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取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20-12-02 04:09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20期
关键词:溶栓例数残疾

崔 野

(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脑血管发生堵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引起的,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老年人是其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究用机械取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31 例/ 组)。参照组患者中有男18 例,女13 例;其年龄在31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02±3.83)岁;其病程为1 ~12 h,平均病程为(5.01±1.63)h。研究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12 例;其年龄在33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87±3.65)岁;其病程为1 ~11 h,平均病程为(4.98±1.54)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为参照组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静脉溶栓。为患者静脉推注0.09 mg/kg 的阿替普酶(生产企业:国药控股分销中心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60055),在1 min 内完成推注。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若其未出现不良反应,为其静脉泵注0.81 mg/kg的阿替普酶(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90 mg)。2)动脉溶栓。使用浓度为1% 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对其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并置入6F 动脉鞘。为患者输注肝素3000 U,在导丝的引导下将6F 指引导管送入,使指引导管的顶端位于病变动脉处。在血栓靠近心脏处朝远离心脏的方向推注阿替普酶,2 mL/ 次(总用量不得超过8 mL)[2]。为研究组患者采用机械取栓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其股动脉进行穿刺,将6F 动脉鞘置入。在导丝的引导下将指引导管送入,使指引导管的顶端位于病变动脉处。置入支架,取出血栓。在确认取栓成功后,拔出动脉鞘,并常规处理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残疾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越严重。采用牛津残障量表(OHS)对患者的残障情况进行评估。将患者的残障等级分为无肢体活动障碍症状、轻度肢体活动障碍、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和瘫痪6 个分级。残疾率=(轻度残疾例数+中度残疾例数+重度残疾例数+瘫痪)/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 评分〔(4.01±1.74)分〕低于参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7.52±2.16)分〕,t=7.0459,P=0.0000。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残疾率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残疾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残疾率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通过溶栓使已经堵塞的动脉再通,恢复正常供血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采用静脉溶栓疗法、动脉溶栓疗法、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法治疗该病,但效果不够理想[3]。机械取栓疗法是一种新型疗法。用此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快速地清除患者体内的血栓,且安全性较高。为了进一步探究用机械取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18 年7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收治的6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 评分〔(4.01±1.74)分〕、残疾率(25.8%)均低于参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7.52±2.16)分〕、残疾率(58.1%),P<0.05。

综上所述,用机械取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残疾率。

猜你喜欢
溶栓例数残疾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