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垒
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地区围歼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开东线战局的关键一战,也是一次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共歼灭美军13916 人,占到第二次战役歼灭美军总数的58%左右,①第二次战役共计歼敌3.6 万余人,其中歼灭美军2.4 万余人。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45页。全歼美军第31 团级战斗队,重创美陆战第1师②陆战第1 师是志愿军此战中最主要的作战目标,也是美军中著名的王牌部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屡立功勋,特别是在残酷激烈的瓜岛血战中,陆战第1 师更是以优异表现称雄一时。毛泽东曾专门致电彭德怀等人:“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九兵团的二十六军应靠近前线,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请不断指导宋、陶完成任务。”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47页。和步兵第7师一部,驱逐美军第10军,掰断了麦克阿瑟总攻势③第二次战役前,“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为:集中在朝部队发动钳形攻势,其中以美军第8 集团军为主力在西线行动,以美第10 军为主力在东线推进,两路大军形成钳形攻势,消灭朝鲜境内所有志愿军和人民军,直趋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后来经过记者的报道和渲染,这一行动以“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而知名。的右翼铁钳,完全掌控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长津湖之战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褒奖。12月15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向主战的第9 兵团发出贺电,称赞其“取得了很大胜利”,并明确指出:“正由于东西两线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地转入对敌反攻。”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37页。12月17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等人电报中再次给予高度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410页。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胜强敌,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早在第一次战役尚未结束之际,毛泽东和彭德怀等人即对“联合国军”(含其指挥的南朝鲜军)下一步行动趋向进行了研究。1950年11月4日22 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人:“敌于收集各部略加整理后有向我军举行反攻之可能,请令我军各部注意,于其反攻时各个歼灭之,尤其注意德川方面。”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334页。同一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提出,第一次战役胜利后,“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美伪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并进一步指出,“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灭之”。②彭德怀1950年11月4日15 时给毛泽东和高岗的电报。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335、336页。
在上述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和彭德怀对美军动向判断十分准确,而且一致认为应当把握机会“各个歼灭之”“让其深入后歼灭之”。在此之后,中方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诱敌深入。
(一)借助新闻渠道隐蔽实力。为隐蔽真实意图,中方通过新闻渠道对美军实施了巧妙的“心理诱导”。11月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出:“为了迷惑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③第一次战役中,暴露出了一些中朝军队协同配合不足的问题。后经协调,于1950年12月上旬正式组成中朝联合司令部,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统一指挥作战。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602~606页。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337页。周恩来也通过使馆与朝鲜协调了相关事项,要求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一事,“有几句话略为提到,不必多说”⑤《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11月7日,新华社第一次公开报道了志愿军总部起草的战报,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内容十分简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之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07页。
报道在概略介绍了第一次战役的经过、战果的同时,也很好地隐蔽了志愿军的实力。同期美国对志愿军出兵情况的判断出现重大误差,东线直到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打响之后,方才“判明中共军大兵团介入”,韩国战史称这一失误“犹如瞎子丢了拐棍”⑦南朝鲜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战争》第1卷,固城等译编,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01页。。
(二)前线部队先阻后撤,灵活示弱。为营造战场假象,志愿军采取了打引结合、先阻后撤的方法。11月6日,“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开始试探性进攻。志愿军则按照预定计划,在飞虎山、德川、黄草岭等地顽强阻击敌军北进,在多个地段与“联合国军”展开激烈争夺。从11月8日开始,“联合国军”主力在麦克阿瑟严令之下开始强力推进。相应地,志愿军总部于11月9日命令西线清川江地区阻击部队后撤一步,诱敌深入。根据这一命令,当日第38 军第112 师主动撤出飞虎山阵地,随后第39 军第117 师、第40 军第119 师也相继放弃博川、宁边等地区。⑧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69页。尽管如此,美军各部畏惧被歼,仍然推进缓慢,尤其东线的美军陆战第1 师,平均每天只推进1 英里。
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彭德怀果断决定加大诱敌力度。11月16日中午和晚上,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连续两次发出指示:“我西线不后撤,东线之敌不敢冒进,即便我西线后撤,东线之敌亦有可能不进。”从次日开始,志愿军东西两线部队均与“联合国军”脱离接触,西线甚至放弃了至关重要的德川地区。①德川位于朝鲜半岛蜂腰部东西海岸线连线中间位置,向东南距离元山、向西南距离平壤各100 公里,是朝鲜北部山区的门户。关于德川重要地位的具体论述可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56~457页。部队后撤期间,丢弃部分武器装备物资,巧妙营造力不能支、后撤逃跑的假象。期间又通过释放的美军战俘传递消息,称志愿军粮食供应不足,即将后撤回国。“联合国军”果然做出错误判断,认为志愿军不过6 万至7 万人,且补给困难,难以抵御严寒,故而被迫后撤。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71页。从11月18日开始,“联合国军”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东线美军第7 师第17 团甚至一路推进到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73页。
(三)集中兵力,主打敌军一路。志愿军东线兵力15 万,“联合国军”东线兵力10.3 万余人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76~477页。,志愿军仅是“联合国军”的1.45 倍。面对装备优良的美军,1.45 倍的兵力优势可谓微不足道。毛泽东和志愿军首长深明此理,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集中兵力,除第26 军第78 师第233 团外,第9 兵团15 万官兵几乎全部集中使用于长津湖地区。⑤第26 军第78 师原计划留置厚昌,以防备东侧的美军第7 师。后来为了围歼长津湖美军,该师仅留第233 团在厚昌,其余2 个团均赶到前方参战。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9页;李治亭:《能攻善守,无往不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06、408页。
由于“联合国军”的判断错误和麦克阿瑟的骄狂心理,其东线部队被一分为四:左路由美军陆战第1 师和步兵第7 师一部组成,向长津湖地区开进,这一路是志愿军第9 兵团的主要作战目标,兵力近3万人⑥Lynn.Montross and Nicholas.Canzona,U.S Marine Operation in Korea,Vol.3,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pp.365-379.(赖恩·蒙特罗斯、尼古拉斯·坎佐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史》第3卷《长津水库战役》,第365~379页)转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5页。;中路由美军第7 师主力组成,向惠山等地推进;右路由南朝鲜第1 军团主力组成,沿东海岸推进;另以美军第3师守卫后方,该部署虽然有掩护陆战第1师左翼的作用,但却加剧了兵力分散的态势。⑦参见南朝鲜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战争》第1卷,第326页。由此,志愿军基本形成了以集中对分散的有利态势,兵力优势迅速扩大至5 倍左右。
(四)着眼地利,巧妙选择战场。长津湖周边群山起伏,森林密布,交通闭塞。美军进入此地后,由于狼林山脉阻隔,与西侧第8 集团军无法取得任何联系,与东面美军第7 师主力之间的联系也会被赴战岭切断,完全成为一支孤军。当地道路崎岖难行,从黄草岭到长津湖只有狭窄的山间公路可以通行,部队行军时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被分割包围,撤退时只能原路返回,缺少回旋余地。长津湖呈狭长状南北延伸,又可起到分割东西两侧部队的作用,新兴里美军第31 团级战斗队最终被全歼,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志愿军东线作战主力为第9 兵团。该兵团原本驻扎于华东地区,担负解放台湾的任务,后来调整为东北边防军二线部队。第二次战役前,第9 兵团长途机动,隐蔽开进,按计划抵达预定作战地域,有力地确保了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⑧《孙子·九地篇》。此次第9 兵团的长途行军,堪称《孙子》上述论断的精准注释:
(一)机动迅速。第9 兵团最初驻地为华东的上海、杭州等地,后经山东等地一路北上,经中朝边境缉安(今吉林集安)、临江等地,①第27 军曾于11月4日由安东渡江,准备迎击向新义州进犯的英第27 旅。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该军任务改为担负东线作战。11月7日,该军折返安东,11月12日由临江渡江入朝。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65页。进抵预定作战地域长津湖。在这个过程中,第9 兵团3 个军12 个师15 万大军,连同全套武器装备,长驱北上2000 余公里,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距离机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9 兵团此次机动,从温暖的华东地区,进入相对寒冷的山东、华北地区,再经过严寒的东北地区,向境外高寒地区的跨区域开进,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第9 兵团上述远距离机动,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1950年8月底,中央军委决心加强东北边防军二线部队,并决定第9 兵团从华东调出,于10月底集中于济南、徐州一线。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122页。9月8日,毛泽东批示要求第9 兵团按时抵达济南、徐州一线,并于11月中旬开始出国作战整训。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04页。此后朝鲜半岛形势急剧变化,毛泽东于10月12日电令第9 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46页。。根据相关命令,第9 兵团加速开进,先头部队第27 军⑤第27 军下辖第79、第80、第81、第94 师。于11月3日抵达安东,第20、第26 军⑥第20 军下辖第58、第59、第60、第89 师,第26 军下辖第76、第77、第78、第88 师。也于稍后抵达东北地区。⑦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278页。但即使按照这一时期的计划,第9 兵团开赴东北后,也要整训2 个月左右再入朝参战。⑧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65页。此后战场形势变化越来越快,特别是决策层定下第二次战役决心后,第9 兵团入朝时间再次大幅提前。11月7日,第9 兵团各部相继渡过鸭绿江,11月21日左右,第20 和第27 军先后抵达长津湖一带。
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第9 兵团入朝参战,共经历了一次调整任务、两次取消整训。“一次调整任务”指原本担负解放台湾重任,后调整作为东北边防军二线部队。“两次取消整训”,第一次指原计划抵达济南、徐州沿线后整训一段时间后再开赴东北,后来却按要求“直开东北”;第二次是原计划抵达东北地区后整训2 个月左右再出国援朝,但抵达东北后却立刻赴朝参战。经过如此快节奏的前推和机动,第9 兵团11月上旬即渡过鸭绿江,这一时间甚至比原计划在济南、徐州沿线开始整训的时间还要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陆战第1 师的“消极怠工”。在所有美军部队中,陆战第1 师是最保守的,虽经麦克阿瑟和第10 军军长阿尔蒙德再三催促,仍行进缓慢,从11月8日开始,用时17 天仅仅推进40 余英里。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49页。两军交锋,兵贵神速。在志愿军快速开进和美军缓慢行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9 兵团终于先敌一步进入预定战场,未战而得先机。
(二)行踪隐蔽。第9 兵团入朝时,第一次战役已胜利结束,“联合国军”对中国军队参战戒备心极强,并采取种种措施对中朝边境地区反复侦察、严密监视。除了以地面部队实施战斗侦察外,“联合国军”还充分利用空中优势,派出大批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在如此严密防范之下,第9 兵团严格执行隐蔽纪律,严密伪装,巧妙行军,成功隐蔽行踪,直至抵达长津湖。
第9 兵团的隐蔽机动,甚至瞒过了麦克阿瑟本人。11月24日,麦克阿瑟乘坐飞机沿鸭绿江上空亲自进行观察。据美方记载,飞机在大约5000 英尺的高度沿江飞行,“公路和小路都历历在目,但没有大量使用迹象”⑩[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于滨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396页。。
第9 兵团此次机动行军,无论机动距离还是迅速性和隐蔽性,均达到了极高水准,因而能够在预定战场以伏击战形式实施作战,“攻其所不戒”,从而迅速掌握作战主动权。美国舆论界对第9 兵团的开进行动极为叹服,称其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465页。。
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第9 兵团各军战术娴熟,特点鲜明。第20 军擅长穿插迂回,第26 军能攻善守,第27 军攻击力强悍。长津湖战场上,第9 兵团首长充分发挥各部队特长进行军事部署,各部官兵灵活使用各种战术,极大地弥补了装备火力的不足。
(一)分割包围。作战伊始,第9 兵团即摒弃正面平推阵法,采取两面夹击、侧后迂回等战术。11月27日下午,第9 兵团发起攻击,第27 军从正面猛攻,第20 军则从侧后实施迂回。这一部署既巧妙地达到了断敌后路、前后夹攻的效果,又充分发挥了两个主力军的特点和优势。
为利于后续各个击破,志愿军在实施总体包围的前提下,又部署部队进一步实施穿插分割。例如,第20 军以第58 师主要担负攻歼下碣隅里敌军任务;以第59 师攻占下碣隅里西北死鹰岭等地,切断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联系;以第60 师抢占古土里②古土里,位于下碣隅里南侧。以北有利地形,阻敌逃窜;以第89 师攻歼社仓里③社仓里,位于古土里西南方向,担负守卫后方任务的美军第3 师一部即驻扎此地。之敌,以求彻底切断长津湖美军退路。
战至28日晨,第9 兵团虽然未能歼灭长津湖地区敌军,却成功地将敌人分割包围于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等三个主要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相对位置为:柳潭里,位于长津湖西侧;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南侧;新兴里,位于长津湖东侧。三处美军相互隔离,再加上长津湖的地理分割,机动支援严重受限,形势渐趋被动。
(二)围点打援。围点打援是解放军的常用战术,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泛运用。长津湖战役中,围点打援再创佳绩。在围歼包围圈内敌人的同时,志愿军时刻不忘虎视眈眈的外围美军,并部署了强大的打援部队,起到了很好的歼敌作用,歼灭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战例。
长津湖美军被围后,出于保持后路的考虑,美军陆战第1 师师长史密斯命令位于古土里的美军第1陆战团北上增援下碣隅里,打通两地之间的联系。11月29日上午,第1 陆战团抽调英国皇家陆战队41突击队和美军2 个步兵连、2 个坦克排,约1000 人组成特遣队,由第41 突击队队长德赖斯代尔指挥,在30 余架飞机的空中支援下,北上增援下碣隅里。④另根据韩国资料,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共922 人,汽车141 辆,坦克29 辆。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0、521页;南朝鲜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战争》第1卷,第346页。
在此之前,志愿军第60 师第178、第179 团已在必经之路上构筑阻击工事,严阵以待。29日13时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 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1951年3月,第6页。,歼灭援敌的作战打响。志愿军依托既设阵地,以逸待劳,沉着应对,予敌以重大杀伤。夜幕降临后,第60 师发挥夜战优势,连续发起猛攻,将残余敌军分割包围于乾磁开南北地区。志愿军双管齐下,一面压缩包围圈,一面命令俘虏喊话以瓦解敌人斗志。⑥南朝鲜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战争》第1卷,第346页。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军心涣散,随即派出4 名军官向第60 师第179 团请降。11月30日8 时,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被围人员全部投降。
结合自然的交际语境设计词汇的教学、段落文章的教学,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设置学生练习的内容。在语境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判断理解的能力,在语境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语用理论,消化潜在的理论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将其付诸实践[4]。
此次战斗中,志愿军点援并重,阻援和求歼相结合,火力战和心理战并用,共俘虏美英军237 人,缴获和击毁坦克、装甲车、汽车等74 辆,各种火炮20 余门,⑦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 军司令部:《长津湖战役简报》,1951年1月。予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以毁灭性打击,彻底消除了腹背受敌的危险,保障了后续作战顺利进行。
(三)各个击破。将长津湖地区美军分割包围后,志愿军初步掌握了战役主动权,开始对敌实施围歼作战。美军负隅顽抗,凭借强大火力和占绝对优势的空中支援加强固守,战局僵持不下。在此前后,根据麦克阿瑟的指示,美第10 军军长阿尔蒙德决定组织长津湖美军撤退。11月29 至30日,美军研究形成了撤退方案,①南朝鲜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战争》第1卷,第326页。内容大致为:从西北方向的柳潭里南撤1 个团至下碣隅里,保障下碣隅里的绝对安全;从下碣隅里派出一支部队北上,营救东北方向的新兴里美军;从下碣隅里南撤,打通连接后方古土里的道路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4页。。
同期,志愿军第9 兵团也对战场形势进行了新的分析,并判断认为,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三处美军兵力比战前估计多了1 倍,有的地区要多出3~4 倍。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5页。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第9 兵团首长决定修正原定作战决心,集中兵力各个歼灭被围之敌,并把新兴里美军作为首个歼灭目标。
以新兴里美军为目标命中了美军的软肋。首先,新兴里敌人以美军第7 师部队为主,④包括美第7 师第31、第32 团各1 个营,另有师属炮兵营。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5页。柳潭里、下碣隅里美军则以美陆战第1 师部队为主,且整个长津湖战场指挥由美陆战第1 师负责,敌人如果要救援新兴里,决策效率和协同意愿必定会打折扣。其次,相对于下碣隅里,新兴里位置比较靠前,且与柳潭里分别位于长津湖两侧,彼此难以相互支援。再次,在美军的撤退方案中,撤退新兴里美军是最后一步,这就给了志愿军充分的时间。
以新的作战决心为前提,志愿军调整作战部署,调第27 军第81 师进入新兴里地区,协同原在新兴里地区的第80 师围歼该处美军。总攻新兴里期间,其他各部志愿军对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处美军实施钳制性攻击。11月30日晚上,志愿军对新兴里发起总攻。至12月1日拂晓,4 个主攻团先后突破美军前沿阵地,大幅压缩美军纵深。12月1日13 时,败局已定的美军突围逃窜,第27 军迅即展开追击作战。
12月2日4 时,新兴里战斗结束,共歼灭美军第31 团级战斗队3191 人,先后击毙麦克里安和费斯两任指挥官,缴获汽车184 辆、坦克11 辆、火炮137 门、枪2345 枝(挺),击毁坦克7 辆、汽车161 辆。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528页。新兴里战斗是随机应变、各个击破的典型战例,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 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死鹰岭位于下碣隅里西北方向。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打响后,第20军第59师在夜幕掩护下连续猛攻,于28日拂晓攻占死鹰岭1519 高地,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 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1951年3月,第5、8页。切断了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两地美军之间的联系。美军发现后路被切断后,反应十分迅速。28日天一亮,柳潭里美军陆战第1 师一部约2 个营,在坦克、飞机支援下,向志愿军第59 师第175 团据守的死鹰岭阵地猛烈反扑。下碣隅里美军也于当日上午向北攻击前进。第59师官兵顽强抗击,激战终日,但在美军立体火力攻击下伤亡较大,当日黄昏死鹰岭失守。夜幕降临后,美军火力优势减弱,第175 团以第2 营为主攻部队实施反击,终于在拂晓前收复死鹰岭,⑦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 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1951年3月,第9页。重新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新兴里战斗开始后,第27 军第80 师充分发挥夜战优势,将敌军四面包围,压缩于面积不足4 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11月28日天亮后,泗水里、后浦里美军从南面攻击第80 师新垈里阵地,第80 师被迫转入防御,经激烈战斗方才击退敌人。当日晚上,第80 师重新发起进攻,对新兴里展开两面突击,一度突入村庄内,但因守军火力猛烈,未能在天亮前解决战斗,被迫于拂晓前退出。此后双方激烈较量,战局陷入僵持,直到11月30日晚上,志愿军再次发挥夜战优势,对新兴里展开总攻,终于一举击败守军。
长津湖之战中,第9 兵团官兵面对强大的美军,在极其残酷的自然条件下,依靠坚定的意志和高昂的斗志,克服缺衣少粮等种种困难,英勇战斗,奋力冲杀,攻则一往无前,守则与阵地共存亡,最终创造了“以气克钢”的奇迹。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北援期间,下碣隅里美军趁机南下,妄图双面夹击,打通南北联系。志愿军第20军第58 师第172 团第3 连连长杨根思,率部据守1071.1 高地,成为阻止美军突围的中坚力量。为打开生路,美军投入绝对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对志愿军阵地实施狂轰滥炸,连续发动八次进攻,都被击退。持续激战过后,志愿军阵地上仅有两名伤员幸存,美军趁机发起第九次进攻。千钧一发之际,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赞歌。后来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22页。
长津湖之战期间,当地异常寒冷,气温最低到零下30 摄氏度以下,几乎超越了人类生存的极限。第9 兵团指战员们衣着单薄,粮弹缺乏,忍饥受冻,体质严重下降,冻伤减员严重。在新兴里战斗中,第27 军第80 师第240 团第2 营第5 连冲锋时受到敌军火力压制,全连呈战斗队形卧倒在雪地,最后全部冻死。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36页。美陆战第1 师突围期间,在古土里以南隘路处,遭到第20 军第58 师第172 团两个连顽强阻击。12月8日,双方激战终日,美军始终无法取得突破。当日夜间,气温骤降到零下40 度,志愿军官兵衣衫单薄,但仍坚守阵地。次日天亮后,美陆战第1 师再次发动攻击,此时守军已全部冻僵。在长津湖极度寒冷的自然环境中,志愿军官兵展示了人民军队强悍的战斗作风,也是取得长津湖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官兵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第20 军在战后总结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虽然此次作战由于匆促入朝,一切准备不足,加上严寒与地形不熟与粮弹供应不及的情况下进行,但由于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与高贵的政治品质克服了一切困难,给美陆一师歼灭之打击……这种排除万难,忍受艰苦,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流血与忘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将在世界与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将为举世歌颂。”③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 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1951年3月,第13页。
志愿军的战斗精神甚至得到了战争对手的钦佩。美国《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这样描写:“他们[陆战队]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涌而至,或是一次次地顽强进攻。……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关枪大显身手,战果赫赫,但是中国人仍然源源而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④[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第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