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秋香,邱凤秀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良好衔接,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重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1]。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载体,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英语课程是“2+3”五年制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策、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2]。但针对“2+3”五年制模式下学前教育英语课程衔接的研究甚少。房伶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现状和课程评价现状,提出要注重中高职英语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进行因材施教[3],但是该研究在课程衔接对策方面只停留在课程内容的衔接。课题组以福建的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中职学校为研究对象,以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就“2+3”五年制模式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程衔接进行研究。
据调查,在中职阶段,有40%的学校只在第一学年开设英语课程,第二学年不开设英语课程;还有20%的中职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在高职阶段,英语课程是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公共必修课。英语课程设置时间没有连贯性,存在脱节现象,这阻碍了英语教学进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计划、评估教学质量和制定考核标准的重要依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均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但是中高职的课程标准各自为营,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具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完全缺失,导致课程衔接“无据可依”。目前,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
从已有的教学大纲看,中职和高职的课程目标没有体现中高职之间的梯度。中高职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均含糊地表述为具备听、说、读、写等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中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时,缺乏充分沟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课程目标没有层次性。
2.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衔接
中高职学校在选用教材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各自的课程标准选用教材。60%的中职学校使用省编教材,40%的中职学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30%的高职院校使用自编教材,70%的高职院校使用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职和高职的英语教材编写相对独立,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目前尚未有能够体现有效衔接,按阶段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教材。
3.中高职课程评价尚未贯通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系统信息,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检查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是否实现教育目的,以及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决策。课程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又可以是定性的方法。中职学校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各中职学校自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通过学校内部的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评价学生。目前,国家尚未推行面向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标准化评价考试。高职学校的课程评价比较多元化,除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外,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鼓励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国统一的英语测试,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虽然中职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不重视英语课程的学习,认为英语是边缘化学科。英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中高职开设英语课程是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是学生提升学历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然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这是因为在制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专业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不当。
现代教育具有整体结构、梯级纵深、层次沟通的特点和趋势[4]。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应体现并强化这些特点和趋势[5]。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理应注重这些教育特点,遵循层次性、整体性和贯通性原则。
现代教育的“层次性沟通”特点决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并体现层次性原则。中职学前教育与高职学前教育,属于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课程衔接要先厘清中高职衔接的内部关系和规律。教育实施者要充分考虑中高职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体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层次性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求能够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终生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为了中职和高职能够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应该系统规划课程标准,而不是相互脱节,各自独立。中高职教育管理者和英语专任教师,要加强沟通与对口交流,统筹安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等。比如中高职学校之间,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在线教育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共享教学数据。
“2+3”五年制培养模式下,中高职教育衔接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衔接,中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内在相联的体系。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英语课程要遵循贯通性原则,才能打通英语课程衔接通道。有的中职学校最后一学年暂停开设英语课程,进入高职阶段后,重启英语课程;有的中职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程,高职阶段才开设英语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均违反了贯通性原则。
针对“2+3”五年制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中高职英语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课程衔接应遵循的原则,以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为例,提出以下衔接路径。
一要建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改变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单方面制定课程标准的做法。二要召集中高职英语教师、毕业生代表、双语幼儿园园长,一起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从而制定“2+3”五年制培养模式下的英语课程标准,使课程衔接有据可依,有纲可循。
中职学前英语课程目标定位是英语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在工作情景中,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语音教学目标为例,中职语音零起步,应该掌握基本的音标拼读,包括自然拼读法、各种发音技巧、正确的语调、准确朗读句子、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等。高职阶段的语音要求是,巩固中职阶段的发音技巧,重点培养能够流利朗读,语境正确、感情丰富、语调生动地讲述儿童故事,进行职场情景对话的能力。
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把语言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构建分层次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强化课程内容的梯度衔接。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要重点强化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知识。高职阶段要进一步夯实基础,重点训练阅读和听说技巧,以语言和职业技能为媒介,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高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二语习得教育为原则,以一日生活为主线,贯穿五大领域内容,把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贯穿其中,融入幼儿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英语教学团队在参考其他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合“2+3”五年制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系列英语教材。教材内容分层递进:中职一年级为入门级,二年级为初级;高职一年级为中级,高职二年级为高级。
改变中职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的现状,建立综合的考核体系。中高职阶段均实行多元评价方式,把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与英语职业能力测试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中高职共享信息化教学平台(“学习通”软件),从平台上导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在线作业和考试的数据,把数据分析的结果纳入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模块由笔试和口试组成,具体见表1。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应该在中职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要考虑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的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特点,体现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高职合作学校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如果中高职英语课程,由同一个英语教研室实行统一管理,将便于中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业务交流,统筹规划教学任务,协商解决业务问题,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提供中高职合作的制度保障,给予教研经费的支持,为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创造良好环境。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是改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提高其英语能力的有效举措。教学团队应该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构建统一的课程标准,包括统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条件和共享教学资源,建立制度以保障课程的有效衔接。