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玲
完整的作文过程包括收集资料、构思立意、撰写作文和修改升华几个部分。然而不少学生不懂“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写完就束之高阁,沒有好好地修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借鉴教材,从文字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立意等方面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一、借鉴经典片段,润色语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看看作者是如何选择词句的,借鉴经验,润色自己的作品。可先让学生试着纠正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找出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然后鼓励他们思考如何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更形象的词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让文章更优美。
在尝试写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时,鼓励学生阅读《梅花魂》,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梅花,表现“我”对梅花象征意义的感悟的。学生发现作者用“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等来形容梅花,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梅花象征意义的感悟;“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一句则用“血色”形容梅花,表达了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尝试润色自己的作品。如有人写了自己在雨天为爸爸送伞的经历,加入了这样一段话:“暴风雨越是猛烈,我想要快点找到爸爸的意愿就越是强烈。那雨幕,能遮挡住我的视线,却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该生用比喻修辞强调了暴风雨的猛烈,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浓浓的爱。
若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互批作文,并尝试提出修改建议。这样学生就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
二、搭建结构支架,调整布局
采用更合适的写作结构,这是修改作品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体,寻找课本中的典型课文进行分析,看看作品采用的结构,思考是否适用于自己的作文。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搭建结构支架,调整文章的布局。
学生写了景物类作文后,可引导其阅读《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看看这两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作文结构。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课文,发现《海上日出》运用的是定点描写法,重点写一种景物,描写细腻,而《记金华的双龙洞》则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一路上看到的不同风景,景物多变,内容丰富。学生对照自己的文章进行分析:“我写的是江南园林,选择了拙政园中最有代表性的长廊进行描写。但其实江南园林最大的特点是移步换景,如果我能写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格局,将亭台楼阁一一呈现,更能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特点。”该学生决定借鉴《记金华的双龙洞》修改自己的作文,调整作文的布局和结构。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开始写作时很难考虑到文章的结构。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能让学生懂得如何谋篇布局,进而更好地搭建文章架构。
三、考量主题立意,修正方向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就事论事,没有对主题进行升华。对此,教师也要引导他们阅读经典课文,看看文章是如何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感悟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的。再结合自己的作文思考,看看能否在结尾添加一些让人意味深长的话,让主题和写作方向更明确。
学习《落花生》后,可引导学生写“我的心爱之物”主题作文。修改时,鼓励他们思考如下问题:“课文中作者只是想写落花生吗?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学生答道:“我觉得作者想要写的是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只是一个引子。”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思考:“你的心爱之物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好玩的玩具、一件好看的衣服、一本好看的书吗?它们是否也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学生得到了启迪,尝试修改作品。如一名学生的心爱之物是一辆玩具小火车,对他来说,这不只是玩具,还能让他回忆起和父亲一起快乐玩耍的经历,能消解父亲外出打工期间自己的思念之情。一番升华后,小火车成了父爱和思念的象征。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同,因此可以引导他们自评加互改,让他们看看自己修改的方向和同学建议的是否一致,这样他们就能突破极限,提升修改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修改能力,从修改明显错误的词句开始,学会正确使用文字和标点符号,然后试着写出语句通顺、结构完整的作文,最后交流批改,完善作品的主题和立意。若能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从中总结写作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则能引导其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