,而这种深入的思考与整合不仅仅是教师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对教师自身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监控、帮助作用,通过班本德育课程开发这一平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清晰的目标,对发展标准和发展环境有了准确的把握,从而唤醒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编写班本德育教材是教师水平展示的真正舞台,虽然每位教师在编写班本教材过程中辛勤付出,但是出于时间、精力、能力等的限制,有些并没有转化成实际的成果。但是,教育研究重在过程,通过班本研究的这种过程,调动基层教师教研的活力,也可以发现优秀教师,组建优秀教材编写团队,对校本教材进行改编,切实留下优质德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改造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传统德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发展需求,因此,德育导向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要借助核心素养革新教育理念加以设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根据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要求,融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德育为本”的教育原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德育课程学习授之以知、晓之以理,以德育实践活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内容与新型的德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德育浸润的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德育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参与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德育过程设计渗入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之中,由单一说教式的德育变为由学生参与其中的主动发展式德育模式,使德育过程回归学习生活。这些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源自于学生校园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将德育内容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成有序的德育过程,而将德育过程分解在学生不同的课程或活动中,让德育回归生活,落在实处。
学校是师生教育生活的主要场所,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校园,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基础。在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方面,通过建立类似于“文化场”这样的场所营造德育环境,使学子深深烙下终生受用的“文化品格”印记。首先,可以从了解本校校史开始,我校先后整理出版了《凤凰山的亮星》《创业与传承》《白银市第二中学学校发展简史》等书籍。这些出版的校本教材,都是对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的深刻解读,也对校训“真真做人,事事用心”办学理念“主动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的内涵。其次,通过分层活动把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知识只是语言学习的调味品,主要起到背景的作用,用来导入语言知识。对文化的了解最多停留在了解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即可,至于如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文化知识转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态度和品格,教师觉得无所适从。
班本德育课程有如下三条明显特征。一是针对性,即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从班级的基础出发,力求解决班级的突出问题,彰显班级的文化特色。二是主体性,即班级所有成员,包括学生和家长都是班本德育课程的策划者、开发者,尤其是学生更应成为开发的主体。三是即时性,即可随时根据需要开发和实施,即时性带来随机性。即时、随机让班本德育课程显得更灵活,更丰富多彩,也更贴近实际,因而更有实效。
班本德育课程旨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开发,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环境,在班级文化建设时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合校园历史及区域文化,形成符合校情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要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通过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生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班级要结合学校的重大仪式、事件、纪念日等通过活动,结合自己的班情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班会课、研讨会、学生个人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宣传。概括起来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多元文化背景中班本课程概念及其课程价值的认识在哪里?课程权利分享后地方课程意味着什么?多元文化背景中班本课程的价值何在?乡土历史、地理是地方课程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是否应体现对“文化的关怀”?对地方课程开发主体的认定。究竟谁来开发地方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没有地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如何区别?地方课程可以校本化吗?
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班本德育课程的优秀资源,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对这些资源的普查、盘点、筛选工作,课程资源除了文字史料还有其他素材,例如民族文化、地方历史、地理等内容可以编入班本课程。如果仅仅是一门课如何来容纳百科全书式的学生生活世界呢,地方课程到底如何运作才不至于增加学生负担,地方课程与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应持有什么样的关系。认真加以反思,不难发现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实践中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从一个侧面透出课程理论研究的空疏与苍白。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呼唤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切关怀,对以上诸多问题的回答与解读应成为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携手关注的重要课题。
班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单元主题性课程,就是在设计单元主题的同时,根据内容特点、背景等因素,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材料进行有效联动的德育方式。作为一种校本课程,要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保障,使其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进行大量、自主的阅读。教师必当合理地设置、排布教学时间。推进课程的多维架构,使单元主题性德育“步步为营”。为了更好地找准气口,实现单元主题德育课程的多元架构整合,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课型来调配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德育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