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颖 童 晨 盛义保
(1.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学生工作办公室;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教务办公室,安徽 宣城 242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于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在实践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子创客空间(简称“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在孵创业项目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回收121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同时随机选取了部分在孵创业项目团队进行深入访谈。通过调查,较全面地了解了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生在孵创业项目运行管理现状,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在孵创业项目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基本情况。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子创客空间主要是通过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场地、硬件、资金、咨询、服务等,推动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培养大学生创业者敢于吃苦、敢于创新的素质,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创客空间成立于2016年3月,总面积约1200m2,按照“4厅,11区”设计,空间致力于整合学校创客资源、传播校园创客文化、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营造“宜学、宜创”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意识培训—竞赛锤炼—孵化培育—文化引领—资金扶持—导师护航”六位一体的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助力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的骨干和领军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孵化创新创业项目33个,其中12个项目已经注册公司。
(2)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在孵创业项目运行现状。工大学子创客空间现有在孵创业项目18个,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类型,创业项目所属行业的情况见表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孵创业项目显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项目成员创业热情度高,但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培训。有79.34%的同学在进入创客空间之前没有创业相关经历(见图1),77.69%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对创业内涵和知识掌握较少(见图2)。第二,创业项目以个人兴趣导向为主,与所学专业结合度低。45.45%的创业团队成员表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要求(见图3),这就造成团队不能敏锐识别创业机会,容易效仿市场上已有的项目,也不能很好协调“机会、团队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对市场需求和项目发展之间缺乏权衡和规划。第三,创业项目科技含量偏低,层次不高,缺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实践项目,这也间接反映了创业团队创新意识不强,有待进一步拓展创业项目的广度和深度。
表1 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在孵项目所属行业情况
图1 进入创客空间前在创大学生创业实践经历情况
图2 在创大学生参加创业和就业培训情况
图3 在创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1)创业项目团队成员知识背景单一,项目类型缺乏多元化。美国学者杰弗里·A·蒂蒙斯( Jeffry A. Timmons)在《创业学》中指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是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一个优秀的创业项目不仅局限于一个好的创业构思,而且与团队成员知识储备和探索潜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创业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也是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好项目而言,除了拥有广阔市场前景,还需要配备具有体系化专业知识以及合理知识结构的团队成员,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成员的潜能,不断突破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在项目培育和团队协作过程中去发挥最佳优势,最终推动创业项目走向成功。
通过分析在孵创业项目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创业团队成员专业背景趋近或者相似,缺乏多元知识背景的成员结构。究其深层次原因,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交资源,组建创业队伍倾向于就近原则,更愿意在同班级、同专业内寻找合作对象,但这种知识背景单一的团队在项目投入运营时,就容易因为团队思维方向单一,防控风险能力弱等而更难成功。
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1]。综合判断能力不足,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一般会局限于简单、技术含量低,可复制度高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市场需求和趋势,同时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度较低,这就造成创业项目结构类型较为单一,涉及范围较窄、创意型和有竞争力的项目很少,在突出团队的优势和核心地位上有着明显短板。从创客空间的项目类别可以看出,同一类型项目趋向集中,高科技项目非常少,在孵的18个创业项目中,就有4个文化创意类项目,2个学生家教服务的项目,2个电子商务类的项目。
(2)培育管理过程中,创业导师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工大学子创客空间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共计35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74%的团队成员表示“缺乏完善的导师沟通机制,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创业导师指导”。可见,在创业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导师作用发挥并不明显。
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创业导师队伍结构而言,校内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创业导师大部分都没有企业或者创业实践经验,对于创业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指导作用较弱。校外企业家导师与创业团队直接交流机会较少,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点对点”指导。其次,缺乏完善的“导师-团队”沟通和激励考核机制,创业团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分工不明确,时间精力分配不均,成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等,不能及时与导师沟通寻求解决。
(3)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高校学子创客空间一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挖掘有价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另一方面为创业项目提供培育和孵化服务,选育出合适的创业项目与市场进行对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但从创客空间孵化失败的项目来看,部分大学生把“创新”理解为“新奇的点子”,只追求创业项目的“创意”,而不考虑实效,不注重市场调研与分析[2]。高校学子创客空间团队的市场对接意识不强,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的突袭,容易导致项目孵化失败。
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虽然高校有着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但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相比,高校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高校创业团队更多停留在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的锻炼上,创业更像是在泳池中游泳相对比较安全,风险意识较弱。其次,高校学生作为创业者,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储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创业经验和实践上存在着不足,市场意识薄弱且缺乏识别创业风险的能力,这就造成创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很难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对市场定位和营销方式等概念不清晰,不能有效地把握最前沿流行趋势,容易在适应市场过程中出现断层甚至淘汰。
(1)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项目选育突出可行性。对于有意愿组建创业团队的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以健康的价值追求为前提,才能集合有志者,对创业项目起积极促进作用。在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创业项目调查过程中,15.81%的同学表示创业动力来源于希望积累财富,17.23%的同学把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创业目的。其次,要通过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加强自身在管理,财务,法律,创业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鼓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组建创业团队,注重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同时还需要培养锻炼坚强乐观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用创新创业的精神激励创业团队成员将创业意愿和想法向实践积极转化。
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否与市场成功对接,就需要在项目选育时注重其可行性和前景性,对于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而言,应该具备前景广,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强和独特的商业竞争模式等特征。创业项目选择确立之初,就需要清楚优秀项目所具备的特点,要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选择市场前景较好且符合客户需求的项目,在培育发展中对创业项目类型、结构综合考虑和适当调整,只有明确市场接受程度是检验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才能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压力下成功实施下去,并获得较好的效益。
(2)优化创业导师队伍结构,促进创业导师与创业团队的双向互动。优秀的创业导师团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开展源原动力,而“高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更有效的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结合才能建立一支具有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教师队伍”[3],为了更好发挥创业导师指导作用,高校需要对创业导师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在拓展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基础上,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特别是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创业实战经验以及创业培训类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对于创业热情度非常高的年轻教师,特别是一线辅导员队伍,对学生情况相对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师资培训和提供实践机会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经验,提升他们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认同,积极吸纳这一年轻群体的加入,对于创业导师队伍的优化和储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了推动创业导师作用显著发挥,高校需要建立并优化导师考核机制,在创业团队与创业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明确创业导师的指导要求,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引导创业导师全过程参与到创业项目的指导中,在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和把握上提供咨询建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订有效措施,对于运行较好,取得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实践的新路径。高校学子创客空间在招募创业团队入驻时,要制订更加契合大学生特点的入驻标准,对经过充分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有较好发展潜力,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招募,严格实施入园前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制度。对已经入驻创客空间的创业项目强化过程考核,通过淘汰机制推动创业团队敢于探索,提高创业成果的高产出和高质量。对外,高校学子创客空间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增强校内学生创业团队与市场企业之间的交流,开展创业企业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联合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教学项目[4]。在做好共建基础上对空间发展进行长期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带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和反思,为校内创业项目注入市场活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的成功性,更好匹配市场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整体的成功率。
高校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每年都会有非常多的科技成果产出,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却存在一定瓶颈,高校学子创客空间可以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实践路径,加强与各院系、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推动优势科研项目进行转化。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孵化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依托高校学子创客空间资源优势,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课题项目,提升学生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敏感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推进产学研创业实践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探索。
高校学子创客空间作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国家的创新力量注入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子创客空间要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丰富资源,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夯实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成功创办小微企业,鼓励大学生让创业成为一种就业渠道,从而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