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转入“加打一番”阶段战例研究
——以《刘志田战斗笔记》为中心

2020-12-03 05:08李雅慧
军事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机机群空战

★李雅慧 徐 涵

1952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空中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军将空中突击重点转向中朝边境重要工业设施与城镇等,并调来一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飞行员,换装了更多的F-86 佩刀新型战机,企图利用空中优势增加停战谈判筹码。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已回国休整的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空军部队调往前线,与正在进行抗美援朝作战的志愿军空军部队一起进行轮战。当时称之为“加打一番”。随后志愿军空军换装米格-15 比斯,空战更趋激烈,规模更为扩大。这一阶段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敌我空中力量使用、空战战术均发生重大变化,志愿军空军根据敌情变化和作战任务,积极改进战术,在保卫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掩护志愿军地面部队进行抗登陆战役准备等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7月,笔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第3 师史馆发现一份战斗笔记,其主人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志愿军空军第3 师第9 团第3 大队大队长的刘志田①刘志田,1928年出生,河北安国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从空军航空学校毕业,后任飞行员、飞行副大队长、大队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长,击落敌机3 架,击伤3 架,立一等功。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7年9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参见《空军大辞典》编审委员会编:《空军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48页。)。笔记记录时间集中于1952年3月1日至1953年1月25日,共141 篇,记载空战15 次、战斗起飞38 次,详细记录了历次飞行任务的优缺点和战斗起飞情况,从飞行大队长的角度记载和还原了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空战后期特别是“加打一番”作战阶段的战斗活动,为研究这一阶段志愿军空军空战战术提供了珍贵史料。本文拟以《刘志田战斗笔记》①现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空军英模荣誉馆。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对笔记中记录的几次典型战例进行研究梳理,一窥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空战中特别是在战争后期的战术发展,考察年轻的中国空军初探现代空战规律的宝贵经验。

一、敌情突变,从被动应对到掌握主动

美国侵朝空军在其“空中封锁交通线”计划失败后,于1952年5月确定了把空中活动的重点从阻滞和切断交通的活动转为摧毁活动,通过有选择地摧毁目标来达到空中施压目的的方针,将空中突击重点转向朝鲜机场、电力设施、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5月1日,刘志田所在的志愿军空3 师由沈阳进驻安东浪头机场进行第二次轮战,并带领兄弟部队实战锻炼。此时,美空军在战术上有了新变化,常派出技术较熟练的飞行员以4 至8 机组成所谓“猎巡小组”封锁志愿军机场,专打志愿军返航着陆或刚起飞之飞机。由于志愿军空军对敌情研究不够,未能及时适应敌情变化采取有效对策,一度被动失利。在5月13日、15日,连遭美空军两次偷袭,损失严重。

5月13日上午,空3 师9 团起飞1 个大队掩护空12 师1 个大队打敌小机群。在飞往战区途中突遭偷袭,被击落2 架、击伤1 架。从刘志田的记录中可以了解到,“在去的时候队形编的很不错,相互之间都能起到掩护作用”。主要问题出在地面指挥上,“地面对情况掌握的不确实”,“在我机降低高度后才报告高度8500 米下有4 架F-86 且未告诉方向”,“发现敌机晚,距离800 米才发现,没有处理机会”;空中指挥上,“在听到地面报告的敌情时,不应该转弯,在转弯过程中给了敌机追上和攻击我的可乘之机”。此外,“被掩护部队的动作慢,掩护部队的实力不集中,未能很快实施援助”,“僚机报告左后方有敌机时动作慢,单机间的间隔少”,“没有保持住双机四机”等。

5月15日的战斗是一次典型的战例。空3 师9 团8 机掩护空12 师34 团作战返场着陆时,在高度低、速度小且已放下襟翼和起落架等难以机动的情况下,遭美空军偷袭,被击落3 架、牺牲飞行员2 名。

根据刘志田笔记,结合一大队大队长王海(1952年11月被任命为9 团副团长)的回忆来看,两次空战失利,地面指挥和空中指挥的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5月15日,地面指挥员“本应指挥我担负掩护任务的4 架飞机将敌驱逐后再着陆,或到没有敌情的临近机场降落,但是没有这样做,反而令我机‘迅速着陆’,空中带队长机机械地执行命令”②王海:《我的战斗生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因此遭受严重损失。之后,在25日的空战中,也出现了地面指挥判断敌情有误、空中指挥未将两支部队集合好、被敌攻击后处理有误等问题。

空3 师迅速吸取教训,进行敌情和对策研究,从敌情观念、战术思想、指挥协同、空中动作等方面入手,端正作战指导思想。同时,加强战术研究,坚决贯彻“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③“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是指同批同梯队出战的机群,以四机为单位按不同间隔、距离、高度采取层次配备,构成小编队,大纵深的战斗队形,按照统一的作战意图,以长机为核心,在目视联系和战术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一域,相互协同作战。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空军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285页。,逐渐扭转不利局面。

二、主动前出,逐渐取得打轰炸机经验

针对美侵朝空军兵力增强、战术变化的情况,志愿军空军确定了保卫重要目标的作战部署,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前出清川江上空作战,力争将空中战线伸展至清川江及其以南一线。7月至9月,志愿军空军主动前出打击分散活动的美机,取得较大战果,严重打击了美战斗轰炸机的活动。

7月27日,美海军飞机活动于平壤以南一带,志愿军空3 师9 团起飞8 架米格-15 飞机,利用云层隐蔽,直插镇南浦,发现4 架美FMK-5 飞机即投入战斗。飞行员张守兰、朱志敏各击落1 架,刘志田在僚机罗沧海掩护下,击落击伤各1 架,以4∶0 战果结束战斗①《当代中国空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78页。。据刘志田记录,此次胜利得益于:“一是服从命令,指到哪里打到哪里;二是战区的搜索方法好;三是起飞集合进入航向下降高度快,发现敌人早;四是在战斗中保持了双机,僚机的跟队决心强;五是机动灵活发现敌机,很快实施攻击,并保持了空域;六是地面指挥上供给情况及时确实。”问题有:“带队长机的无线电不好,进入攻击后没有区分任务;中队长进入攻击没有指挥僚机应完成的任务;双机四机没有密切配合;对攻击前战位动作不熟练,战斗准备不好等。”他还总结了打攻击机的速度、高度差和进入角。

8月,美空军企图利用雨季,加强空袭朝鲜北部尤其是清川江一线的目标。此时,美空军F-84 型战斗轰炸机联队已增至3 个,并开始以F-84G 型替换F-84D 型。美战斗截击机联队装备的F-86 型飞机,也改善了性能,增强了空中攻击力量。志愿军空军在坚决打击美大机群的同时,还组织小编队深入平壤以南地区,打击分散活动的美战斗轰炸机,并组织空3 师、空12 师主动前出清川江上空作战,逐渐扭转此前空中作战的不利形势。

8月5日中午,空12 师34 团和空3 师9 团各起飞米格-15 飞机8 架,分前后梯队连续出动,到沙里院地区上空打击美战斗轰炸机。发现F-84、F-80 飞机12 架,即按辅助指挥所命令,由9 团在高度9000 米掩护34 团投入攻击。后下降高度至3000 米搜索,又发现F-80 飞机8 架;美机作圆圈飞行,企图相互掩护逃跑,带队长机王海迅猛攻击圆圈飞行的最后一架飞机,将其击落②《当代中国空军》,第179页。。据刘志田记录,“此次战斗掩护中队起到了掩护作用,保持空域好。但同时也存在攻击时速度大、下降高度急、攻击机会短和直属中队形成单机等问题”。

三、换装比斯,探索新的战术方法

10月中旬,美军发动“金化攻势”,大举进攻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其空军主力大量使用新式的F-86E 型飞机,战斗活动也转为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和破坏交通运输为主,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比以往更为激烈。由于敌情和美空军装备的变化,根据上级安排,9月27日至10月25日,空3 师第7、第9团轮流回沈阳,改装了性能比较先进的米格-15 比斯飞机。该型飞机的发动机推力、飞行速度和载弹量等性能,都比米格-15 飞机有所提高③王海:《我的战斗生涯》,第122页。。改装后,部队如虎添翼,斗志倍增。并且志愿军空军着重研究了如何打敌F-86、如何保持4 机作战、如何破敌“鱼饵”等战术。

然而如何发挥好手中装备的作战性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战术方法,这经历了一番探索。为掌握飞机性能,取得使用新型飞机作战的经验,志愿军空军采取先打几次美F-86 型小机群、再打美大机群的步骤作战。10月26日的空战,是空3 师9 团改装后的第一仗。当天,全团飞抵楚山时,地面指挥令其向60 度飞行,全团即转弯,结果将编队尾部交给了隐蔽在阳光内占有高度优势的敌机,遭偷袭而受损。据刘志田总结,机群到达战区时“动作快、队形好,发现敌人早,上升高度迅速,占了高度优势,每个人都看到了敌机,无线电也不乱”。然而,“航线进路不好,将太阳放在我们后面;听到联司向60度命令不应马上转弯,给了敌人攻击机会;僚机编队动作不好,低于长机过多;空中指挥员对情况掌握不紧,未区分任务,没有指挥;攻击时动作不果断,命中率差;团编队的队形太密集,没有高度差;攻击敌人全团都作了转弯”。得出的经验教训有:在战区活动时应双机、四机保持好队形;从空中到地面指挥上应特别注意太阳利用;很好注意空中警戒争取提前发现,敌人射击动作快;空中指挥员经常与地面取得联络,告诉自己的位置和敌情。

此后,在11月2日、17日的几次战斗中,空3 师不断取得作战经验,加深了对比斯型飞机技术战术性能的了解,研究了使用新型飞机的战术,增强了使用比斯型飞机打敌F-86 型飞机的信心,并为开始转入协同苏联空军打美大机群作战创造了条件。

四、创新战法,成功实施反钳制

11月,空战进入激烈阶段。美军进攻上甘岭的作战失败后,美空军将战术由小编队大机群改用大编队多层配备,将轰炸重点转向朝鲜北方的重要目标。志愿军空军根据美机活动规律,积极组织部队出击,并运用钳形夹击、两翼迂回等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美空军大机群。此时,志愿军空3 师已获得了使用米格-15 比斯型飞机对美F-86 型飞机作战的初步经验,并积极改进战术,取得突出战果。在2日、15日、17日等打美大机群的空战中,击落美F-86 飞机16 架,击伤3 架,迫使美F-84 战斗轰炸机未敢北犯。

经过大量空战实践,空3 师指战员们逐渐认识到,大速度飞机不适于大编队密集队形作战。动作上不机动、不灵活。因此,从11月起便采用以4 机为单位的蛇形队形。这一队形有利于协同配合作战,有一定的机动性,在保持编队上也有进步。既能体现“一域多层四四制”的战术原则,又能发挥队形正面小、纵深大、便于隐蔽,搜索面宽、便于搜索警戒,便于空中机动和空中编队的组织攻击、相互掩护支援等诸多优势。

11月2日是一次反钳制作战。当天下午,美空军第4、第51 联队同时出动F-86 型战斗截击机60 余架,掩护150 余架战斗轰炸机,向水丰发电站进袭。志愿军空3、空12 师各起飞1 个团共28 架飞机,至龟城、定州地区打美钳制部队的一路,支援策应苏联空军,由低空出航,打美战斗轰炸机。9 团按预定计划,将美40 余架F-86 阻击于宣川、定州地区,保卫了目标安全。

据刘志田记录,在这次战斗中,地面指挥正确,每个飞行员对任务明确,都能够领会上级意图。经过前期对队形的研究和实际演习,战斗中编队队形好,没有掉队的同时,中队间都能起到掩护作用。在指挥上比以前也有进步。这次成功的反钳制作战证明,经过近两年的实战锻炼,志愿军空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与美军大机群作战中能够做到密切协同、紧密配合。

11月15日,美梯次出动7 批48 架F-86 型战斗截击机,掩护其15 批112 架战斗轰炸机,空袭清川江两岸交通干线。志愿军空军判断美机出动的是大机群,确定由空12 师36 团配合空3 师9 团在大馆、泰川地区上空拦击美机。9 团16 架米格-15 比斯型歼击机飞至清川江上空,再由南向北打美机群侧后,12 师36 团16 机分为两个梯队向清川江前进,配合9 团作战。两个团同时到达泰川地区时,提前发现了美机,争取主动,集中于一域,协调一致对美10 余架F-86 进行南北夹击。此次空战共击落美机3 架,志愿军空军飞机被击落、击伤各1 架。美F-86 型飞机先头部队遭到打击后,其战斗轰炸机失去掩护,未能北犯。其中,大队长刘志田抓住战机,将敌机打了个措手不及,击落1 架敌机。刘志田总结说:“这次战斗中虽然我机比敌机低,但我们凭借速度,每个飞行员警戒得好,发现敌人早,主动向敌攻击。”

11月17日,志愿军空3 师9 团全团16 机到清川江上空迎击敌F-86,击落、击伤美机各1 架,志愿军空军2 人跳伞。这次作战中的问题有:起飞前任务不明,途中用无线电太多,后面2 个中队因距离太远未起到配合作用,射击时命中率低。被击落的原因是战斗中造成单机后警戒不好,在返航途中被敌击落。总结教训有:“被敌跟住要上升脱离时需要速度,否则作反转比较好”;“战斗中形成单机要报告长机返航,用大速度并注意警戒”。

五、连续出动,战术运用日趋成熟

美侵朝空军连遭打击,便加强了争夺清川江以北制空权的斗争,明显增加其飞机出动次数和兵力。11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继续发扬勇往直前、大胆攻击的精神,打击来袭之敌,以保卫朝鲜主要交通干线及中国东北行政、工业中心目标的指示。据此,志愿军空军采取一、二梯队连续出动,组织一、二线部队密切协同,使兵力不断进入战区,增强对美机的持续攻击力量等办法,积极组织多梯队连续出动。整个12月份,是志愿军空军空战战术运用比较成功的一个月。空战的规模越打越大,参战飞机越来越多,战术也越打越精,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御敌制胜的组织指挥和作战方式,创造了不少成功战例。特别是12月3日打了一场代价小而战果大的漂亮仗。

当天,美空军先后出动两个机群向北进犯。12时,先出动3批24架F-86型飞机窜至鸭绿江口两侧活动。志愿军空3 师9 团起飞12 架米格-15 比斯型飞机,在龙岩浦上空打击美机,击落美机1 架。14 时,美又出动1 个机群,以72 架F-86 掩护56 架战斗轰炸机,分散活动于平壤、永柔和清川江地区空袭地面目标。

为有力打击该批美机,志愿军空军指挥所决定利用美空军在清川江以南疏于戒备的弱点,选在永柔、平壤地区进行作战。遂令空3 师9 团改变以往通常由凤城出航后再上升高度的做法,采取直接出航、沿航线爬高,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奇袭方法,直插平壤上空,对美F-86 掩护机群进行突然打击。美空军先出动的24 架F-86 飞机窜至鸭绿江口活动时,9 团起飞的12 架飞机与其遭遇,击落美机1 架。当美空军后一个机群出动后,9 团两次出动12 架飞机,采取奇袭方法直插平壤上空,打击美F-86 掩护机群。空12 师36 团为第二梯队,支援9 团作战。9 团击落击伤美F-86 各3 架,被击落1 架、击伤2 架,战损比为1∶2。

这是一次孤军深入、以少胜多的战斗。据刘志田记录,“此次出航队形不好,进入战区时形成两个六机,有攻击但是无掩护。9 团以16 机迎敌44 机,尽管敌众我寡差距悬殊,但根据情况应该打,否则我方受损且不能削减敌人。战斗中,战区相互间配合得很好,但与敌打得时间太长,反转动作过多,大部分形成了单机。返航途中无后续部队支援”。这次战斗,由于改变了出航规律,采取迅速隐蔽的奇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全体飞行员发扬了积极主动、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钳制敌机,掩护战友,保障编队安全到达战区,遂行预定任务,取得突出战果。

12月7日的战斗也很激烈。空9 团在铁山附近掩护7 团退出战斗,击落、击伤美F-86 各1 架,志愿军空军2 人牺牲。刘志田战斗笔记中记录,这一仗,志愿军空军打得坚决沉着,执行命令坚决,指到哪就打到哪,相互支援,发扬了“宁可自己受损失也去援助同志”的精神。暴露的问题有:一是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后简称“空联司”)对空中指挥员的情报供给不够及时全面,对空中部队情况掌握不够,特别是对于高度没能及时了解;二是到达战区的时机不对,7 团已经退出了战斗,9 团到达时高度低速度小,被敌机包围,刚刚投掉副油箱就进入战斗,且队形密集,在战斗中反转动作过多,打乱了队形。他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要注意“不要因为某次战斗动作胜利就经常地使用”,总结了“进行反转动作”的情况条件,在进入战区前一定要“搞好队形并且占领高度优势”,攻击敌机时要“有攻击有掩护,贯彻好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斗中“相互指挥相互支援”。

至12月下旬,志愿军空军多梯队出动与美空军F-86 飞机空战,不断取得战果,迫使美空军把战斗轰炸机的活动限制在清川江以南地区,保卫了朝鲜主要交通干线及中国东北行政、工业中心安全。同时,在战术技术运用和空中地面指挥等方面取得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战术,但还缺乏敌变我变的应变能力,且不善于组织大机群作战。

六、协同作战,反击美空军大机群

1953年1月,志愿军地面部队的抗登陆战役准备正处于紧张阶段。为掩护志愿军部队调动和在短时间内完成物资运输、储备任务,在担负保卫重要目标作战的同时,配置在第一线的志愿军空军第3、第12、第15 师在二线部队支援配合下,增强了对抗登陆战役准备的空中掩护力量,以空前的规模频繁战斗出动。他们采用及时起飞、数个梯队、多层配置,绕过美机先头钳制部队,对其侧后或一翼进行突击的战法,打击美大机群。该月是朝鲜战场空战最多的一个月。

1月13日的战斗,是志愿军空军出动飞机最多的一次空战。美军4 个梯队172 架战斗轰炸机,在100 余架F-86 型战斗机掩护下突袭清川江一带交通运输线。志愿军空军出动一、二线部队共7 个团、96架飞机,将美机拦截在清川江以南地区与之交战。战斗中,空3 师9 团大队长刘志田率先击伤美F-86飞机1 架。这次战斗,虽然志愿军空军在兵力上仍处于劣势,但由于组织了数个梯队、多批出动,占据了高度优势,采取了穿过美机集中部位,打击其侧后的办法,并且做到按时到达指定地区,集中于一域协同作战,因此取得击落美机2 架,击伤1 架的战果,阻止了美机群向清川江以北的进袭,完成了掩护地面物资、人员前运的预定任务。

刘志田写到:这次战斗“队形好,警戒严密,发现敌机早,争取了高度优势,打了主动仗,长僚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指挥,基本保持了四机作战”。缺点在于“地面准备不充分,指挥员变动后没有很好地研究”,“地面保证不好,出发时耽误了时间”,“队形密集且没有整队时间”,“刘志田中队与敌机格斗时间长,飞机速度过小进入螺旋,造成了单机”,“指挥员对部队情况掌握不全面具体”。他提出,今后要注意“出航不要太靠近海,以防近海作战”,“战斗中的僚机间隔不要太小,以防敌偷袭”,“战斗中造成单机应请示返航,不准乱干”等。

志愿军空军成功组织一、二线部队协同作战,使美空军大机群对清川江和大宁江地区实施的所谓“空中保卫战役”以失败告终。此间,空3 师经过以往的锻炼,已能够以劣势兵力抵挡美F-86 型飞机的钳形兵力,稳定住空中战线。

刘志田日记止于1953年1月25日。空3 师在胜利完成第二次轮战后,即奉命返回沈阳驻地,执行二线防空及支援一线作战任务,同时加紧进行抗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结语

朝鲜战争空战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喷气式飞机空中作战①李恩波、郑瑞峰编著:《航空兵创新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也是人民空军刚刚诞生就经历的一场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现代战争。迅速改装、速成训练、仓促上阵的志愿军空军,与经历过二战烽火的强大对手美国空军对阵,既敢打敢拼、英勇顽强,又群策群力、善于创新,弥补了空战经验不足和技战术水平低的缺陷,创造了许多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法。尽管在抗美援朝的空中战场上,敌强我弱的形势一直没有改变②魏碧海:《抗美援朝空战的历史回顾:王秉璋访谈录》,《军事历史》2000年第6期。,志愿军空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志愿军司令部、空联司的指挥下,在遂行保卫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掩护志愿军地面部队进行抗登陆战役准备等任务中,给侵朝美空军沉重打击,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取得了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成长为世界上令人瞩目的空中力量。

然而,正如空联司司令员聂凤智③经中央军委批准,1952年9月,聂凤智任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代司令员,接替刘震指挥;1953年4月6日任司令员。所说,“新的军种的建立和运用,并不意味着新的战术的诞生和完备。新的武器的最佳性能和熟练的驾驶技术之间,也会出现不适应的过程”④聂凤智:《战场:将军的摇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通过刘志田笔记及其他史料可以看到,“加打一番”重要阶段中,尽管志愿军空军在空战协同、组织指挥、战术运用等方面都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但在技术、战术、指挥和各项战勤保障工作上都得到一定锻炼和提高。他们根据敌情变化和作战任务,迅速汲取经验教训,在失利中反思,打一仗进一步,地面指挥、空中指挥逐渐改善,战斗编队更加机动灵活。指战员们对于争取高度优势、夺取空中主动权的理解也更为全面立体,不仅“敢打”,而且“善打”。从掌握基本技术到深入精进战法,从掌握驾驭手中装备到充分挖掘装备潜力,从学习总结空战原则到创造性理解运用,部队战术素养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提升。这一过程,凝结了志愿军空军各级指战员的智慧和力量,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回望年轻的人民空军对现代空战规律的求索,以新的视角,重读他们淬火成长、以弱胜强的艰难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猜你喜欢
美机机群空战
1937年笕桥空战战果之谜
最强空战王
1965中美空战:我军一弹未发,3架敌机丧命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高速铁路施工装备智能化研究
广东省机群吊桶洒水灭火技术发展与应用①
“小阳春”派送
5动梦想
三年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